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及其应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2 次 更新时间:2025-06-25 10:50

进入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  

李伟  

 

“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具体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影响力逐渐式微,同时也迫使其不断改变策略和转移阵地。随着数字的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大众基于特定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信息获取方式而形成的网络圈层交往,一定程度上又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实质上就是借助网络圈层交往方式,实现其隐蔽且快速地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不仅歪曲个体的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念,更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对此,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样态表征,剖析其内在本质和现实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以期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动向。

一、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表征

网络场域下基于特定价值取向和行动样态形成的人以圈分现象,使得人们的网络活动具有显著的圈层化特征。而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旨在诱导圈层成员解构历史事实、戏说历史英雄、扰乱历史记忆,以达到虚无历史、动摇根基乃至颠覆制度的根本目的。

(一)圈地自蔽:碎片化的圈层信息解构历史史实

从网络圈层内部的结构特征来看,圈层成员往往对其所属圈层的话语和内容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网络圈层空间“过滤气泡”和“羊群效应”的裹挟下,他们的认知很容易遭受圈地自蔽的束缚。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就是立足网络圈层成员的认知特点及其内在局限,将完整的历史史实肢解为各取所需的碎片叙事,“再冠之以哗众取宠的标题进行传播”,从而解构圈层成员对历史史实的整体认知。其一,剪裁拼贴历史史实。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历史文本的原生语境和历史事件的具体条件,只挑选能激发圈层成员情感共鸣的历史碎片和个别细节。由此生成了千圈千面、圈圈各异的历史信息,同时圈层成员也容易因过度关注局部细节而忽视历史整体图景。其二,主观阐释历史史实。在特定政治意图的驱使下,历史虚无主义还随意建构历史文本,创造出看似新颖独特、实则混淆视听的历史新编。这些新编通过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的暗箱操作遮蔽历史真相,悄无声息地颠覆圈层成员对于历史史实的正确认知。

(二)圈地自娱:娱乐化的圈层叙事戏说历史人物

圈层“是以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趣缘纽带对于网络圈层的形成至关重要。以兴趣为基础和纽带的圈层文化与圈层成员的娱乐需求相结合,又会催生和塑造出圈地自娱的叙事特征与行动风格。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大肆杜撰和传播关于革命领袖的秘闻以及私生活,圈层成员容易被诸多娱乐化的稗史传说和奇闻轶事误导。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还积极利用网络文化对历史事件以及相关人物进行再创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圈层成员正确历史认知与观念的形成。譬如动漫圈流行的《那年那兔那些事》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该作品将二次元叙事与爱国主义相结合,虽然有助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强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但其戏谑的叙事风格也极易造成简化历史事实、萌化日本侵略者的弊端,使得历史的复杂性与严肃性遭到消解。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以娱乐化的圈层叙事抹黑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不仅会削弱圈层成员对英雄人物的认同与敬仰,还有可能导致全社会滋生嘲笑、诋毁甚至否定英雄人物的不良风气。

(三)圈地自困:封闭性的圈层环境扰乱历史记忆

网络圈层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区隔化进程,无法获取圈内话语‘密钥’的人被拦在圈层界外”。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圈层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借助各种真假混杂的历史符号扰乱圈层成员的历史记忆。其一,真假混杂的历史信息加大了真实历史记忆被遮蔽的可能性。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历史记忆实际上是基于事实和知识而形成的语义记忆,而非个体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情景记忆。然而网络圈层的封闭性,为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真实历史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历史记忆失真和失序的风险。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圈层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遮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模糊圈层成员的历史记忆,使得人们对虚假历史内容的认识陷入“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怪圈。其二,私密化的虚假记忆蛊惑圈层成员自发虚无历史。根据网络圈层特定的信息编码方式和文本互动规则,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蓄意制造、发布私密化的虚假记忆符号,扰乱圈层成员的历史记忆。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利用圈层信息编码的加密特性,不断强化其自身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另一方面,网络圈层成员的历史记忆一旦被历史虚无主义精心编织的虚假信息所固化,那么他们对待历史的看法和态度便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二、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虽然采用了碎片化内容叙事、私密化编码符号和娱乐化表达方式,但仍然无法掩盖它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的实质,即去整体性渗透的解构主义、去客观性渗透的主观主义和去真实性渗透的“修正主义”。

