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关乎中国当代理想人格的建设,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人格典范。雷锋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也会遇到人生的根本问题:个体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雷锋认为,在群体中化解个体的有限性是解决因这一追问而产生的焦虑的一个根本途径。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忠诚、勤俭、坚韧等优秀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劳动实践既是一个重要的道德价值,又是道德价值的源泉。为了在群体中实现个体的永恒,雷锋还强调发挥自觉性。同时,雷锋自身在不断的反思之中,即便在对螺丝钉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个体性的尊重。从雷锋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探索来看,他受到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始终坚持在有限中获得无限(内在超越)。雷锋遇到的个体存在价值追问及求索方式在此便上接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下传今日我们所有具有相同思维模式的国人。这无疑是雷锋和雷锋精神所具有的永恒的意义。
关键词:雷锋精神;劳动;个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人格典范
关于雷锋和雷锋精神,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从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到21世纪以来党中央的文件要求将学习雷锋常态化,雷锋、雷锋精神成为中国当代理想人格建设的典范。然而,熟知不一定真知。时至今日,有必要重回《雷锋日记》等原始文本,对雷锋精神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哲学意涵的诠释。
雷锋不是神,他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人们遇到的问题他也会遇到。根本问题即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探寻。但是,和很多人不同,雷锋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笔记。笔记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这其中记录着他对这一问题探索的过程和答案。总体上,雷锋认为,在群体中化解个体的有限性是一个根本途径。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优秀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如忠诚、勤俭、坚韧等。这些道德品质,其基础是革命性的劳动实践。劳动,既是一个重要的道德价值,同时又是道德价值的源泉。为了在群体中实现个体的永恒,雷锋还强调发挥自觉性。有时他又有唯意志论的倾向,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同时必须指出,虽然雷锋充分认识到必须在群体中实现个体的圆满,做一颗螺丝钉,但是,雷锋自身在不断的反思之中,即便在对螺丝钉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个体性的尊重。这就从一个角度再次显示出他对个体存在价值的不断探寻和追问。
在此可以清晰看出,雷锋受到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他始终坚持在有限中获得无限,而这本质上便涉及中国哲学的内在机理。与雷锋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雷锋精神”,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人格典范。雷锋遇到的个体存在价值追问及求索方式在此便上接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下传今日我们所有具有相同思维模式的国人。这恐怕便是雷锋和雷锋精神所具有的永恒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有限的个人意义何在?
在《雷锋日记》中,透露出雷锋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执着探寻。个人总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中获得无限?借用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人总是向死而在,这是个体的宿命。可见,这种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问所导致的存在的焦虑感某种意义上是所有人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此,哲学家们的解决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1]131。意思是,通过理性的反思,自知无知,缓解存在的焦虑。功利主义者边沁和密尔都主张通过肯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快乐来缓解存在的焦虑,但是,两人对快乐的理解还是存在质的差异。“边沁认为幸福只有量的大小没有质的高低。穆尔认为幸福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差异。感观的快乐是低等的,精神快乐是高等的,质量标准比数量标准更重要。”[2]419
那么,雷锋是如何化解这种因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探寻而产生的焦虑的?
雷锋多次提及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的那段话:“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660雷锋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似乎解决了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自己的能力有限,那么如何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他找到了方法:一是不管能力大小,要做到全身心的付出;二是要为人民服务。“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走不远,飞不高,好比一条条小渠,如果不汇入江河,永远也不能汹涌澎湃,一泻千里。”[4]76值得注意的是,雷锋说他对《纪念白求恩》那篇文章印象最深,“学习了20多遍”[4]19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毛泽东对白求恩精神的概括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雷锋解决自身人生困境的途径。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为人民服务所需要的道德品质是什么?它们和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雷锋的很多思想来源问题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加以解答的。
二、
道德规范论
雷锋深受时代影响,他主张那个时代包含在“共产主义道德”中的很多道德规范。在这些道德规范中,包括了忠诚于党和人民、顽强的革命意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谦虚谨慎、勤俭节约以及遵守纪律等。雷锋不愧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想人格的典范。而且,部分道德规范也显示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众多为雷锋所欣赏并且坚决贯彻的道德规范中,忠诚是列于首位的一条。其主要内涵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亲爱的党,我慈祥的母亲,我要永远做您的忠实儿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直至生命。”[4]48在学习了董存瑞和郅顺义两位英雄的事迹之后,雷锋深受教育,他从中汲取的力量也是要“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4]34。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背后,则是顽强的革命意志:“‘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不但‘遇虎而打’,而且进一步‘找虎而打’,这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4]3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雷锋对顽强意志的形象化解读:“如果不积累许多个半步,就不能走完千里。”[4]42这句话令人想起了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无疑,此处突出的是意志的坚韧性。
