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勳:四大困境下的中国经济走向及宏观政策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61 次 更新时间:2008-12-30 18:36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石建勳  

2008年四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出口、财政收入、CPI和PPI等经济指标的显著下滑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未来经济下滑趋势何时能止步尚不明朗。目前来看,有四大困境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趋向有著决定性影响,即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困境、资本市场发展困境、房地产业发展困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的困境。(chinesenewsnet.com)

四大困境的解析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的困境;最近笔者到一些企业调研、参加一些企业的年会,发现企业停产、半停产、裁员和减薪等已成为普遍现象,虽然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但都深切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强力衝击。不夸张地说,目前我们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经济困难,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可能还刚刚开始,未来中国经济保增长的难度非常大。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中国的出口急剧大幅度滑坡,而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各项举措发挥作用还需要至少一年时间,这就使得短期内中国经济衰退迹象将持续一段时期。

2、经济结构性矛盾困境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但长期以来,这“三驾马车”不是齐头并进,而是投资、出口“二马”宾士当先,消费“一马”拖腿垫后,造成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屡屡失控,而居民消费水平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严重。过去25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三年时间下降了19.4%,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7%低41%。从国际比较看,目前中国的消费率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比较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看,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而消费不旺这一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随著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积累、投资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的这一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了目前这样的困境:

一方面,扩大内需的政府投资需要增加财政收入,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的空间,使得居民消费能力和民间投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滞后,又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内需的不足迫使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也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加强,需要更多的贸易顺差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对外贸和政府投资的依赖加强又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居民收入受抑,由此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3、资本市场发展困境

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认识模糊,多次出现一些重大调控失误,每一次“矫枉过正”的政策调控导致资本市场大起大落成为常态,严重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2008年的这轮沪深股市暴跌与股改“后遗症”—大小非大规模减持有直接关系。为稳定股市,今年以来,管理层出台了多项针对大小非的措施,显示出维护股市稳定的良苦用心,但对市场影响并不大。

资本市场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对大小非减持不加限制,将彻底逆转了中国股市的供求关系,也将彻底摧毁了中国股市的估值体系,中国股市无疑是推倒重来,股改成果将毁于一旦,资本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之内失去基本的投融资功能,资本市场的长期低迷无疑会延缓中国经济复甦的脚步;如果对大小非减持加以某种程度的限制,则政府可能要负背信的责任,但是从长期来看,则对市场参与各方是多赢之举。

4、房地产业发展困境

房地产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大消费热点,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土地政策、房地产方面的公共政策和产业政策、房地产开发模式和居民保障住房政策等相互矛盾且不配套,房地产业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一方面土地的垄断性决定了房地产业并非是充分竞争产业,房子也并非是完全市场化商品,具有改善民生的公益和保障性质;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模式却是完全的市场化、企业化开发,而在土地公开拍卖之前则是暗箱操作,企业凭关系拿地。

各种办法拿到地的开发商则完全按照市场化操作,为追求超额利润,将房价炒到畸高,造成了目前房地产市场低迷这样的困局: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飞涨,老百姓买不起房,无论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另一方面,习惯了畸高利润的地产业富豪商们不愿降低房价,而呼吁政府维持高房价救房企。近日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要处罚降价销售的房地产企业,则把这种地方政府、房企、银行和老百姓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困境突破程度决定著未来中国经济走向

上述四大困境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繫,同时又从不同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著强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迅速突破以上这四个方面的困境决定著中国经济复甦进程。上述四大困境的缓解、摆脱,牵涉到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甚至会重构新的利益格局,因此,不同利益群体对这困境基本态势的判断及其政策主张具有较大的分歧。

突破困境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1、调整经济结构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累、投资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调这一结构性问题根源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因此,新一轮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应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入手,扭转近年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所佔比重上升、居民所佔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重点,把刺激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头等大事来抓,避免走过去仅靠投资拉动内需的老路子,而大规模减税是刺激消费需求又快又好的措施。(chinesenewsnet.com)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四个方面任务:并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放在首位,强调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时提出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政策。未来还应在更大的范围减税,比如再次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徵点、取消股市的红利税;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等等。在减税的同时,要对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同时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解除老百姓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2、把提振股市提升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战略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五项重点任务时,在第一项工作中就列入“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容,资本市场地位被显著提升。会议提出了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投资者信心。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已经提升为关系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因为五项重点任务的其他四项,都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些政策信号预示著,在2009年经济工作大局中,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应该的。当务之急是要把救股市和儘快恢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提升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战略高度。只有把股市相对繁荣作为调控的目标,市场才会有真正的起色。

3、下大力气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和改革房地产开发模式;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措施,出台了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的若干政策,这些旨在刺激房地产消费而“非保房价”的调控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客观地说这些措施依然是治标难之本。

未来应该把改善民生与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比例。香港地区、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分别达到了50%和达到84%,而近期全国各地公佈的2008年住房建设计划中的保障性住房比例上,虽然全国各地并不相同,但大多数在10~20%之间,其中,兰州市保障性住房比例相对较高,佔总量的38.74%,而合肥市仅佔到总量的1.16%。未来要学习借鉴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住宅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同时要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保障性住房配售条件、轮候、流转、管理等方面制度规范,杜绝保障性住房的商业化开发和商业化投资炒作。

还应该把促进房地产繁荣与改革中央与地方财税体制和改革房地产开发模式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採取切实措施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增加地方留成税收,改变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维持财政运转的内在激励;另一方面要著手改革现有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比如,可以採取“政府出地,开发商建房”。政府通过对土地的整理以及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确定各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并按“代建制”即建设主体招投标的模式实行各类房屋的建设,最终进行现房的销售以取得城市建设带来的土地升值空间,形成建设投入—销售回收的良性循环。地产商只能买卖地上建筑部份的房屋,地皮部份则以税收或租金方式由政府根据地价增值情况逐年累进或分年限徵收。

4、把改善民生刺激消费作为保增长的著力点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需求大幅收缩。而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鬆的货币政策,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改善民生的力度加大,相继推出的措施不少。会议提出了实施改善民生、扩大就业的多项政策措施。相信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对于改善民生保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将产生长远效果。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8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