(一)通过移花接木、以偏概全实现去整体性渗透的解构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抛弃既有的历史判断逻辑和评价标准”,采用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的手法全面解构既定的历史结论。其一,用拼贴裁剪的历史素材解构历史整体性。历史演变的延续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全面、立体地看待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完全忽视历史的基本特征,借助断章取义的历史史料重构人们的历史认知。比如,某些虚拟社群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跳出特定历史情境,仅凭蒋介石日记中的若干信息,就武断地为其“脱帽加冕”,并以此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于历史事实的把握,我们可以从列宁的相关论述中得到启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其二,用错误和不足解构历史总体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客观环境与实践经验的限制也曾走过弯路。不过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理论清醒和政治勇气,坚持不懈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尽管如此,历史虚无主义却十分热衷于将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用碎片化的史料建构起否定历史整体框架和事件脉络的叙事内容,并从整体上抹杀、否定甚至颠覆党的历史。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用碎片取代整体、用支流掩盖主流以及用个案质疑全貌的做法,不仅误导圈层成员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还破坏了历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际上是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否定。

(二)通过夹带私货、暗度陈仓实现去客观性渗透的主观主义

“历史作为既往的人类活动的总和,是不依后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但历史研究通常只能依赖“在场”的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探索“不在场”的客观历史事实。就此而言,“在场”的史料与“不在场”的历史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表明历史研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独立于人类意志之外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这些事实的解读,而解读历史事实则会因立场不同呈现出多样性。其一,二次创作夹带私货。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让历史本身更具体生动”“让历史人物更具象可感”的旗号,在所谓的“再现历史”和“还原历史”的二次创作中,掺杂个人情感、价值偏好等主观因素,把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诸如“壮怀激烈变成了花前月下,艰苦卓绝变成了舒适安逸,激情燃烧变成了尔虞我诈”。其二,经验常识混淆史实。历史虚无主义表面上善于从人们的常理思维和感同身受出发分析历史事件、挖掘历史真相,实际上却是通过各种明示或暗示的论断误导受众,进而达到混淆视听和蛊惑人心的目的。譬如“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等等。此外,历史虚无主义立足不同网络圈层成员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遵循同质相吸的圈层规律以及利用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积极与圈层建立紧密联系,将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历史话题引入网络圈层内部讨论,并在主观和客观、事实与虚构以及历史与当下之间随意切换内容,不断激发圈层成员对于历史事实的质疑,进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

(三)通过丑化矮化、抬高美化实现去真实性渗透的“修正主义”

网络圈层空间的相对封闭性以及虚拟交往的隐匿性,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效果实现了迭代式增长,但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却难以保证。从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核心内容来看,它主要集中于对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评价。其一,正面人物的反面丑化。历史虚无主义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哔哩哔哩等平台,故意发布丑化、贬低人民英雄形象的短视频和Vlog。譬如自媒体账号“暴走漫画”曾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囚歌》短视频,恶搞人民英雄董存瑞和叶挺。此外,在微博、微信以及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及其虚拟社群,历史虚无主义则擅长采用表情包、流行语和搞笑段子调侃恶搞人民英雄,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的罗盛教、雷锋以及焦裕禄等英雄人物肆意污名化,意图摧毁人们关于英雄人物的集体记忆,从而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二,反面人物的正面美化。历史虚无主义圈层化渗透不仅丑化、矮化人民英雄,还大肆抬高和美化历史上已经盖棺论定的反面人物。他们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叙事手法,将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人描绘成走向共和的功臣。更有甚者,积极发挥诸如番剧、网游以及网络小说等文化形式网络圈层化传播的优势,在上述作品中随意篡改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为历史反面人物洗白。比如网剧《人生若如初见》将镇压武昌起义的领军人物良弼改编为正面人物,并虚构他与秋瑾烈士谈恋爱的历史剧情。历史虚无主义用杜撰的历史假象消解历史真实、用编排的历史细节颠覆主流认知,最终使网络圈层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价值虚无、信仰缺失和理想失位等问题。

