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松泉:大爱无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00 次 更新时间:2008-06-01 21:45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大事情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无辜生命罹难,激发全国民众乃至全球无数民众的悲哀和怜爱,患难见真情也显博爱之心。国内且不说,同胞之情,向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此次特大地震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关爱,不仅需要我们真诚地感激,而且也值得更多地思考。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上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都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沙特阿拉伯等许多国家以及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的慷慨的援助给人深刻印象,而且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自己正受到飓风灾难的缅甸,他们的驻华使馆人员进行了捐助,这个与中国有着胞波情谊的国度所遭受的灾难,正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援。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向缅甸进行了援助,但因为我们自己面临的大灾难而几乎忽视了他们正在经受的痛苦。还有孟加拉国,向中国捐助5000美元,相对于中国灾区目前接受到的近400亿人民币的捐助而言,似乎真正算是尽了绵薄之力,但是,这5000美元在我看来显得特别的珍贵,也让人特别的感动。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而且一种真情与博爱的表示。众所周知,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比较贫困的国家之一,在国际新闻中,经常听到来自孟加拉国沉船事故的消息,可能还没有引起过国人比较深切的关注。今天,在我们面临巨大灾难面前,国际社会向我们传达了真诚的友谊和博爱的信息。日本救援队的队员因为最终没有能够救出一个生还者而感觉非常的遗憾,而从他们的遗憾中,我们也感觉到了人性中的光辉。

在感激过后,需要更多的思考。今日的中国,正迈步在崛起的大道上。我们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有着非常强烈的关注与专注,但是,我们也还需要思考除了我们自己的崛起,还有什么需要我们的关注,或者我们如何走崛起之路,一个崛起的中国将怎样影响世界或者说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在我们这次的救援中,救援人员往往为了救出一个人,需要许多人冒着危险花费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我们中国人历来因为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之中,统治者往往视生命如草芥;或者因为总是人口太多而比较漠视个体生命,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内战,我们可能比较多关注那“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对造成如此大规模的死亡,似乎没有很在意,更没有去思考这大规模死亡背后的每个个体的生命和每个家庭的悲哀与痛苦。如今,这次大地震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不仅关注生与死,还关注生存的状态。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大问题。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吸取日本、德国的教训,走和平崛起之路。热爱和平不只是一种口号,而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真切的信念,无论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怎样的阻碍。在现今世界上,还不敢说永远放弃战争,但是,至少这只能是最后的选择,并且最大可能地减少平民的伤亡。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宏观层面上的大问题,那么,这次大地震也还在一些微观的层面需要我们思考。我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珍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这也必将影响我们处理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事情。面对分歧,如何尊重和珍视对方的生命,如何维护对方的生存状态,都值得从细节上思考与处理。就是在法律层面上,至少让我们今后对待死刑问题更加的严格与慎重。文明就在尊重与珍视生命中进步。

当然还有更多相关的问题。

1980年代末,曾经批判“让世界充满爱”,因为“爱具有阶级性”,“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而今,这次大地震教育了我们,因为世界各国的人民,不同的种族、信仰、阶级都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这至少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或者一定基础上,人皆有博爱之心。因此,在接受了博爱的沐浴之后,我们不仅应该常怀博爱之心,而且让中国古代圣人孔子一再强调和呼吁的“仁爱”能够穿越任何的疆界,无论种族、信仰、解决、国别。

每当我们唱起“明天会更好”这首歌的时候,每当唱到“带来远处的饥荒无尽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的时候,我脑海中闪现的是昔日埃塞俄比亚的大饥荒和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这种景象今日依然存在。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除了自己推行和平崛起政策外,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可以让世界其他贫困国家分享,中国的经济学家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可能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寻找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全球大国,需要更多地帮助那些还非常贫困的国家,无论在援助、贸易和投资的各个层面,都需要记得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但随着自身的富强,需要积极地有意识地增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

毛泽东的许多政治理念让人难以苟同,但是,他的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值得我们今天再来回味与思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2008,6,1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02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