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根本目的和方法路径的系统阐释。这一理论诞生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规律探索的智慧结晶,同时也为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引了方向。新质生产力理论牢牢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厚土壤,对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进行了全面继承,作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基本立场层面,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阶级立场,结合我国实际将其发展成为人民立场,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人为”和“为人”的结合;基本观点层面,新质生产力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意义、生产要素的升级丰富及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几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基本方法层面,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合理运用,离不开实践对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强调要用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不断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循序渐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理论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的范畴,生产力的内涵和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实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有着充分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将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出发,创新性探讨其在立场、观点、方法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将两个生产力理论有机结合,为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意义提供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中国如何创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如何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回答,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既有实践经验提出的创新理论。只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应对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生产力的作用,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影响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相应推进。随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向纵深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产力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诞生。从2023年明确提出,到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着重强调,再到“两会”中的反复提及,新质生产力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总结如下(见表1):
表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意义
注:笔者整理得到。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2023年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根本目的、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与重要意义,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从基本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实现了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质变。
从本质特征来看,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突出强调创新对生产力的重要驱动作用。
从根本目的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为了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方法路径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从科技、产业、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及人才工作机制几个方面集体发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地发展现状,结合好各地传统优势产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稳中求进,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明确“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相关述评
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集中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主要内涵、推进路径、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关系等方面。
第一,对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进行阐释。部分学者从多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例如,高帆(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表现在结果、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保障等方面。袁银传和王馨玥(2024)从发展动力、纵向比较、人的对象化程度三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内容进行了阐释。洪银兴(2024)认为,可以把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促使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有的学者从“新”和“质”两方面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例如,蒋永穆和乔张媛(2024a)认为,“新”表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表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韩喜平和马丽娟(2024)提出,“新”指的是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领域和新规律,“质”指的是现代化人才、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和海量的数据及信息。部分学者论述了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例如,魏崇辉(2023)提出,要从新时代的话语语境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学理渊源。李政和廖晓东(2023)强调,要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认识新质生产力。简新华和聂长飞(2024)认为,要从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四大要素和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化四大特征来把握。
第二,对新质生产力的推进路径进行论述。有的学者从科技和人才出发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例如,胡莹(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人才资源、新的科学技术、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生产方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培育创新型人才、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蒋永穆和乔张媛(2024b)提出,要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周文和许凌云(2023)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的学者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例如,魏崇辉(2023)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好组织、管理、制度等因素的重要作用,并从宏观战略、政策、抓手三个层次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石建勋和徐玲(2024)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筑牢基础保障,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加大所需人才培养力度等。此外,还有学者强调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例如,刘伟(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规律、结构演进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第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联进行总结。总体来看,学者们都十分认同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杜传忠等(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提高生产要素质量,进而优化生产组织形态、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并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钞小静和王清(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的跃迁,能够通过创新驱动、要素转换及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沈坤荣等(2024)认为,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以新技术加速生产方式变革,以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以新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蒋永穆和薛蔚然(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础,要从攻破技术难题、优化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绿色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等五大方面入手,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此外,还有学者分析了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条件。例如,徐政等(2023)认为,相关优势包括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有力体制、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生优势、最完备工业体系的强大支撑。
第四,对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关系进行探究。很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分析。例如,胡莹和方太坤(2024)从唯物史观出发,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依据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质”的超越。郭冠清和谷雨涵(2024)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包括对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先进生产力范畴进行了术语革命、对生产关系内涵和形式进行了重新表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了创造性思考。丁任重和李溪铭(2024)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概念内涵、生产力发展目的以及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自然环境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等方面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周文和许凌云(2024)从生产力的内涵出发,认为新质生产力以生产力三要素的内涵跃升及组合创新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并且完成了由发展生产力向保护生产力的转变。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例如,王世泰和曹劲松(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既包括“生产力”概念的原创性贡献,也包括进一步深化认识了劳动价值论以及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领域的理论贡献。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者对新质生产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质生产力内涵、推动路径、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也有少量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其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关系。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从立场、观点、方法三方面依次探讨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系统揭示两个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图1 研究逻辑思路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立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正是因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准确把握,我国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任何理论体系的形成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在其提出背景、内涵及目的中,都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立场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明确一切生产力都是人的生产力或者关于人的生产力,明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就是其基本立场。
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推动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史,广大劳动群众以各种方式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此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为进一步体现人民群众的强大作用,马克思指出,“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可以看出,马克思高度认同并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力进步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人们将智力和体力同时运用其中,不仅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提升。这些实践经验将进一步指导人们从事更高级的复杂生产活动,为生产力的下一次跃升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与人的综合能力发展相统一。正如马克思提到的,“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直到“人们不再把工业看作买卖利益而是看作人的发展,就会把人而不是把买卖利益当作原则”。由此可见,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价值归宿。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立场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无产阶级立场,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后,就会逐步转变为人民立场。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其坚守人民立场的充分体现。
