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双凤: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0 次 更新时间:2025-03-10 21:36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尹双凤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表示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的深度融合,同时秉持“数字向善”理念,加强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研究,科学研判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滞后

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未能完全适应新时代需求,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AI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满足行业最新需求。

(二)缺乏实践驱动的教育模式

许多高校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践和项目导向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跨学科协作困难

虽然一些高校开始尝试跨学科课程和合作,但由于院系壁垒和资源分散,跨学科的真正融合困难重重,学生难以获得综合创新能力。

(四)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脱节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育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创新。然而,当前教育体系往往忽视文化内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

(五)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和灵活

教育体系过于强调传统的考试和学历目标,缺乏灵活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学生在遵循传统教育路径时,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创新能力。

对此,建议:

(一)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与跨学科融合

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对“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合作课程。同时,考虑缩短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调整中小学教育结构,将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缩短为11年,让学生更早接触创新性课程,激发跨学科思维。高校可开设“AI+艺术”“AI+文化创意”“AI+林学”“AI+化工”等跨学科课程,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二)强化创新创业导向的教育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习,提升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可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开题工作,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与实践经验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增强学习的目标感。加强校企合作,设立更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如与AI公司、动画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加大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推动学生将创新项目转化为实际成果。

(三)推动文化自信与创新教育的结合

高校课程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创新精神。开设数字文化遗产、AI与传统艺术等数字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组织文化创意比赛,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将其转化为具体创意项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

(四)调整教育评价机制,鼓励长期主义

高校需改进传统评价机制,减少对短期成就的考核,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潜力和长期发展。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成果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考核重点,避免过度关注论文发表数量或考试成绩。优化导师制度,鼓励导师支持学生从事具有挑战性和长远影响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挖掘和培养自身兴趣与潜力。

尹双凤,全国人大代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

来源: 人民论坛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036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