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危害

借助网络圈层的封闭性特征以及运用图像化叙事和娱乐化表达,历史虚无主义构筑的信息茧房、图像盛宴和娱乐景观,以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给网络圈层成员的历史认知、审美取向以及价值认同带来显著危害。

(一)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虚无历史认知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打造一系列个性化专属圈层编码,并利用算法精准推送到不同网络圈层内部,对人们的历史认知造成冲击。其一,信息茧房桎梏导致信息窄化,束缚人们的历史认知。尽管算法分发的圈层化原则迎合了不同网络圈层的信息需求和叙事偏好,但它将圈层成员的信息获取限制在固定区域内,必然会在认知层面筑起信息茧房。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精准刻画网络圈层画像,批量炮制符合不同圈层主题和范围的内容,同时依靠算法推荐技术进一步强化圈层成员的信息沉溺,使其不知不觉深陷历史虚无主义编织的信息茧房而出现认知错乱。其二,信息茧房桎梏导致自我固化,僵化人们的历史认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组建或加入某个网络圈层,期望与志趣相投、情谊相通的圈友就特定主题交流互动,这是网络圈层得以形成和运行的基本逻辑。然而网络圈层内部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一致性,在信息茧房的加持下又极易造成圈层内部认知的自我固化,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思想认识和观念看法持有不满、抵制甚至敌视态度。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改头换面、乔装打扮成圈内人向圈层成员精准投喂精心编制的信息,在推动网络圈层内部自我固化的同时,人们的历史认知进一步被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茧房所圈禁,这也是正确历史观如何能够获取圈层密钥进而开展网络圈层传播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图像盛宴的挪用拼贴歪曲审美取向

海德格尔立足时代变化断言我们正处于“世界图像时代”,即“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换的过程中”。基于此,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图像叙事方式挪用、拼贴历史素材实施网络圈层化渗透,而琳琅满目的图像盛宴则会对人们的审美取向造成伤害。其一,深度伪造的图像幻象误导大众的审美判断。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揭秘真相、还原历史、重新评价的幌子,深度伪造历史图像文本和视频影像。不仅如此,它还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虚构历史情节和重塑历史语境,在还原和再现历史人物的音频或视频中虚无历史。可以说,深度伪造的图像幻象模糊了真假、是非、善恶的现实界限,使圈层成员“浑然不觉地丧失自己的一切否定性批判维度”,而栩栩如生的合成图像以及音视频不仅歪曲、肢解了历史事实,还不利于人们对历史图像影像资料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其二,拼贴重构的图像景观导致大众审美降级。历史虚无主义图像景观所呈现的信息,不仅是对历史细节的局部呈现和微观放大,更是由任意裁剪、嫁接、拼贴和重构历史经典作品而生成的碎片世界。历史虚无主义图像景观融合了猎奇求异噱头、消遣娱乐心态以及调侃恶搞套路,建构出一个又一个可视化和具象性的微型隐喻景观。这看似极大地满足了网络圈层成员的视觉体验,实则是用夺人眼球、夸张醒目的视觉碎片解构历史经典作品的深层价值意蕴,使圈层成员的审美趣味遭到规训的同时,也放弃了对价值意义的深度追求,从而导致审美降级。

