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周向军: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体达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79 次 更新时间:2025-03-27 23:58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慧   周向军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发展站位、全面的发展眼光和系统的发展考量,提出了一系列赓续中华文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章。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明体”和“达用”两个向度出发,拓展为六个方面,昭彰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的核心议题、情感表述、原则遵循、实践逻辑、资源合力和依靠力量;从逻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呈现出内容与形式、守正与创新、主体与客体的一体叙事。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体性,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体达用

 

国家发展、民族强盛以文化繁荣为支撑,没有中华文脉的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要解析当今现实、前瞻未来发展就必须读懂古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站定中华文化立场,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辩证的省思思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主体叙事,对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晰意涵: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

基于内容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范式,考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底色,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新发展的主体课题。

(一)“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体论认知

本体论旨在解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生成、有何具体内容及其鲜明特质的问题。首先,从生成论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特定的时空场域。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场是历史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5 000多年文明演化中传承延续、经久不衰,是长期历史淬炼、认识深化和社会奋斗的产物,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发展至今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次,从内容论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六大阶段,贯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主题主线,富含不同地域的具体呈现、不同形式的特殊表现、不同内容的多元展示,例如,思想理念、价值体系、道德资源、资政经验、文艺作品等等。最后,从特征论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空超越性,跨越国界、与时俱进,又具有体系延展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内容立足现实、联系实际,“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在世界舞台独具特色、兼收并蓄。

(二)“为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辨明

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价值论的核心在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归旨。一是以文化人可育民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传承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文弘业可促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内核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和底蕴支撑,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是解决现实难题、调理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文化因素。三是以文铸魂可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和文化成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结着历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何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解答

方法论意在阐明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针。一是针对传统文化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和主体的烙印;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摒弃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绝对态度,区分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针对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继承与发展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继承为前提,汲取文化营养,为新时代发展提供文化沃土;要以发展为目的,继承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为继承提供持久动力。三是针对发展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侧重于加工改造,是提取思想精髓并基于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技术条件、话语体系等进行经典重释和传播推广,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创新性发展侧重于更新拓展,是根据新时代的新实践和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革新、补充和完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明彰话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风采和风骨

基于形式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内容和诠释方式的创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样态,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色彩,生动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更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一)引经据典与当代话语相贯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肇始于古代,以传统论述为经典论据;作用于新时代,需要与现实生活接轨。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传统经典论述进行时代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论述的重要性,认为传统经典话语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精髓。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常有对文化经典话语的引用和阐释,例如,在义利观方面,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解释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人民观方面,将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在发展观方面,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等等。可见,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经典论述为基础进行话语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话语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现代场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要“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刻画在新时代实践过程中。在话语形式上,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利用互联网、电子化等更易被人民所接受和普及的形式进行宣传。在话语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创新要充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民族立场与世界风采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因,为世界发展贡献文化力量。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话语立场上,话语革新要站稳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反映中国人的审美兴趣,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在话语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文化脉络、发展现状,昭示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秉持开放包容原则,同世界多元文化美美与共。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必须秉持学习态度,学习多样的交流形式和传播方式;必须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和融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必须增进对外宣传和交流研讨,创新宣传理念、运行机制和传播形式,运用主流媒体、领袖外交、民间优势等多种渠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三)文化底蕴与精神风骨相渗透

新时代,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要以理性智慧为基础、以精神风骨为标识。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资源、教化思想、理性思维等核心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要体现中华文化精髓,浸透中华文化基因,展示中华文化风范;“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话语表达要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全方位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政治抱负、报国情怀、献身精神、道德理想,用“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居安思危”“革故鼎新”“以民为本”“和谐相处”等词语概括性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三、明确原则: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定标和定法

基于守正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性定位入手,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属性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在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导向上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性定位

定性定位是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其目的是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属性和所处阶段。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是我国一切工作所要遵循的定性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即传承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符合的内容,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入到具体领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要立足中国实际,认准所处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新的历史方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观照中国实际,感受国运变化,发时代之先声;要观照新时代新征程,“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观照人民夙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定标

总体视域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事关擘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宏观全景和未来指向。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夙愿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内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论述“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创新为重要条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旨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要融汇其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站位高度和战略全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总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我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新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要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定法

科学定法指激活文化发展的内在灵魂,旨在以科学思想和价值准则指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指引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源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主流价值观,要将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中,既担当引领责任,提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又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四、耦合达用逻辑: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基于创新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实践和时代三重向度建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范式,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是“守正”与“创新”的合一。

