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表示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的深度融合,同时秉持“数字向善”理念,加强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研究,科学研判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滞后
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未能完全适应新时代需求,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AI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满足行业最新需求。
(二)缺乏实践驱动的教育模式
许多高校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践和项目导向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跨学科协作困难
虽然一些高校开始尝试跨学科课程和合作,但由于院系壁垒和资源分散,跨学科的真正融合困难重重,学生难以获得综合创新能力。
(四)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脱节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育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创新。然而,当前教育体系往往忽视文化内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
(五)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和灵活
教育体系过于强调传统的考试和学历目标,缺乏灵活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学生在遵循传统教育路径时,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创新能力。
对此,建议:
(一)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与跨学科融合
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对“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合作课程。同时,考虑缩短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调整中小学教育结构,将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缩短为11年,让学生更早接触创新性课程,激发跨学科思维。高校可开设“AI+艺术”“AI+文化创意”“AI+林学”“AI+化工”等跨学科课程,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二)强化创新创业导向的教育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习,提升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可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开题工作,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与实践经验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增强学习的目标感。加强校企合作,设立更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如与AI公司、动画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加大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推动学生将创新项目转化为实际成果。
(三)推动文化自信与创新教育的结合
高校课程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创新精神。开设数字文化遗产、AI与传统艺术等数字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组织文化创意比赛,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将其转化为具体创意项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
(四)调整教育评价机制,鼓励长期主义
高校需改进传统评价机制,减少对短期成就的考核,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潜力和长期发展。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成果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考核重点,避免过度关注论文发表数量或考试成绩。优化导师制度,鼓励导师支持学生从事具有挑战性和长远影响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挖掘和培养自身兴趣与潜力。
尹双凤,全国人大代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
来源: 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