另外,在几乎和雷锋精神等同的钉子精神中,我们也能够发现意志的坚韧性品格的存在。什么叫钉子精神?雷锋从日常生活中的在木板上钉钉子的事例中获得启发。他指出,一块一个眼也没有的好好的木板,钉子照样能够钉进去。原因何在?“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4]57他认为钉子有挤劲和钻劲两个长处,主张“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4]58。很多人批评螺丝钉是千人一面的,没有个性。但是,如果联系这段话来看,所谓的螺丝钉也不是毫无个体性,至少,他要发挥意志的坚韧性的特质。
忠于党和人民不是抽象的,它的一个表现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主张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顽强拼搏,做一个毫无利己之心的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4]11他认为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4]11,确立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雷锋还将这种人生观和当时的主流价值即集体主义联系起来:“要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是个人主义者,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4]11
忠诚于党和人民,又要求谦虚谨慎。雷锋主张依靠党依靠群众,“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4]26。他参了军入了党,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不能骄傲”[4]37。雷锋指出,“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4]75。因为“我们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虚心”[4]77。谦虚谨慎也是和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对党的忠诚,也就是认真而及时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一是对人民的忠诚,也就是走群众路线。1962年4月19日的日记中,雷锋指出,电影《在前进的道路上》中的何局长之所以犯了严重的错误,原因就在于“居功骄傲,组织观念不强,脱离了党的领导,脱离了群众。光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不尊重别人,不深入下层”,“事实教育了我,骄傲是犯错误的根源,是落后的开始。我永远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老老实实为党工作”。[4]80-81
雷锋向来主张勤俭节约。这当然和当时的环境、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正如雷锋自己所说,我们的国家才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碰上了自然灾害等特殊困难,因此“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4]43,“注意节约”[4]44。
雷锋还强调遵守纪律。显然,从螺丝钉精神、集体主义要求出发,服从全局是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要求个体严格地遵守纪律。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好党员,即便是在“最困难、最危险、甚至威胁自己生命之时”[4]38。所谓纪律,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党、国家和人民的要求,代表了群体的呼声,从这个角度看,为了纪律而不惜牺牲个体,颇类似于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
三、
群己之辩及其内涵
强调道德规范自然要求遵守它们,这就涉及道德的自觉性和自愿性的关系问题。进一步的问题是,道德价值的根源在哪里?这就涉及实践和价值的关系问题。另外,遵守了道德规范是否一定意味着好的结果?这就涉及动机和效果的关系问题。对雷锋来说,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质上都是群体和个体关系的展开,是其探求个体价值从而解决存在的焦虑的方式。
(一)劳动实践:道德价值的根源
雷锋把实践看作道德价值的根源。劳动、革命都是实践的表现形态和具体化。其实质就是改变世界,在此基础之上改变自我。雷锋说:“智慧从劳动来。”[4]18这句话便蕴含了以上意思。在雷锋日记中,处处可见他对劳动的肯定,他认为“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是“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是“劳动者”。[4]38他指出要树立四个重要观念,其中之一便是“劳动观念”[4]74。不用说“革命”也是一个实践的机制,它包含了面向社会的“革敌人的命”,面向世界的“革自然的命”,以及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的“革困难的命”。[4]101
实践还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在对美的诠释中,雷锋便认为劳动才是美真正的基础。他指出,战士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工人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以及劳动人民被烈日晒得黝黑的脸、粗犷雄壮的劳动号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4]38。这里虽然是在讨论美,似乎不是道德价值问题。然而,雷锋在此所说的美,本质上是说的劳动人民的道德品质的特性。换而言之,雷锋认为,劳动才是真正道德的。而且,正是美的根源的问题的提出,赋予了德性论更深刻的内涵。本质上,美是改变自己的成果之一,具有超越的维度。
劳动实践不仅培养了内在的德性,而且同时也创造了外在的价值,此之谓幸福。雷锋如此阐释他的幸福论:“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4]78值得注意的是,雷锋在此提出了改变世界的问题,其中也包含着改变自己的环节,此即“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改变世界和改变自我的统一。
总之,劳动实践,是从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无限性的根本途径。
(二)自觉性与自愿性
在理想人格中,自觉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雷锋说:“行动从思想来。”[4]18这句话当然一定程度上和强调实践的首要性存在着紧张,但是,他其实在此突出的是思想对行动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肯定了行动的自觉性。具体而言,雷锋认为自觉性应该主导自愿性;应该加强精神世界的建设;应该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做思想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自觉性表现在贯彻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而如何实现永不生锈呢?“要经常保养和清洗”[4]80。类似的,思想上要不生锈、不出毛病,也需要经常检查。具体而言便要做到坚决听党的话,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4]80。
自觉性还表现在对自愿性的克服上。这里有一个故事。《雷锋日记》1962年3月24日记载,雷锋看见厨房的锅里有很多锅巴,就随手拿起来吃了一块。旁边的炊事员看见了,说道:“自觉点啊!”雷锋一开始不服气,随后读到报纸上的“毛泽东语录”说要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于是意识到自己错了,便向炊事员作了自我批评。
