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进入天益社区汶川地震专版)
最新文章
- 南香红:南都理念与未来考验 ——与南都执行总编辑庄慎之关于汶川地震2016-01-07
- 孙笑侠:安息吧,我的罹难同胞2014-12-01
- 王利明:地震中建筑工程质量缺陷的民事责任探讨2011-10-28
- 徐晓军 瞿谋:制度空间与建构行动:灾后财富分配中的乡村精英2011-06-21
- 南都社论: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2011-05-12
- 温家宝: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1-05-11
- 秋石:旗帜凝聚力量 制度彰显优势2011-05-03
- 祝华新:唐山震后重建经验和遗憾2010-09-25
- 秦玉兰:巴蜀吾乡·5月19日全国哀悼日作2010-08-12
- 章剑锋:四川震后两年:NGO与政府开始“蜜月”2010-05-14
- 贝淡宁:北京课堂里的政治讨论2010-05-10
- 熊景明:以生命的名义回望历史——地震后读北川县志2010-01-29
- 施雪华 邓集文:目前中国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汶川地震2009-08-24
- 谢海涛:汶川地震救人小英雄是如何伪造出来的2009-08-07
- 余秋雨: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 2009-05-20
- 张立伟:地方广电应战灾难八大功能2009-05-19
- 刘军宁:生命权要入宪2009-05-14
- 傅国涌:祭512地震中丧生的亡灵2009-05-14
- 吴稼祥:拿什么来记住你,汶川地震?——另一种“灾害政治学”2009-05-13
- 张闳:“五一二”周年祭:灾难记忆与公民社会的精神重建2009-05-13
- 蒯高毅:七绝二首﹒汶川大地震周年有感2009-05-13
- 姚轩鸽:灾害道德价值问题研究2009-05-12
- 老骥:致山中老农2009-05-12
- 汶川地震周年祭:汶川一代2009-05-12
- 钱钢:值得参考的一次防震知识竞赛2009-05-12
- 钱钢:请解密一份关键的防震文件2009-05-12
- 每个细节都让我们牵肠挂肚2009-05-11
- 直面灾难,中国收获启示2009-05-11
- 为了纪念的“忘却”——献给汶川地震17923位失踪者和他们的亲人2009-05-11
- 曹林:标题族制造争议才是发地震国难财2009-05-11
- 曲卫国:地震周年的蜡烛到底为谁点亮?2009-05-10
- 冉云飞:爱是永不止息——写在“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2009-05-09
- 江雪:作为欢宴背景的映秀母亲们2009-05-07
- 老骥:谨以一页鲜为人知的史实祭祀“5.12”一周年2009-05-07
- 顾肃:“让世界充满爱”的作品为何稀缺?2009-04-23
- 崔卫平:自发而美好的思想行为2009-04-14
- 庄永志:新闻如何进入历史2009-04-02
- 韩俊魁、纪颖:汶川地震中公益行动的实证分析:以NGO[①]为主线2009-04-01
- 庄永志:残酷中的同情2009-03-31
- 韦大林:汶川的启示2009-03-31
- 邵培仁 潘祥辉:危机传播推动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2009-02-23
- 晓风:从澳洲大火到汶川地震2009-02-17
- 王霄:汶川地震后中国政治的进步与不足2008-12-26
- 王霄:请全国官员暂停一月公款吃喝用于救灾2008-12-26
- 钱钢:汶川地震与地震预警初探2008-12-24
- 胡智锋:为尊严而战2008-12-08
- 吴伟:中国的三十天2008-10-29
- 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8-10-13
- 齐介仑:再访四川——陡峭的重建之路2008-10-09
- 李世煇: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2008-09-17
- 李炜光: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2008-08-23
- 肖雪慧:地震记事2008-08-22
- 谭作人:天府之国,需要“活个明白”2008-08-06
- 卢跃刚:四川人2008-07-24
- 王书瑶:中国的民主:要求所有发票都要注明税款是多少2008-07-24
- 郭于华:面对自然别说什么“战胜”2008-07-23
- 吴旭:汶川地震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了吗?2008-07-21
