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顺:孔子“无忧”的智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6 次 更新时间:2024-11-25 23:49

进入专题: 孔子  

黄玉顺 (进入专栏)  

 

岁在甲辰,时维秋序。今年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75年。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深邃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孔子网特别策划“孔子的智慧”文化专栏,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普及性文章,为广大读者深入解读孔子及儒家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

现代社会中,出于种种原因,人们患得患失,充满着一种负面情绪——忧:忧虑、忧郁、忧愁、忧心忡忡、忧心如焚,如此等等。忧伤、忧伤,有忧则伤——伤身、害事。那么,怎样才能够摆脱这种忧呢?

其实,孔子说,按忧的对象,忧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上面所说的忧——为自己而忧,是最伤身害事的。这种忧,孔子称之为“患得患失”的“鄙夫”之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这种患得患失之忧,是君子所不应该有的:“君子不忧不惧。……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问心无愧、胸怀坦荡,哪有什么忧惧?这就叫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例如,孔子的一个弟子曾忧虑道:“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子夏回答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具有这样的博爱胸怀,自然就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否则,“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缺乏爱心的人,是不能长久地在贫困中坚持操守、享受快乐的。

这里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怨天尤人,总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为此而忧,乃至不能自拔。鄙夫之忧,总是由于这样的怨天尤人。假如能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那么,“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选择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又有什么可怨的呢?“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选择做自己该做的事,又怎么会怨天尤人呢?

为此,孔子有几句话,意思连贯,发人深省。“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别人不理解自己,那是因为自己还不是一个足以让人理解、“可知”之人。究其原因,乃是自己“不能”“无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而归根到底,自己之所以不能让人理解,那是因为自己“不知人”、不理解别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这里的关键就是“知人”、理解别人。知人的前提乃是“爱人”、关爱别人。所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这就是说,只有关爱别人,才能理解别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如孔子所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论语·宪问》)这样就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还有另一种忧,那是仁者之忧,因关爱别人而为别人忧,这种忧是不会伤身害事的。如孔子所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为父母忧,为亲人忧,为师友忧,为生民忧,为家国忧,为天下忧,这就是仁者之忧,例如:“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等等。

这种仁者之忧,实乃大乐、至乐。《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例如,孔子称赞颜回的安贫乐道、乐天知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样的“贫而乐道”(《论语·学而》),即使再生活清贫,乃至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同样“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由于具有这种仁者之忧,自然能够消除那种患得患失的鄙夫之忧、而有君子之乐,以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所以后来儒学大师周敦颐要二程兄弟集中思考“孔颜所乐何事”(《河南程氏遗书·二先生语二上》),这也成为儒学的一个重大主题。这里的根本是仁爱:“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做一个人而无仁爱之心,怎么可能快乐呢?

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生活境界——既仁且智的圣人境界:“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但这种境界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人都能努力做到的,正如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总之,鄙夫之忧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身上;然而仁者之忧,乃怀人而忘我;既忘我,何来我之忧?——我既不存,忧将焉附!因此,无忧必有忧,有忧乃无忧:无仁者之忧,必有鄙夫之忧;有仁者之忧,乃无鄙夫之忧。

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子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94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