然而,在这个故事中,仔细辨析,炊事员所说的“自觉点”并不主要指向对某种道德规范的认识,而是要求意志不要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炊事员有点混淆了自觉和自愿的界限。而雷锋因为阅读了毛泽东语录,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这里面发生的是从自觉到自愿的转变。其内在的实质就是意志应该接受理性的指导。可见在自觉性和自愿性的关系上,雷锋强调的是由自觉性转向自愿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愿性本身的独立性。
不过,自觉性的重要表现是,雷锋把精神世界的建设放在首位,而不是强调道德行为的盲目性、当下性:“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行列的时候,就首先要确立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4]11
具体而言,革命的人生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雷锋说:“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时时刻到都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作自己思想行动的指导,真正做到言行一致。”[4]11雷锋所说的言行一致,换一种说法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工作中、生活上以及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设上都加以贯彻。
不过,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雷锋虽然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加强自觉性的指导,但是,他又一定程度上有唯意志论的倾向。他以自身在建设焦化厂当中的经历为例加以说明。他认为虽然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住不好、吃不好、工作环境也不好等,但是,“只要我们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4]9。雷锋甚至高度肯定“精神原子弹”的说法:“人民的觉悟、勇敢、牺牲精神比物质原子弹的力量强大得多,有用得多。”[4]102从高度突出人的主体能动性出发,雷锋认为精神性的东西有时比物质性的东西还厉害。
表面上看,一方面是强调自觉性,一方面却有唯意志论的倾向,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张。可是,这种紧张恰恰存在于雷锋身上。内在的逻辑是,由于高度认可精神世界的建设可以相当程度上代替现实的物质建设,虽然这里的精神世界本质上是自觉性的发挥,但是,就其强调精神世界而言,恰恰突出了唯意志论。这是中国现代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1)试看雷锋的论述,他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至于各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4]11主观因素居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过,也必须指出,雷锋是复杂的。很多时候,他对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严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他强调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现实条件的具备以及主观的努力三者的统一。“克服困难不仅要我们在主观上认识困难的规律,而且要在客观上具备战胜困难的条件,条件具备了,如果没有我们主观上的努力,困难仍然不能克服。反之,如果条件还没有具备,单有主观上的努力仍然是不能取得效果的。”[4]199还比如:“见物又见人,即不超越客观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去做那些现实不能做到的事情,又不被客观条件缚住手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好一切经过努力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正确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我们才能有成效,克服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4]200我们不能否定雷锋的这些言论,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雷锋思想中的唯意志论因素。自觉性和自愿性在雷锋那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三)雷锋主张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在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上,雷锋的主要倾向是突出动机论,但最终归于主张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内心大公无私,时时刻刻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地去为人民服务,“就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4]102换而言之,他主要认为只要实现上文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就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动机和效果之间往往存在背离。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并不是只要个体心存大公无私之念,时时处处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产生的结果是不好的,人们往往会对这个人的道德品质产生怀疑。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点,雷锋有时候也强调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在《雷锋日记》中,雷锋记载了九班长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引起了雷锋的深思。他认为不能仅仅从九班长外在表现(比如脾气的好坏)看,单方面的强调他的心是好的。“毛主席说过:‘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抱着好心而又好对同志发脾气的人,常常是效果不好。既然效果不好,这好心又表现在哪里呢?这好心给革命、给同志又带来了什么好处呢?”[4]48-49这里雷锋不仅主张将动机论和效果论相统一,而且一定程度上把效果论作为了动机论的衡量标准:效果不好,甚至会影响动机的真诚性。
(四)群己之辩
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群己之辩)上,雷锋无疑主张消除个体之私,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4]58所谓人民,其构成基础是阶级友爱,他们包括了“全国人民”,还包括“全世界的穷苦大众”。[4]50雷锋主张要为人民的自由、解放、幸福而贡献自己,乃至最宝贵的生命。[4]21-22在雷锋的观念中,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追求全人类的自由。正是在群己之辩中,雷锋表现出了追求永恒的面向,这正是他克服个体存在焦虑的方式。其他种种都可以看作实现这个目标的展开。
然而,仔细分析,还是可以看出雷锋对于个体性也是比较重视的。这点即便在其著名的“螺丝钉精神”中也可以窥出端倪。雷锋宣扬螺丝钉精神,并不完全把自己看作工具,其中也包含着强调个性的因素。他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螺丝钉在机器整体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他认为,螺丝钉和小齿轮等虽然微细,但却不可或缺,没有了它们,整个机器便无法运转。甚至如果“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4]16。