- 胡鞍钢:以人为本,科学重建2008-07-18
- 张允若:“开放透明进行到底”了吗?2008-07-04
- 陈明:抗震救灾 谁的荣誉——我看“普世价值”、“社会主义”和“传统2008-06-30
- 赵国鸿:“可乐”不可乐2008-06-28
- 张博树:《成都日报》意欲何为?2008-06-27
- 张允若:离奇的“指责”和“愤慨”2008-06-24
- 许允仁:灾难在何种意义上才会促成国家的进步2008-06-23
- 赵牧:话说灾难旅行者2008-06-22
- 季卫东:募捐的两难2008-06-20
- 李炜光:不怨天只尤人2008-06-20
- 李炜光:强化灾区财税扶持 提高善款透明度2008-06-20
- 许耀桐: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2008-06-19
- 郭世佑:心祭2008-06-18
- 陈洁:震灾过后的人文思考2008-06-18
- 赵俊臣:灾后恢复重建应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及其模式?2008-06-18
- 赵汀阳:汶川救灾与“普世价值”2008-06-17
- 李向平:宗教与灾后社会重建——“社会慈善”的理念及其取向2008-06-17
- 许纪霖:灾难过后的反思2008-06-16
- 崔卫平:作为“异端”的自然2008-06-16
- 刘军宁:为什么不重视生命?2008-06-15
- 武际可:关于地震容易弄错的两个概念2008-06-15
- 丁学良:大震能否推进“良治”?2008-06-14
- 张允若:政治民主是生命权的必要保障——从唐山到汶川的思考之三2008-06-13
- 张允若:让国人痛心疾首的踏步——从唐山到汶川的思考之二2008-06-13
- 张允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进步——从唐山到汶川的思考之一2008-06-13
-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人为本——写于汶川大地震一月之际2008-06-12
- 易宪容:汶川大地震中房贷损失谁来承担?2008-06-12
- 钟伟:灾后重建的金融财税支持体系的初步框架2008-06-12
- 何帆:灾后重建中的金融支持2008-06-12
- 邹啸鸣:让师生都处于"安全"的屋檐下2008-06-11
- 查常平:汶川大地震灾难的精神遗产2008-06-11
- 叶铭葆:冒着余震的危险,前进——有感于总书记和总理的身教2008-06-11
- 张泽石:对“多难兴邦”的反思与展望2008-06-09
- 钱理群: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2008-06-08
- 许纪霖: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2008-06-08
- 杨曾宪:“立即正义”未必正义2008-06-08
- 陈志武:从汶川地震看中国为什么离不开民主2008-06-07
- 康新贵:余秋雨先生不必含泪劝请灾民2008-06-07
- 丘岳首:警惕秋雨泪水冲决族群和解2008-06-07
- 武际可:汶川震后话结构2008-06-06
- 王怡:愿死者记得我们2008-06-06
- 阮思余:重建家园理当包括重建地方政府的合法性2008-06-04
- 田国良:大地美丽依然——写在汶川大地震后2008-06-04
- 韦森:反思汶川大地震的经济与社会影响2008-06-04
- 秋风:国人的精神在地震中成长?2008-06-03
- 许倬云:震后援助无须再考虑“面子”问题2008-06-03
- 叶铭葆:以“减少农民”的思路指导灾后重建2008-06-03
- 郭于华:这样的人民配有什么样的政府?2008-06-02
- 冰夫:梦驰汶川2008-06-02
- 赵国鸿:“5·12 ”——中国凤凰涅磐2008-06-01
- 刘军宁:地震的启示2008-06-01
- 丁松泉:大爱无疆2008-06-01
- 葛剑雄:由帐篷大国到帐篷强国2008-06-01
- 李钟琴:对“天谴说”不依不饶是缘于严重的误读2008-06-01
- 何与怀:但愿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最后一课2008-06-01
- 徐贲:日常生活中的防震意识2008-06-01
- 文贯中:地震、人口分布与土地制度2008-05-31
- 陈伯君:多难兴邦:将代价转化为弥缝社会裂痕的力量2008-05-31
- 崔卫平:一切都好?——伏尔泰与大地震2008-05-31
- 郭于华:让信息透明、让民众出声,其实没那么可怕2008-05-30
- 杨福泉:四川地震后的重建应重视村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2008-05-30
- 赵俊臣:我们应该怎样重建灾区的中小学校校舍?2008-05-30