国家的一切发展都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是与人的发展毫不相关的活动,而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进程,人民是其逻辑起点。一方面,“人为的”主要体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能动、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对激发和释放生产活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才为抓手,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助推。另一方面,“为人的”主要体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生产力水平已经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潜在生产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整体物质水平,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等方面的美好诉求,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正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立场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其对人民立场的坚持,并结合现实需要对这一基本立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人民立场在新质生产力理论中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为的”,即以科技人才为代表的高素质劳动者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二是“为人的”,即通过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
一方面,高素质劳动者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科技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不属于自然界但却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存在,它实际上是人的主体客体化,其背后反映出的是人本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充分体现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现实主体。劳动者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提供智力和体力支持,而劳动者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尤其是具备专业理论素质的高素质劳动者。不同于传统的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从事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劳动者,所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劳动者来推动。新型劳动者是指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能够持续发明和运用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劳动设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具体到个人层面,新质生产力已经在诸多层面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远程办公等,这一系列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应用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近年来十分热门的自动驾驶、空中的士、5G远程机械人手术等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入的重要表现。总的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充分享受到其带来的巨大好处。
总结新质生产力理论在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看出,二者核心都在于体现“人”的重要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生产力水平不断跃迁,新质生产力得以诞生和发展。同时,正是因为新质生产力能够为人们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人们才有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的动力,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的延续和拓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成果。这一理论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的延续,也有结合中国特色和发展实际对其基本观点的拓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刻阐述,包括其组成要素、变化机理、重要意义等。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将选取以下四个生产力理论的相关观点进行阐述,包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对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自然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史观的基石。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对社会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起着推动作用。第一,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因此,通过劳动获得物质资料,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形态。因此,生产力的获得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建构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会“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使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必然性。
2.科技对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正是科学理论、技术发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结合并展现出惊人生产力的时代。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深深感受到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明确了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第二,充分肯定科技进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第三,明确了生产力包括科学。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提到,“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和科技的重视。
3.明确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由一定的要素构成的,而其发展也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各要素的有机组合与合理配置,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的要素组成。生产力既有“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基本要素,也会受其他要素影响,因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要素会不断发展。“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通常会带来包括“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变化,既给要素自身带来了积极影响,也给生产融入了新要素或建立了新的要素组合,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不同时代社会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也不相同。在传统农业时代,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支配力量。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则是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4.自然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外部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物质生产发展得以存续的首要前提与天然根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这种基于对自然界重要性的强调而形成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一方面,自然界中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人靠自然界生活”,无法离开它进行凭空的物质创造;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表现为“大生产……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另一方面,资本无节制的扩张对自然界造成了破坏。马克思深刻阐述了机器大工业污染土地并“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而“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人类对自然界“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由此警醒人们必须注重生产力发展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的延续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最新成果,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十分强调发展生产力对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体现科技对生产力发生质变的重要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组成,并结合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强调了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认同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正因为充分认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关于生产力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才会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即必须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才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现代化水平。
第二,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在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中,迅猛提升的科技水平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来,我国在量子信息、载人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因此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理论将“高科技、高效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进一步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凸显了科技创新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了生产力的要素组成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一观点充分表明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仍是构成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的发展及组合方式的升级都会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意味着影响生产力的不仅包括三大基本要素,还有其他相关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强调了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既是面对日趋复杂国际发展环境的选择,也是应对我国发展转型升级压力的需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的拓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主要任务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使之内容更加丰富。结合前文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的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凸显科技创新的关键意义,以生产要素升级丰富为支撑,突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描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规划部署以提供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和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思想创新都可以对科技创新起到反作用,必须不断打破原有的不合理的制度、管理、思维模式,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最终形成创新的合力,并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将科技创新定义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科技,并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为我们抢抓机遇塑造发展新动能,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优取胜、以质取胜明确了基本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而未来产业则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除了新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也能为新业态、新模式赋能,为生产生活提供更为便捷、经济、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引领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变革。
第三,推动生产要素结构升级和内容丰富。一方面,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将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实现升级。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将会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将会推动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重要性持续凸显。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而数据要素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破传统生产要素质态,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充分体现着“绿色”的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首先,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其次,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空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攻克新污染物治理、环境修复等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将长远目标和现实条件有机结合。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
总的来看,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延续和拓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在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打破原有制度束缚、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更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科技创新活力,而科技的发展将会推动生产要素的结构升级和内容丰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前提,也为绿色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支撑。
