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武关道蓝桥河栈道形制及设计通行能力的推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57 次 更新时间:2024-12-04 21:18

进入专题: 武关道蓝桥河栈道  

王子今  

武关道是利用丹江谷道联系关中平原和南阳盆地,以实现与江汉平原交通的重要道路,战国秦汉时期,它曾经在军事史和经济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武关道蓝桥河段发现的栈道遗迹,形制与子午道、灙骆道、褒斜道等秦陵古道路不同。蓝桥河栈道以其提供了可以满足车辆通行的必要宽度的特点,显现出形制上的优越。战国时期,秦军的战车队列可能曾经由此向东南进发,很可能经这条栈道实现过大规模的兵运和粮运。而秦始皇出巡记录中所谓“上自南郡由武关归”等,也说明这段栈道具备通行皇帝乘舆的条件。

武关道蓝桥河栈道遗迹的考察,为栈道历史的认识充实了新的信息。根据遗迹现象推想蓝桥河栈道的形制、设计和通行能力,可以深化对战国秦汉时期交通史的理解,而交通工程建设史的研究,也可以因此得到新的知识。

一 武关道:联系秦楚的重要通路

武关道曾经是秦国和楚国之间交往的主要通路。

楚怀王与秦国的外交失败,最终客死于秦的悲剧,许多场面发生在武关道上。《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十一年……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卷四○《楚世家》:“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二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

秦始皇出巡曾经行经武关道。《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上自南郡由武关归。”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二十八】年,今过安陆。”正是此次出巡的记录。 [1] 又《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也很可能经行武关道。

刘邦由此入关,结束了秦王朝的统治。《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以宛守为殷侯……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经武关道出其不意,直抵洛阳,奠定了胜局的基础。《汉书》卷四〇《周亚夫传》:“亚夫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亚夫下车,礼而问之。涉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殽黾阨陿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殽黾间,果得吴伏兵。乃请涉为护军。”

二 蓝桥河栈道遗迹考察

1984年4月,王子今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秦汉时期的陆路运输》时,对武关道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路线为西安—蓝田—蓝关—牧护关—商县—丹凤—竹林关—商南—梳妆楼—荆紫关—淅川—西峡—武关—商南—商县—黑龙口—蓝田—西安。在蓝桥河段和流域河段,发现两处比较集中的栈道遗迹。

蓝桥河栈道遗迹,发现于由蓝田沿蓝桥河登越秦岭,前往牧护关的行程中。栈道遗迹沿蓝桥河分布,与山区简易公路走向大体一致。

1984年10月,王子今、焦南峰再次对这处栈道遗迹进行了考察。最典型的路段,是蓝桥河Ⅲ段。调查简报写道:

Ⅲ段 蓝桥河北向而流,在此向东北偏折。遗迹分布地段长达81米。两端之间,河水落差3.5米,在叠峙的巨石间穿过,冲积成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的深潭。栈道遗迹并不随水势呈急落的陡坡。在遗迹分布地段的南端,栈道底孔有一部分没入水中。北端的栈道壁孔连线竟在积潭1984年4月水面7米以上。整个地段分布底孔113个。壁孔往往在高峻的山崖上,不能一一准确察勘,已发现的有29个。这处栈道遗迹的突出特点是底孔高度密集,与一个壁孔相对,或可凿有十数个底孔。底孔多为圆形,直径不一,多为15—30厘米,应说明所插立木柱的材料规格不同。个别的底孔也有方形的。壁孔多为长方形,亦有少量圆形壁孔。石孔的形制并不一致,似可说明栈道开通之后,又历经多次维修。值得重视的是底孔并不绝对作直线,从壁孔到最下层的底孔,有的地方纵列7个底孔,并依山势由上而下从一排而增加到二排。这是与栈道远山一侧更需加强强度的要求相适应的。最下层的底孔有一种特殊的排列形式,即两两并列,应该是为了使这最长而承重最大的立柱直立不偏,在道上交行重车时亦不致折毁。从遗迹分布的形式分析,当时栈道的宽度,可达5米左右(图一)。 [2]

图一 蓝桥河栈道遗迹

2001年5月,王子今、焦南峰、张在明又考察了蓝桥河栈道以及唐代诗人多有记述的七盘岭—蓝关道路。蓝桥河中的Ⅲ段栈道遗迹,因为312国道的修筑,已经难以寻觅。然而考察者又发现了一段栈道遗迹,可称之为Ⅲ—2段。1984年考察时定名为Ⅲ段者,可以改称Ⅲ—1段。

Ⅲ—2段 栈道遗迹最主要的特点,是设计路面宽度相当可观。据实地勘察,栈道遗迹多为立柱柱孔,最外端立柱距崖面一侧横梁起点距离约3米。最密集之处,横梁下侧竟然有6重立柱。可以推知当时栈道路面的宽度,应当在3米以上。

与我们曾经进行现场考察的栈道遗迹比较,蓝桥河栈道与四川广元明月峡栈道有所不同,亦与陕西长安子午道栈道、陕西周至灙骆道栈道、陕西太白留坝褒斜道栈道等同样通过秦岭的栈道遗迹有所不同。它与黄河栈道、三峡栈道亦不同。