(三)娱乐景观的上瘾沉迷消解价值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信息茧房以及深度伪造技术挪用、拼贴碎片化历史素材,混淆圈层成员历史认知的同时,还极力推动与泛娱乐主义合流,消解圈层成员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以娱乐的方式进行网络圈层化渗透,主要是利用娱乐景观的上瘾机制,不断挤压和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圈层内部的影响力。其一,万物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失去了凝聚力。在与泛娱乐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迎合圈层成员的猎奇心理和娱乐趣味,无原则、无底线地恶搞经典、颠覆历史以及消解崇高,使圈层成员沉湎于恶搞、戏说、颠覆带来的感官愉悦和视觉享受,并误将这种“‘感官狂欢’背后的精神麻木认成‘灵魂体验’下的精神满足”。与此同时,开涮政治、讽刺经典以及抹黑英雄等行为,本身就蕴含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目的和价值导向,但圈层成员往往容易被娱乐表象迷惑而忽视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侵蚀。其二,娱乐吞噬一切的实践逻辑阻碍价值共识的凝聚。一方面,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传播渗透的基本操作,娱乐叙事的普遍应用可以显著增强历史虚无主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由于圈层成员对于历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缺乏敬畏,因而整个圈层内部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披着娱乐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是以价值无涉的面目出现,使得圈层内部对于娱乐与理性以及戏说与严谨之间的边界的认识变得日益模糊。身处历史虚无主义构筑的娱乐景观中,圈层成员一旦不假思索地接受并认同娱乐景观传递的信息、观点乃至价值立场,久而久之便会在娱乐的自我陶醉中逐渐远离崇高、理性和现实,最终不仅导致整个圈层内部的反思批判能力钝化,更是抽离了圈层成员追求向上向善的价值根基。

四、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应对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既企图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躲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和批判,又离不开网络技术及其生态的支持。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筑牢网络圈层价值根基,以正面引导解蔽网络圈层思想迷雾,以多元共治净化网络圈层生态环境,不断压缩和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及传播土壤。

(一)守变结合: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筑牢网络圈层价值根基

网络圈层内部结构具有高黏合和强信任的特征,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创造了独特优势。可以说,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迫切需要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圈层化传播速度和效果。对此,我们既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网络圈层空间的价值引领,又需不断创新圈层化传播路径,以守与变结合筑牢网络圈层价值根基。

一方面,在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分圈传播,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解构历史史实、戏说历史英雄和扰乱历史记忆的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然而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会遭到质疑和否定。面对多样化网络社交活动之间的圈层壁垒以及信息茧房构筑的信息隔离墙,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网络圈层的主题偏好、价值旨趣以及思维习惯,进而建立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传播方案。通过不断强化价值内容的靶向供给和精准引导,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圈传播。对于红色网络圈层,要着重发挥红色圈层的朋辈示范效应,利用圈层信息的交互、共享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针对灰色网络圈层,要着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哲学的方式对待虚无主义历史观,从本源上瓦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根基”,不断坚定和提升圈层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及圈层信息的鉴别力;要依法整治和取缔黑色网络圈层。

另一方面,不断推动话语更新与示范引领,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路径。“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是考量一个政党成不成熟、强不强大的重要尺度。”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圈层话语生产。创新圈层话语表达的首要前提,就是加强圈层叙事的话语生产。不仅要遵照网络圈层的信息编码方式和文本互动规则,将抽象的思想理论转换为生活化和形象化的话语表达,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然入圈。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圈层内部认可度高、交互性强的话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圈层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第二,发挥圈层意见领袖的主导引领作用。意见领袖是网络圈层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推手,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圈以及引领网络圈层,必须发挥圈层意见领袖的示范引领作用。既要着重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道德情操高尚的圈层意见领袖,又要针对不同网络圈层风格特点,着力挖掘和培育大批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圈层达人,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涟漪式传播筑牢圈层价值根基。

(二)破中有立:以正面引导解蔽网络圈层思想迷雾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使得圈层成员对于党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为此,必须坚持破中有立,既以破澄清谬误,又以立凝聚共识。

一方面,要敢于亮剑、主动发声,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主流媒体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正面引导“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第一,敢于亮剑,驳斥谬论邪说。面对蓄意歪曲历史史实、轻佻戏谑历史英雄和刻意混淆历史记忆的圈层叙事,主流媒体不可作壁上观,而应该及时引导和纠偏。不仅要正确辨识历史虚无主义圈层化渗透所采取的诸多极具迷惑性的把戏和伎俩,还要及时跟踪和把握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新变化,帮助圈层成员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实质和危害,不断限制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实践可能。第二,主动发声,还原历史真相。在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上,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看法,主流媒体要善于组织和运用翔实史料、真实数据以及当事人现身说法,对网络空间里的各种谬论邪说进行分众化揭露和批判。比如以参加抗美援朝老战士的亲身经历和回忆,直接回应“火烧英雄烈士邱少云违背生理学”,以及用所谓的专业视角推理分析黄继光不可能堵枪眼等质疑。