- 林强:真相比荣誉更珍贵2008-05-30
- 陶东风:不要让募捐变成一种公开表演2008-05-29
- 杨福泉:献给四川地震中的救护犬2008-05-29
- 胡仄佳:救人的草根英雄,该从什么角度去描绘你?2008-05-29
- 秋风:多难何以兴邦2008-05-28
- 郎咸平:马云或王石这么讲,你觉得奇怪吗?2008-05-28
- 叶铭葆:“多难兴邦”的可能与现实2008-05-28
- 林达:我们站在废墟前2008-05-27
- 胡舒立:多难兴邦与制度建设2008-05-27
- 谢泳:灾难中的希望2008-05-27
- 张映光:不要再为学校垮塌寻找借口2008-05-27
- 冯善书:中国红十字会亟需一场变性手术2008-05-27
- 邱震海:震灾给中国带来的正面效应2008-05-27
- 贝淡宁:课堂上的地震争议2008-05-27
- 赵牧:朱学勤:何出“天谴”之语?2008-05-26
- 周兆呈:中国年轻一代的灾难记忆2008-05-25
- 杨东平:举办对得起孩子的教育2008-05-24
- 周国平:既然仍活着就好好活下去2008-05-24
- 林达:灾难之后让谦卑心回到我们心里2008-05-24
- 崔卫平:建设坚固的人工世界2008-05-24
- 施卫江:警惕:泛道德主义借势扩张2008-05-23
- 胡仄佳:安得广厦千万间——汶川大地震后的建议2008-05-23
- 《时代》:被唤醒的中国2008-05-23
- 秋风:尽早统筹安排救灾财政2008-05-23
- 陈行之:救灾款被贪污挪用的几率有多大?2008-05-23
- 王清:有必要拨开“万科追捐一亿元”背后的疑云2008-05-22
- 韩方明:巨灾面前的观察和反思2008-05-22
- 张鸣:大灾唤醒了我们的普世价值 2008-05-22
- 张鸣:透明开放是救灾之本 2008-05-22
- 韩方明:巨灾当前折射企业品行2008-05-22
- 冼岩:王石社会责任的缺失2008-05-22
- 宋圭武:苦难启示录——有感汶川地震2008-05-22
- 李钟琴:某些机构,少扣点善款行不?2008-05-22
- 高一飞:不哭的“可乐男孩”让悲伤的中国感受亮色2008-05-22
- 徐贲:敬畏自然 敬畏死亡2008-05-22
- 郑永年:中国表现让西方“无话可说”2008-05-20
- 钱钢:最后一搏!为生命,不为奇迹 2008-05-20
- 吴励生:哀悼日,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刻2008-05-20
- 杨福泉:献给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夫妻和情侣2008-05-20
- 叶铭葆:震灾过后要开好两个会2008-05-20
- 陈行之:大灾之后,不仅仅需要一个庆功表彰大会2008-05-20
- 陶东风:应该建立“汶川地震纪念馆”2008-05-20
- 丁学良:四川,你会造这样一座碑吗?2008-05-19
- 新快报:哀汶川2008-05-19
- 沙叶新:我再次为中华祈祷2008-05-18
- 高一飞:从想喝冰冻可乐的男孩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2008-05-18
- 杨福泉:痛悼四川汶川地震死难者2008-05-18
- 杨福泉:悲悼四川地震死难的孩子们2008-05-18
- 钱钢:救灾指挥,心要热,头须冷!2008-05-18
- 胡锦涛: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05-18
- 张鸣:赈灾捐款是心意不是清算2008-05-18
- 艾明江:期待一场双赢的慈善投资2008-05-18
- 索良柱:如果这篇论文曾引起足够的重视2008-05-18
- 晨曦:国难当头,梦呓只能燃烧悲情2008-05-18
- 陈长文:不幸深处 看到人性光芒2008-05-18
- 宋圭武:5.12汶川大地震的启示及建议2008-05-18
- 韩方明:遥望西蜀夜无眠2008-05-17
- 冼岩:中国政府找到了新的危机应对方式2008-05-17
- 梁文道:万众一心,表达不同2008-05-16
- 陈敏:我们需要悲伤的聚会来释放悲伤2008-05-16
- 杨福泉:痛悼四川汶川地震死难者2008-05-16
- 吴稼祥:感受大震:不敏感突发事件进入敏感地带2008-05-16
- 丁学良:震区周边有多少危险的水坝?2008-05-16
- 高一飞:抗震救灾报道显示新闻独立开放的意义2008-05-16
- 赵俊臣:几点具体的抗灾救灾建议2008-05-14
- 袁伟时:伸出手来,掏出心来!2008-05-14
- 陈行之:在大义面前,我们为什么如此感动?2008-05-14
- 赵国鸿:建议国务院降半旗,宣布5月16日为国家哀悼日2008-05-14
- 椿桦:地震谣言考验政府危机公关水平2008-05-14
- 童大焕:地震信息公开天才塌不下来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