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重逻辑、基本特征及实现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6 次 更新时间:2025-01-08 21:30

进入专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  

匡远配   彭云   李姗姗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根基。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多重逻辑,需要从历史、理论、政策、结构、技术以及目标等维度予以探讨。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城乡融合为动力、以科技兴农为手段、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乡村治理为基本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主体特征、产业特征、道路特征、模式特征、政策特征、治理特征和价值特征等方面的“中国式”特征。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需要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升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激活要素市场,并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从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品质,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样板。

关键词: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国,从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对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地位更重要、作用更重大。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底盘,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其实现需要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统筹谋划。

然而,对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的研究还未形成定论,对其概念的辨析和世界维度的比较有待展开,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有待进一步论证。关于新时代中国如何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塑造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还需要从理论逻辑、政策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寻找依据。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本文从基本内容、发展历程、发展规律和政策路径四个维度科学审视和剖析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基于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大国小农”的逻辑起点,将由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组成的宏观逻辑框架,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逻辑、技术逻辑、结构逻辑及目标逻辑相结合,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双层多重”的逻辑理路。历史逻辑上,中国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现代化是从未间断的演化进程;理论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实践逻辑上,农业农村领域取得的现实成效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事实;政策逻辑上,“重中之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背景;技术逻辑上,科技创新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举;结构逻辑上,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动力;目标逻辑上,共同富裕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方向。

进一步从知识维度进行挖掘发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特征、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特征、独立自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特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模式特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特征、乡村治理现代化基础上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治理特征和为各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中国智慧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价值特征。

(二)边际贡献

本文从拓展学科知识宽度和提升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自觉性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和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多重逻辑,进一步论证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基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和归纳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理解和科学分析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含义,从学理性角度使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更加明确、可行且富有成效。

三、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推进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树立国际视野,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因地制宜,适时增强战略实施的灵活性,增强政策和策略选择的柔性。只有这样,才能自主选择和创造出适合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与核心组织力量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一是要坚持通过党建引领组织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三是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二)深化农业农村制度改革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制度保障

深化农业农村制度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先决要素与制度基石,不仅会影响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稳定。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四是破解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之间的互斥性困境。

(三)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和重要依据

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建设,同步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把为民谋福祉作为根本宗旨;三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四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五是抓实抓好乡村治理。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一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和实践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在国家“三农”工作中的地位,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深化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四是提升经营主体的科技素养。

(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和世界贡献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一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农业分工;二是在稳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提升农业国际竞争能力;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国际化。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逐渐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出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地位更重要、作用更重大。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地位,非常有必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语境中系统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演进规律,提炼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基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和归纳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多重逻辑和基本特征,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理论上的贡献。

本文在向《中国农村经济》投稿后,经历了多轮外审环节,在多轮次的精心打磨与完善下,该论文已然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提升。多位具备卓越专业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外审专家,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对论文的标题与研究内容的匹配度、理论分析的深刻性与完整性、以及文章整体逻辑的连贯性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审查与严格把关,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与此同时,编辑老师对文章的文字表述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规范性、数据引用的精确性、以及标题与符号使用的合规性等细微之处,进行了多轮细致入微的修订与指导,为论文质量提供了进一步保障。感谢外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辛勤工作与无私奉献,正是他们的专业指导与宝贵意见,使作者在反复修订的过程中得以成长,并积累了极其珍贵的学术经验。

 

(作者匡远配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社科处处长,博士生导师;作者彭云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作者李姗姗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12期)

    进入专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53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