另一方面,构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图像化机制,凝聚价值共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图像只是被当作证明材料来使用,而图像时代的到来和视觉需求的增长,使得图像不再仅仅充当历史的见证者,还成为塑造价值认知和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手段。因而立足网络圈层传播规律,建立图文互构的常态化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机制,努力“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进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呈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事和物,着力推动党史“图像的抽象的具象化”,将图像蕴含的意义和观念转化为符合受众思想情感的个性化圈层叙事,借助数智技术将生活化、故事化的具象内容,进行立体化宣传、形象化讲述和分众化叙事,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例如中国青年画师“乌合麒麟”在国家公祭日发表作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疑是用图像的方式把宏观象征与圈层叙事相结合的典范。这部作品凭借鲜明尖锐、生动透彻的具象化表达迅速圈粉无数,同时也有力地回击了某些“精日”分子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

(三)内外联动:以多元共治净化网络圈层生态环境

依托网络圈层内部交往的强互动性及其传播信息的高度同质化,历史虚无主义一旦入圈便会迅速充斥整个圈层空间。而网络圈层空间的相对封闭性和信息互动的私密性,又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圈层化渗透不易被觉察和发现。因此,必须坚持内外联动,既注重内部建设,强化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又要加强外部约束,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一方面,突出主体责任,提升网络平台的自律意识和自治能力。当前一些网络平台为了争夺流量和用户,蓄意传播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渗透大开方便之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今日头条新闻资讯平台开设头条辟谣频道,抖音短视频平台开启抖音青少年版。可以说,字节跳动公司的自治之路是值得肯定的,也为其他网络平台强化自身主体责任提供了参考。作为信息输出首端,强化网络平台主体责任首先就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在平台内容生产环节,强化网络平台的自律意识,坚持以高标准和高要求做好内容生产。在常态化管理环节,利用智能技术筑牢网络平台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精准识别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并迅速采用禁言、删帖等相关措施,防止虚假信息和错误观点扩散。另外,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圈层化渗透不会拘泥于固定招式,它经常根据形势发展和圈层对象更换手法、变换面目。为此,必须下好“先手棋”,加快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平台“把关人”队伍,从源头上杜绝历史虚无主义涌入网络圈层,以此弥补智能技术的先天不足。

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约束,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净化网络圈层生态环境,除了网络平台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制。第一,善用法治方式。国家已经制定和出台保护英雄人物名誉,禁止侮辱、贬低和诽谤英雄烈士的法律条款,给历史虚无主义划定了法律红线。因此,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各级执法部门要主动出击,依靠法律力量打击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同时要立足网络圈层的运行机理、舆情管控以及生态治理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依法治理网络圈层的实践举措,让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圈层空间里无处遁形。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是净化网络圈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网络圈层成员既是圈层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也可以对网络圈层信息进行监督。因而需不断提高网络圈层成员的媒介素养,加强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辨别能力。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平台应设置专项举报界面,方便用户及时揭发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炮制者。另外,监管部门对用户的投诉和举报要及时反馈、迅速响应。总之,通过净化网络圈层生态环境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渗透,需要平台自身、圈层受众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

总之,通过探究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样态表征及其内在本质可以发现,这种社会思潮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更隐秘的话术、更精巧的形态和更有效的传播在网络圈层中伺机而动,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高度重视和科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祛除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负面影响,需要坚持外部约束与内部建设并重、澄清谬误与凝聚共识并举,并在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圈层化传播路径的基础上发挥其引领作用,从而筑起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圈层化渗透的铜墙铁壁。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25年第3期

    进入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424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