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把心带回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73 次 更新时间:2008-04-21 02:13

陈行之 (进入专栏)  

第一次看到“把心带回家”这五个字,是《西藏生死之书》中,索甲仁波切上师把它作为一个章节的标题,具体讲述了禅修的方法。我觉得这五个字非常具有魅力,带有浓郁的世俗伦理和哲学的色彩,所以用它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那么,我要说一些什么呢?

如果我在这里重复上师的话,也来讲述人的心灵怎样获得安宁,我想一定很没有意思——我引申得再好,也不会好过上师的指引(要想了解安定身心的方法,最好还是直接读原著)。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另外一个世俗的话题,而这个话题与心有关,与是否把心带回家有关。

我对佛学了解甚浅,根据我有限的常识,我认为佛教是一种向内的宗教,即把“我”置放在中心位置,用一切办法消解它,使之达到与世界的“无”的平衡。细究一下,佛教其实是无偶像的,它没有为信众提供一个犹如基督耶稣那样的引导众生精神成长的先知先觉,即使是佛陀,也是信众用以达到“我”的极境的工具。我们更看不到《圣经》这样具体指导人的善恶选择的书籍,佛教经文也同样是一种导引,一种被置放在“我”之下的精神的技艺。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或许与佛教本源的意识——认为人处在一个不断轮回的罪恶世界之中,人生的全部目的就是摆脱罪恶,获得善和完美(涅槃)——有关。

我对那些修行的人充满了敬重,但是,我又经常很不尊敬地想:假如所有人都成了这个样子,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我首先想到的是像月球一样荒凉的景色,这里的人无欲无求,心如死灰;这里消失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所有人都躲避到了心幕的后边;这里甚至连太阳的起落都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在这些信众的心中,世界是死亡的,静止的……所有的一切都让位给了“我”的安宁与岑寂。

如果真的能够维持这样一种状态当然好,反正所有人都在相对意义上死亡了,世界死亡与否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问题是:人真的都要死亡吗?人都能够得到解脱,都能够趋向至善至美吗?假如这个时候仍然有一种世俗的力量横行,比如一种政治力量,比如一种政府形式,而这个力量面对的又是无数精神枯槁的人,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这一定是一个奴隶制社会。

所以,在宗教意义上的“把心带回家”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换一句话说,宗教对于内省的过度关注,必然带有消失社会责任的特征。当所有人都不对社会负责的时候,这个社会真的就会坠入地狱。我这样说,当然不是指责“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语),我只是想说,不能够过于夸大宗教在人的精神成长中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宗教仅仅是人们无力改变现实的精神安慰剂。它本身不具备任何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动力,它只是人们获得喘息的机会。就像一个人在污浊的房间里呆得久了,需要到空气清新的森利林里呼吸一样。这对于人同样极为要紧。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种种》中曾经提到一个叫爱谋生的人,这个人在1838年发表过一个著名的关于宗教的演讲。这个演讲之所以著名,是因为爱谋生回避了上帝的观念,把对上帝的信仰解释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人生法则。他说,有了这些法则,在人的灵魂里就有了公道,“做了一件好事的人,立即高贵了;无法摆脱烦恼的人也就摆脱了烦恼;做了卑鄙事情的人,则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得自己的精神矮小。”假如一个人信奉这些原则,“那么,在这个范围以内他就是上帝,由他维系着上帝的权威,上帝的永恒和上帝的安全。”通行的社会人生法则甚至具有宗教裁判一样的力量:“假如一个人欺骗别人,他事实上是在欺骗自己。人的品格总是被人知道的。盗窃不会使人富有,施舍不会使人贫穷。如果一个人杀人,即使是在石墙以内,也会被人知晓。”在爱谋生看来,社会人生法则是从人的内在需要中产生出来的,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名称,“或者叫爱情,或者叫公道,或者叫有节……”爱谋生也是要把心带回家,然而他那个家不是超然物外的家,那是人类良知的栖息之所,他把它称之为“宗教情操”,“这种情操陶醉人和命令人的力量极为神奇,它是山林中的空气,是整个世界的馨香,它使人体会到无边的幸福与崇高。”“当人说‘我应该’,当爱情激动他,当他决定去做一项伟大事业之时,这种情操的和谐力量就会像清流一样流过他的灵魂。”

可见,人确实需要一种那个对精神进行指引的东西,宗教情操也罢,社会伦理也罢,都是人生的拐杖,它在一定意义上支撑着人的精神行走。

然而这不够,把心仅仅带到这样的家远远不够——如果一个人躲避非正义,那就是在亵渎正义;如果一个人容忍恶,那就是在欺凌善;如果一个人怠慢崇高,那就是在拥抱卑鄙;如果一个人失言于丑陋,那就是在谩骂美丽……应当为我们的心安置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它鲜活地跳动,它遵循社会正义原则,对任何不正义的恶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呐喊,对任何丑陋与卑鄙都嫉恶如仇。它面对的决不仅仅是自己内心的狭小世界,它住在家里,看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它永远面对这样的问题:人类生活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是可以改善的;人们无论以个体还是集体的方式能否过上一种值得过的生活(用康德的话说:人类生存于世的价值所在)。

一定不要随便喂养我们的心,不要用庸俗、无聊、浅薄的食物喂养它,要为它寻找最精美的精神食粮,让它健康;一定不要让它悬空,不要用毫无意义的事情干扰它,要让它切切实实地踞蹲在大地上,感受大地的脉动和江河的吟唱;一定不要让它迷蒙,要辽阔它的视野,深邃它的理性,坚强它的意志,巩固它的性情……这才是我们的心的家,一个舒适的家,一个能够感受幸福和欢乐的家。

把心带回家,我们带它回家不是要窒息它,不是让它仅仅为我们自己跳动,它是这个世界上稀有的珍宝,它应当为整个世界跳动——因为,不是我们创造了它,是这个世界创造了它,它理应为这个世界跳动,我们不过是给了它一个家。

(2006-5-19晨5时)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44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