然而,这种地位必须以整个机器为背景才有价值,脱离了机器,便毫无意义:“尽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当作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4]16可见,螺丝钉的个体性本身是有限度的。甚至从文章遣词造句的角度看,“尽管如此”之后的内容更加重要和真实。换而言之,雷锋在论述策略上,以退为进,最后突出的还是机器的首要性。而且,由于机器的完整性,雷锋在这个比喻上看到的是其整体性。螺丝钉、小齿轮都被淹没在机器之中。类似的,个体也被吸收进了整体之中。雷锋的“螺丝钉-机器”的比喻意味深长。
四、
古今之变中的雷锋精神
雷锋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是毛泽东思想的好战士,同时,他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雷锋精神是现代的,而其来源也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这点在今日传统文化复兴的情况下,应该得到强调和重视。这个问题,既涉及如何看待雷锋精神的问题,又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下文从“内在超越”等角度展开论述。
第一,《辞海》如此解释“雷锋精神”,词条如下:
雷锋精神:中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其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5]1308
这个解释简洁明了,包括了纲领(第一句话)和条目(“实质”的具体内容)。可以解读出很多内容。条目的具体内涵,上文已经作了全面的阐释。但仍然具有解释的余地。“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和“平凡而伟大”等颇具内涵,它们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继承。这可谓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的主线。
从总体上看,雷锋继承了先秦以来中国思想的传统:就在这个现实世界中获得人生的意义,此之谓“内在超越”。在这方面雷锋有大量资料。比如,干一行爱一行的说法;还有,“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就在哪里工作”[4]76。换而言之,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场所,都是“家”。
然而,身处那个时代,雷锋也把生活和工作看作某种斗争,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以及自我斗争的综合,他说:“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4]75从这个角度看,雷锋显然和荀子的哲学气质更加合拍。
第二,关于勤俭节约。雷锋向来主张勤俭节约。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却离不开消费,所以与传统所提倡的俭德之间存在张力。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一再指出,即“现代性以机器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它内在的要求以消费为主要导向”[6]282。 以此为背景,可以发现雷锋的特殊之处。这当然和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一穷二白”。除此之外,我们显然能够找到先秦以来中国传统中对应的思想。比如儒家主张温良恭俭让,墨家主张节俭,《道德经》将俭作为“三宝”之一。(2)在此显示出雷锋所受到的传统的深刻影响。
第三,关于自觉性。雷锋把精神世界的建设放在首位:“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行列的时候,就首先要确立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4]11这在根本上是和先秦儒家的“一是以修身为本”(《大学》)的观点具有某种同构性。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的改变自然会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就是说,物质世界的改变自然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变化。因此,位于首位的似乎应该是积极地投入到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改变,也就是劳动实践中去。虽然经典马克思主义也从未否认上层建筑的能动的反作用,但它毕竟处于第二位。所以,从雷锋的以上言论中我们看到更多的似乎是传统的某种内在影响。
第四,关于螺丝钉精神。雷锋的这个比喻当然来自别人,但显然它深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这种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理解成螺丝钉和机器的观点,表面上看,这和儒家对个人的复杂看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儒家一向强调“为己之学”,虽然这种学问有偏向于道德修养的嫌疑,但它无疑还是突出了个人的地位。不过,儒家似乎并不因此认为社会离开了个人就不能存在或运转。他们只是高度突出为己之学具有社会性的后果,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我们细问何谓“为己之学”,就会发现,其内涵离不开群体性的规定。学问的修养自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所谓“为人之学”),而是求自家受用,但是,学问的具体内容还是群体性的。
我认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单线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圈。[6]97-99修身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又以这些实践活动为其展开、丰富的形式。也就是说,修身并不是离开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单独的行为,它就是这些行为的集合。从这个角度看,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与螺丝钉和大机器的关系也有类似之处。尽管有离开大机器的物理性的螺丝钉存在,但是,从功能的角度看,并没有离开了大机器的螺丝钉,螺丝钉的功能必须在大机器中得以发挥;而大机器也是以螺丝钉为部件组成的。当雷锋强调要在大机器中发挥螺丝钉精神的时候,其背后的思维模式与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局中“修身”是同构的。
当然,要指出两点:第一,在雷锋的语境中,家庭的地位究竟如何,这需要专门考察。共产主义强调人们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这点和传统社会高度强调家庭的地位,甚至把国家看作家庭的扩大版是具有质的差异的。第二,雷锋毕竟没有采用修身之类的提法,从语词表达的角度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疏离。这点不可不察。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译/ 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西方伦理思想史卷//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 5 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雷锋.雷锋全集.邢华琪,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5]辞海. 陈至立,主编.7 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
[6]蔡志栋.“圣人”的退场: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注释
(1)参见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修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对此,谭嗣同陈独秀等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是从否定的角度加以揭示的。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不该再提倡俭德。
蔡志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刊发于《船山学刊》2025年第1期106至115页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