四、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要更好体现生产力对经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发展生产力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实践中,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历史经验和面临的发展问题,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质生产力方法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系统而严谨的方法论体系。在生产力理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起了严整的生产力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将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其生产力理论建立中的作用。
1.辩证唯物主义
唯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正确认识到社会运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受一定规律支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力再生产与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关系原理的重要基础。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具体分析研究经济现象时应以客观的社会存在为依据。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把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都当成过渡的、运动变化的形式。正是因为这样的辩证眼光,马克思才能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从而提出其他指导性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指引。
2.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其唯物史观的基石性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准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第二,坚持“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因此,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不是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看作孤立的、分散的存在,也不是把社会看作不同领域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向来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尤其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方法的丰富
新质生产力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方法为指导,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回答,其中蕴含的丰富科学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准确遵循。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准确把握及运用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发展的关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多样,在新质生产力理论中,以下两大规律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质量互变规律。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属性仍是生产力,由于生产力在量上的大幅增长而引起质的改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科学等数字技术的运用,促进产业向高效、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协调高效发展,进而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第二,对立统一规律。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秩序与活力、变与不变、破与立等相互并存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是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解决好对立的两方面,为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充分的推动作用。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准确把握及运用是新质生产力理论诞生的前提。首先,准确把握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强调以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在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主旋律之后,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定义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提出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次,从系统观点整体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并不只是谈论生产力本身,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其内涵时,明确其要素是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工具以及三者的组合方式;其结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涉及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功能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最后,强调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当今时代,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才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充分运用其中。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方法的创新
新质生产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新征程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第一,在把握“立”与“破”的关系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立”与“破”是事物发展的两个环节,立是肯定,破是否定。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由立到破再到立的过程。先立后破,把立放在首位,强调“立字当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要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扶植起来,让先进生产力创造和释放更多增长力量;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业,使原本被落后产业所占用的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向先进生产力聚集。但“破”并非盲目地破、冒进地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破除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给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退出市场一定时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第二,在把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中找准发展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搞一种模式”。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既要遵循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又要充分考虑各地、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实事求是作为辩证法的精髓,要求我们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区域具体布局,才能找准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跃升赛道。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既为各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培育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布局上避免盲目扎堆、一哄而上。
第三,在把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共同形成发展合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也涉及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从要素视角来看,不同于以往的科技生产力只强调科技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更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各生产要素创新,从而协同推进产业升级和生产力跃升。从产业视角来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体三面”,实现三者和谐共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从战略视角来看,要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刻把握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科技自强、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
第四,在把握“稳”与“进”的关系中实现生产力平稳发展。当前,全党关于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统一认识,但要实现好这一目标任务,还需要一个过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应如此。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科学把握“稳”和“进”,蕴含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要求。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是高水平安全最有效的保障和着力点。保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及新质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未来,要在保证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
通过方法论分析,可以看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方法的运用贯穿了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过程,而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准确把握更是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循序渐进的发展,除了把握好“立与破”“普遍与特殊”“部分与整体”“稳与进”这几对重要关系外,还要掌握独具特色的科学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谈到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就如何坚持系统观念,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些独具特色的七大科学思维方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方法论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也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指导。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要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立足现实、着眼世界、放眼未来,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必然性,保持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战略保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要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中理解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中把握好经济发展机遇,推动生产力不断跃升。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用好矛盾分析法,抓住问题关键、找准发展重点、认识演进规律,充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多对辩证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循序渐进发展。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把握好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全局性眼光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中的多种关系,以免顾此失彼。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技术产业创新为基础,以发展方式创新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善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扎实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相关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以高水平法治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防护网。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安全与稳定。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具备重要指导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要从立场、观点、方法三方面出发,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基本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的无产阶级立场,强调生产力发展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新质生产力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将无产阶级立场进一步明确为人民立场,强调通过高素质劳动者进一步激发生产活力,给人民群众带来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从基本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性作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自然生产力与生态观的观点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理论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以科技创新实现跃升、以生产力要素升级提供支撑、以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作为保障,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基本方法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得以诞生的前提。要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用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把握好“立与破”“普遍与特殊”“部分与整体”“稳与进”这几对重要关系。这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合理运用,也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方法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来源:《经济学动态》2025年第5期)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