蓝桥河栈道的形制表现出独自的特点,显示出某种工程个性。

可以推知蓝桥河栈道当时施工的设计要求,是能够适应车辆通行的需要的。

三 蓝桥河栈道的通行条件

《史记》卷六六《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攻破楚都,“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

据《史记》卷五《秦本纪》,在楚怀王死于秦地的第二年,“(秦昭襄王)十二年……予楚粟五万石”。以汉代运输车辆的装载规格一车二十五石计算 [3] ,“五万石”需用运车2000辆。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关于“复召王翦,强起之”的细节,《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有更具体的记述:“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秦军出动的兵力达60万,以秦时通例折算,每天士卒口粮就多达66667石左右。若无法由当地征集,以车载25石计,则需2667辆粮运车转送,如若运程超过四日,则每日军粮都需万辆以上的辎重车队承运。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军马的食料刍藁。然而,楚地战事持续长达“岁余”,军运数额之巨大可以想见。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的所谓“关”,是函谷关还是武关?我们目前尚不能确知。然而思考这一问题似不应忽略《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中所见春申君客“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对于“秦二十年而不攻楚”的原因的分析:“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秦与楚之间最便捷的交通路线是武关道。至少因申包胥求救“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以及秦昭襄王十二年“予楚粟五万石”,都是不大可能选择“假道于两周,背韩、魏”的路线的。

秦始皇出行所使用车辆的形制,我们通过秦始皇陵出土铜车马可以推知。“上自南郡由武关归”,自然不会步行(图二)。武关道栈道的设计和施工,显然应当满足帝王乘舆通行的需要。而周亚夫经武关道抵洛阳,史称“乘六乘传”行。《史记》卷一〇六《吴王濞列传》:“条侯将乘六乘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代王刘恒“乘六乘传”至长安。裴骃《集解》:“张晏曰:‘备汉朝有变,欲驰还也。或曰传车六乘。’”“六乘传”或指高速轻车,或指“传车六乘”组成的车队。周亚夫“乘六乘传”事迹,也反映了这条道路的通行条件。

图二 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秦始皇乘车模型

四 蓝桥河栈道的选线和施工:工程史视角的考察

蓝桥河栈道以其提供了可以满足车辆通行的必要宽度的特点,显现出形制的优越。从交通工程史的角度考察,应当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情形:

1.蓝桥河栈道的设计与开通,应当在秦国势空前强盛的历史时期。

2.秦人进取精神和军事强势在战略方向上的体现,就是已经对淮水上游和江汉平原的楚地予以空前的关注,这就是《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中朱英所谓“见秦、楚之日斗也”的形势。

3.武关道面对的是广阔的平原地方,最艰险的路程其实只是翻越秦岭的蓝桥河区段。这与子午道、灙骆道、褒斜道、故道等秦岭道路通行前程连续的艰险条件明显不同。

4.蓝桥河栈道的选线,充分利用了秦岭山势较为平缓的地形条件。而子午道、灙骆道、褒斜道、故道穿越秦岭之处均面对隆高险峻山势,是不可能采用蓝桥河栈道的形制的。

最后一种因素其实是相当重要的。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否定了魏延由子午道奇袭关中的建议。《三国志》卷四〇《蜀书·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历来人们多从“亮以为此县危”的角度分析。《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忠武侯天资高,所为一出于公。若其规模,并写《申子》之类,则其学只是伯。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则未尽。’其论极当。魏延请从间道出关中,侯不听。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从。不知先主当时只从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荆取蜀。若更从魏延间道出关中,所守者只是庸人,从此一出,是甚声势!如拉朽然。侯竟不肯为之。”“看史策自有该载不尽处,如后人多说武侯不过子午谷路,往往那时节必有重兵守这处,不可过。今只见子午谷易过而武侯自不过。史只载魏延之计,以为夏侯楙是曹操婿,怯而无谋,守长安甚不足畏。这般所在,只是该载不尽。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又扬声由斜谷,又使人据箕谷,此可见未易过。”其实他特意迂回陇南,除了利用这一麦作基地的粮产以充实军需而外,应当也有便利军粮运输的考虑。所谓“安从坦道”,可以直接从交通条件理解。“木牛流马”的创制,也只能适用于坡度有限的山路。而魏延建议出子午道:所谓“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说明军运使用人力竟然和作战兵员相当。而运输方式是“负”,显然是不可以利用车辆的。《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基传》:“昔子午之役,兵行数百里而值霖雨,桥阁破坏,后粮腐败,前军县乏。”也说到子午道栈道运输条件的艰苦。


[1]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第7、13页。

[2] 王子今、焦南峰:《古武关道栈道遗迹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2期。

[3] 《九章算术·均输》:“一车载二十五斛。”裘锡圭指出:“居延简里有很多关于用车运粮的数据,每车所载粮食一般为二十五石。”“雇佣的僦人和服役的将车者输送粮食的时候,大概一般比较严格地遵守二十五石一车的常规。”《汉简零拾》,《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

    进入专题: 武关道蓝桥河栈道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考古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2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