林毅夫: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37 次 更新时间:2010-10-19 16:39

进入专题: 农业产业化  

林毅夫 (进入专栏)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1978年和1984年间,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7.9%,种植业达到5.9%,粮食增产每年达到4.8%。农民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平均每年达到13.9%。而当时城市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这是一个农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民很高兴;农村提供的产品很丰富,城里的人也很高兴;粮食增长很多,政府也很高兴。农村改革的成功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建立了现在所讲的粮食生产基本自足、丰年有余的格局。

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中国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把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推向城市,这使得中国的整体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过去的26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是全世界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远远高于1978年改革之初提出的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7%的目标。

虽然在这一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农村问题在90年代末以后又开始引起高度关注,所谓“三农”问题里谈到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到1984年是在缩小,但是1984年以后,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6:1,现在是3.2: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上台以后,提出把农村的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的新措施,比如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对粮食生产进行直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而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种思路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因为中国只有大量减少农村劳动力,才有办法使农村里面的农民收入大量提高,并且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农民的转移当然涉及到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城市里面如何发展。如果城市工业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另一种思路就是提高农村内部的劳动力的收入。为此,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水平,这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适应城市非农产业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农村内部掌握随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农业科技的要求。除此之外,留在农村里面的基本上是小农户,而他们要进入的市场基本上是大市场。如何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连接问题?山东省从90年代开始实行的“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式。

山东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导向。十几年来,成效非常显著,表现在几方面:第一,确实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利用产业化组织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山东省提供的资料,该省农作物面积的43%,牲畜出栏的23%,禽类出栏的84.7%,水产的21.9%是经过 “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方式生产和销售的。全省农户当中55.1%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司化组织。在高度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之下,山东的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左右,山东出产的花生油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40%。除了国内市场之外,在国际市场也有很多成就,比如以外贸为主的诸城,一年的产值达到50亿人民币。

第二,山东靠产业化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科技进步。过去在集体经济的时候,科技组织基本上由政府指导,载体也比较完整。进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尤其是改革推向城市以后,农村的科技体系出现所谓“网破人散”的情形。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够在竞争当中取胜。山东省通过产业化,尤其是“公司+农户”的方式使公司本身就变成了新的科技载体。比如像农大、九连、寿光等企业,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结合来自国内的高校甚至国外的最新成果,成效非常显著。更另人惊讶的就是他们还进行了不少自主创新。比如鲁花在生产花生油上就研究出一个纯物理压榨工艺,使花生油的出油率和品质大大提高,生产的花生油质量可以说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另外一个叫“得利斯”的企业利用当地叫做“莱芜黑”的优良猪种,再引进国外的新品种,培育出新的猪种,叫“欧德莱”,它的瘦肉率可以达到59%到60%之间,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有效解决了市场和科技两方面的要求。

第三,山东农户通过合作化组织,收入显著提高。在加入产业化组织以后,山东农户的平均收入增长在2004年达到797元。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是3507元,797元相当于22%。山东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收入在全国排名是靠后的。1978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133块,山东当年只有101块,比全国的水平低了24.3%。当时山东排名是全国29个省市的第24名。到了2004年,全国的农村人均纯收入是2936块钱,山东是3507块钱,比全国高了19.4%,全国排名第7名。尤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比较好的地区,比如山东寿光,在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6块钱。这个水平相当于天津这个靠近北京的直辖市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即使是山东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如德州,在2004年的人均纯收入也达到3380块钱,比全国的2936块还高了15%,这些都是非常显著的成绩。

第四,山东通过农业产业化比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贡献。比如山东潍坊有“三变”,农民变职工、农民变民工、农民变市民。烟台提出“三集中”,农户向企业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县城集中。而且在“公司+农户”的方式下,产品要进入市场,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调整,这就加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同时在市场竞争当中,要重视品质,所以在各个生产环节,对品质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公司+农户”的不少龙头企业为了巩固自己的基地,把利润一部分反哺给农民。由于这些举措,山东农民上访的情形非常少,确实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从山东这些成就可以归纳出对全国各个地区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为借鉴的几点经验:

第一,要推动农业产业化成功,第一个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动员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形成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当中,只有产品进入市场才能形成价值。而这个市场不仅是当地的市场,而且从一开始就应该着眼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比如山东寿光蔬菜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开始就针对北京在冬天蔬菜非常少的特性,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同时,为了进入北京,想方设法建设所谓“绿色通道”,把寿光蔬菜运到北京来。另外就是诸城外贸,靠养鸡方面的优势,一开始就以进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最后取得了成功。山东农业产业化一开始就抓住了龙头企业这个载体,这是解决小农户要进入大市场的一个关键。山东省按照江总书记总结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来解决进入市场的载体问题。各个地方也有不同经验。第一,引进洋龙头,比如兰溪;第二,培育新龙头,由当地的农民企业家形成新的农户企业;第三,做大新龙头;第四,挂靠强龙头,如果有外地的龙头企业做得非常好,那就挂靠它。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不管是从、农户还是企业,都会有新的资金需求,而国内的金融体系还不太能够满足龙头企业或者农户的资金需求,因此就需要以非常开放的态度动员各方的资源。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莱阳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们提出“五个一点”,就是政府补一点、企业筹一点、外资引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户出一点。山东很重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山东各个地方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潍坊地区有寿光和诸城,寿光主要是种蔬菜,诸城主要是养殖业;青岛主要是苹果、海鲜,莱阳主要就是花生、油料。各个地方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一个产业群,这将大大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的各地、各省都能生产农产品,山东的农产品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而且还要进入国际市场,很重要的就是他们在利用地区比较优势的同时,不断引进科技成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比如寿光,最大的成功就是比较早的利用塑料大棚技术,在冬天的时候生产反季节蔬菜。而当塑料大棚这个技术在全国各地普及的时候,寿光就开始引进一些新的蔬菜品种,北京市场上的很多蔬菜都是十多年前没有见过的,有些是从台湾引进,有些是从欧洲引进的。这是寿光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面,山东采用的是灵活多样而不是一刀切的方式。首先是根据各种不同产品的特性找出最合适的组织方式。比如寿光是生产蔬菜,而且是反季节蔬菜,这种反季节蔬菜必须是非常新鲜的,既然要非常新鲜,中间环节就必须少。所以寿光基本上采用“农户+批发市场”的方式,蔬菜直接运到北京的批发市场。而以禽类加工、花生油加工为主的地区就是“公司+农户”的方式,因为加工需要不少的机器设备投入,农户没办法做,市场也没办法提供。山东在农业产业化上作到了与时俱进,不断根据产品市场的特性和要求,变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式。最早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政策被提出,是为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提出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但是在进入国际市场碰上了绿色壁垒之后,为了提高产品安全以打通绿色壁垒,就必须在生产过程当中实行标准化管理,而要标准化管理就必须形成规模化。因此,就由原来的“公司+农户”模式变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按照标准化的方式来严格管理每一个环节。农户越来越多了,公司要去管理这么多农户,跟这么多农户打交道,交易成本就很高,所以就演变为“公司+合作组织”模式——由合作组织把农户先组织起来,然后再形成基地。最后就变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另外,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也在变化。比如现在引进的蔬菜冷冻技术,需要有很大的投入,那就需要公司。所以在寿光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就演化出新的“公司+农户”的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过程当中,建立基地对土地规模的要求很大,而跟千家万户的农户解决土地问题也很麻烦,所以现在演变出“公司+股份合作+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山东,同样是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这样一个大的帽子下,形成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等等,而且每个模式内部都在不断变化。灵活多样、与时俱进是山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当中,当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很多环节上还是需要政府来推动,需要政府来创造条件。比如说寿光的蔬菜,要运到北京来,时间相当长,于是寿光当地政府就想方设法跟北京市市政府达成协议创造了所谓的“绿色通道”。前面提到的资金问题等等,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支持。山东政府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清楚必须有一个载体,就是龙头企业。政府也非常清楚,它的角色是提供服务、创造条件,但并不是代替企业做决策。它提供条件,创造进入市场的条件,但并不是提供保护,确实做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样一个原则。

总的来讲,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道路。因为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确实很大。但是新的形势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展望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维持8%到10%这样的高速增长绝对没问题。随着收入的增长,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蔬菜与水果、畜产品、农产品加工的需求是比较高的。而且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会给农民带来很多附加价值。第二个机遇就是WTO。中国加入WTO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虽然由于土地稀缺,我国在粮食方面的比较优势很低。但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畜产品等,是很有竞争力的。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的老百姓家里吃的蔬菜绝大部分是中国生产的。目前国际贸易的大趋势就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这就给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扩大提供了空间。要抓住这个机会,就必须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同时国内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将逐步跟国际接轨,在食品安全要求提高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农业产业化相当关键。绿色壁垒实际上是一个机会,因为在满足食品安全要求以后,出口反而会更顺利。如果全国各地在农产品需求增加,食品安全要求提高,国际市场更为开放的形势下,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无疑将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出巨大的贡献。

根据2005年11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与农村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由石拓协助整理成文。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业产业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669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