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中国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04 次 更新时间:2009-12-03 00:00

李敖  

印在中国通称图章,它的发展,在世界文化中自成系统与特色。外国人以签名为主,中国人以盖印是尚。其实盖印之始,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文盲特多,文盲得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甚至也不曾画押(画花押、画个符号代表自己),连做官的也不例外,所以才流行出图章。陶宗仪《辍耕录》卷二有“刻名印”一条,说得很清楚:“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屈服和。按周广顺二年,平章李毂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陶宗仪用“周广顺二年”的例子,广顺是五代后周太祖的年号,广顺二年是公元九五二年。事实上,中国人用印极早,早在殷周时代就有了。到了汉朝,已是无官不用印的程度,包括胡人羌族,也大用特用。甚至用到小日本去。清朝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在日本九州北部发现汉朝赐给小日本的“汉委奴国王”印,就是显例。不过中国人用印,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封泥期”、一个是“朱印期”。

封泥期

封泥期的特色是“封泥”, “封泥”也叫泥封,是以泥封之之意。在还没发明纸之前,中国人以竹简缣帛做工具,成为文书交往,捆好后在绳索打结地方,用一块黏土把它黏住,趁黏土未干时,用印盖上,叫做“印泥”(现在印泥的定义已变,但是字源原来在此)。干后成为浮雕式文字,就是泥封。泥封一来可以用为识别与证明;二来可以防止偷拆,这是后代订条约用火漆的老祖宗方法。老祖宗为了使泥封清楚,大都把图章阴文刻深,这样印出来的阳文就更容易辨别。这在汉朝的许多图章上,都可找到佐证。

“封泥期”的图章,都是铜制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朝,就流行了。故宫博物院藏有两颗“奇字铢”,就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印;其中以“亚”字为边文的一颗,表示当时的官爵,是禽氏的官印。殷朝以后,周朝的印已有书本印证, 《周礼》中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货贿用玺节”的话, “玺节”就是图章,这显然是一种检封式的用印。

到汉朝后,流风大为普遍,但印都很小。官印多为2.4厘米见方,私印多在二厘米以下。这种小印,都是古代传下来的规格。苏秦佩六国相印,都是因为印很小,若照今天尺码,要配六个7.75厘米见方的院印和六个2.85厘米见方的院长印,人就要给压垮了。握印的把手叫印钮,也叫印鼻。印钮的形状多刻成乌龟,叫“龟钮”;胡人则不许用乌龟,改用骆驼,叫“驼钮”。私印的钮更多,有辟邪钮、虎钮、狮钮、熊钮、瓦钮、钱钮等。系印的绳子叫绶。《史记》张耳陈余传说“乃脱解印绶”就是指此。

朱印期

“朱印期”是纸发明并且普遍以后开始的。在《魏书》卢同传里,我们就可看到卢同建议在公文书上盖骑缝印的记录,所谓以“黄素为勋”、以“印记为验”。“黄素楷书大字,具件阶级数,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各上所司。……黄素朱印,关付吏部”。就是“朱印期”流行的开始。

至于官印以外,私印在中国后来大流行特流行,也是一大特色。私印在元朝明朝,已经普遍,元末名画家王冕(《儒林外史》的主角)用青田粉石自刻私印,风格独具,引起大家的效法,促成为一门学科,也促成为一种艺术品。到了清朝,风起云涌,一发不可收拾。演变到台湾今天,向小日本学来“印相学”,大搞迷信的“开运印”,以为自己命运与图章攸关,走火入魔,已经完全不入流了。

“朱印期”的图章材料,除铜以外,名以石印、玉印、牙印、金印、银印、木印后来居上。其中以石印和玉印材料名堂最多。石印以“冻石”最有名。 “冻石”就是石质透明好像冰冻的一般。产于浙江青田县的叫青田石、产于福建闽侯县寿山的叫寿山石,都有灰、白、黄、绿、褐五色,又有灯光冻、鱼脑冻、黄色冻、艾叶绿、瓜瓤红等名词。石质极佳。此外有昌化石、大松石、莆田石、桃源石、宁强石、朝鲜石等,都以产地得名。玉印有“软玉”和“硬玉”。软玉以白色和暗绿色为主,硬度在5.5至6.0之间,比重在2.55至2.65之间,多产于昆仑山脉。如新疆的玉陇、莎车、和阗等地。