(一)在历史传承中延续文化基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首先,文化在历史中孕育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坚守根本、代代守护。身处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回首近代150多年的上下求索,伫立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历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丰富养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必须向历史溯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守护好历史财富;立足中华文化立场,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和历史价值。其次,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山东曲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历史的逻辑中发展,在历史的启迪中进步。

(二)在实践逻辑中构建文化范式

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基石,要在实践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体、路径和目标。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目的层面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以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方向标识,贴合人民实际,反映人民诉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所熟知、认同和应用。从方式层面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拓宽影响范围;要激发人民首创精神,提高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的参与度。其次,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包括在顶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具体举措上推进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制度保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建设等,在文化载体上发挥文化产业、文物保护、自然遗产、城区维护、民间艺术、文艺作品等的多元作用。最后,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观往知来、纵览古今,原创性提出“四个自信”,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底蕴支撑;进一步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在与时俱进中展示文化风范

时代是文化发展的时空场域,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大势。首先,时代为文化发展提供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同世界多元文化一道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世界多元文化异彩纷呈,同台竞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就要求依循尊重各国文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坚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发展路径。其次,时代是文化发展的号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以时代为大背景,精准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趋势和规律,在方向上紧跟时代变化,在内容上结合时代进行创新创造,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最后,时代是文化发展的落脚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向同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与魂,时代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五、整合达用要素:汇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成果和视角

基于客体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所涵盖的思想要素、物质要素和其他文化要素,科学解答了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方位融汇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资源合力。

(一)融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多样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资源合力。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百年奋进史中,我国文化领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以中华文化立场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实际。其次,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多元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吸收外来,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用世界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发展自身,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吸纳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内核与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一切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内心。

(二)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衍生的多元瑰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民间艺术等文化宝库的物质合力。首先,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文化遗产流失问题,指出“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的历史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现实呈现,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文化、感悟中国故事。其次,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物在探索未知、追根溯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强对文物的考古、保护和利用,不断推进文物的研究工作,通过“让文物说话”确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最后,文化成果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的多元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文字、传统书画、戏曲、民间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彰显出非凡的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成果的影响力,在外事活动中多次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借鉴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存的多维视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与当代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等的冲突与对话。首先,传统文化之所以传统,是基于时间的考量。一方面,传统文化是历史积累和文化积淀,不可避免地带有发展阶段的烙印。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是开放发展的,既向时间开放也向空间开放,历史“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连接点,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符合现实需求的文化体系,同时依靠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是基于内容的考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守望、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和底蕴,要固本培元、培根铸魂。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是基于辩证的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被提上重要日程,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内容上还存在局限性。在态度上要保持敬畏,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深厚滋养,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在内容上要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聚合达用力量:培育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核心、主体和关键

基于主体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由谁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资源合力要见之于主体行动,全面厘清新时代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和关键少数。

(一)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拥有高度文化自觉,始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传承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和标识,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发展方针,谱写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章。在弘扬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核心。新时代以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深入到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方面,落实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研究工程、制度保障、舆论宣传、实践引导等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

(二)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提供精神财富的实践源泉,也直接参与到精神财富的创作过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人民求教。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领域,一方面要高扬人民的伟大实践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文交流、人际传播,离不开文化机制、文化成就、文化载体,这都需要聚全民之心、举全民之力。另一方面要激发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破旧立新。中华传统文化既包含精髓,也有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糟粕,要摒弃消极部分,继承积极部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骨干力量

人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离不开先锋的引领。首先,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使命担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其次,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前往莫高窟、云冈石窟等遗址调研,阐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求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以文物“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最后,研究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方式。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历史梳理、价值判断等,鼓励研究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依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对文字、文物、艺术、古籍、故事、遗产等文化成果进行系统深入挖掘,同时进一步创新完善研究机制,壮大研究队伍,推进传统文化研究工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和最突出的文化优势。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理念、观点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赓续发展和时代表征,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论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话语表达为逻辑起点,在思想精髓和话语转化中确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守正原则和创新实践为逻辑重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客体要素和主体力量为逻辑落脚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聚合全要素、各主体的合力,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简介】杨慧,山西晋中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周向军,山东栖霞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世界观和方法论视域下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23XNH096)

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注释略。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09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