“硬玉”比“软玉”又硬又重。以浓绿、淡绿和白色为主,绿色的通常叫翡翠,硬度在6.5至7.0之间,比重在3.2至3.3之间。以云南的保山、腾冲产的最有名。此外有南阳玉,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

至于印文方面,“封泥期”的印文都用白文,俗称阴文,就是凹下去的文字; “朱印期”以后,流行朱文,俗称阳文,就是凸起来的文字。

清朝集大成

因为图章在清朝最集古来之大成,并发扬光大,所以清朝官方对印信的规矩,也就最有代表性。

清朝官场上的印分三级,第一级银印,方形;第二级铜印,方形;第三级木印,长方形。其中总督巡抚由于是特派官,不算正规官,所以只发关防、不发印。关防是铜印,不过是长方形的,原来明太祖为了防止官吏在空白纸上盖印为奸,限定把文书与“用印簿”拼在一起盖印,各盖一半,一如骑缝印似的,各露半个印,叫做关防。后来演变成为单印,关防也变成了长方形。清朝关防印泥不用油朱印色,用的是燕脂水色,稍黑,俗称“紫花大印”。遇到国丧,则27天以内,全用蓝色。

清朝官场上有句话叫“抓把印子”,意思是说地方官走马上任,大印在握。 “抓把印子”只适用于地方官,地方官总是把印亲自收掌的,衙门大堂上虽有大大的印箱,就是移交时大红布包住的东西,但里面是空的。核心的大印,却捏在地方官手里、捏在知府手里或知县(县太爷)手里(施性忠则是在保险箱里),以备安全,并且随时可用。这种大印是方形的,大小以官阶为函数,印上有个长把手,可以抓起,所以叫“抓把印子”,大权在握之别意也。至于中央官(京官),就不适合用“抓把印子”来描绘,因为中央官自己不收掌印信,另有监印人负责。中央官的用印很郑重,大印盖上后,后面要加盖监印官的姓名,还要以“用印簿”登记某日用印几颗。盖印的位置也有规矩,在封套上,要盖在封口的两端;在文件上,接缝处以斜盖为主,年月上要正盖。不但正本上要用印,稿本上也要同时用印。用印有放假的时候,叫“封印”,每年大约十二月十九日以后“封印”,有封印礼;次年正月十九日开印,有开印礼。在这一个月中,为了防要紧的事突发,在“封印”时,要先在空白纸上盖些印备用,这是乾隆以后的定制,中央与地方一体遵行。事实上,所谓封印,是虚应故事的,照样打开用印不误,只是在印外加盖“预用空白”戳记;上行公文,则盖“遵印空白”戳记而已。

其他种种

清朝的印,大官用的都是由礼部颁发,也就是说,银印铜印都是由中央统一发。铸印时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专委礼部铸印局监造。新印未经启用前,为明责任,不准沾印泥,只准打墨模,并且印底四角都加上长约二分的脚,以防偷盖。这四只脚,在发给承领官员时,当堂磨去一脚,然后在移交时分层磨去,直磨到使用官署为止;盖印缴回时,使用官署先把印的一角磨去,层层磨上,磨到礼部时,磨掉最后一角,然后注销存库。

有趣的是,有一种印,下场是绝不存库的,那就是死后追赠官职所发的官印。这种印,与冥器同级,是用蜡制的,叫做“蜜印”。“蜜印”是殉葬用的,不能盖。这种制度最早见于晋朝。 “晋书”山涛传说山涛死后,皇帝“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蜜印紫绶,侍中貂蝉,新沓伯蜜印青朱绶,祭以太牢,谥日康”,就是指此。唐朝权德舆“权载之集”有“哭刘四尚书”时,里头说: “命赐龙泉重,追荣密印陈。”也是指此。密印就是蜜印,就是使死人干过瘾的印。中国文化可邪门儿,用印用到死人身上,真是皇恩浩荡了!《宋史》舆服志记神宗元丰六年(一零八三)诏,同意“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葬”,已经不用蜜印而来真的了,这更是皇恩浩荡了!

一九八五年九月八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0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