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以理性的乐观主义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5 次 更新时间:2024-10-22 21:07

进入专题: 发展经济学  

巴曙松 (进入专栏)  

 

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秋风起江汉,金叶满喻园。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今天相聚在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第十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坛。

我代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向莅临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第十届张培刚优秀成果奖和第七届张培刚青年学者奖的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

2006年,我们启动了第一届张培刚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当时我们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评奖和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促进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一路走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们一起交出了一份让人自豪的成绩单:

两年一届的张培刚优秀成果奖评选到了今年,已是第十届,先后评选出了近五十余篇高水平论著;2018年,我们又启动了每年一届的张培刚青年学者奖,今年是第七届,先后推选出来21位优秀的青年经济学家。

我们的历届获奖者在各自研究领域和分支上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不仅成果质量高,而且还都体现出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共同特征;这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也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连贯起来看,这些成果也是不同阶段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印证与呼应;可以说,今天,张培刚优秀成果奖和青年学者奖,之所以都得到了学界高度的认可,成为了公认的学术大奖,这与我们历届获奖者高质量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上述这些获奖者中,既包括身处动荡的积弱积贫时代为国家发展苦苦求索的前辈,也包括在国家建设和发展期间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坚;更包括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崭露头角的可造之才;他们基本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优秀的中国经济学家,构成了中国经济学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的群体画像,他们的优秀成果,也生动体现出发展经济学在不同阶段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历程中,我们基金会的全体同仁,作为中国经济学自主创新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参与全球发展过程中所带来深刻变化,这是中国以及全球发展经济学进行学术创新和推动学术繁荣的重大推力;由此,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以中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一定会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学术命题。这也是张培刚先生生前最热切的期盼,我们将继续为此奋楫笃行,履践致远。

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部门,学界同仁,社会友好和广大校友等长期扶持和关爱。在此,我代表基金会向爱护我们的上级领导表示深深的感谢!向支持我们的学界同仁表示深深的感谢!向关心我们的广大社会友好和校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今天的会场上,除了各位老师外,还有一大批学生,他们是中国经济学未来的希望。时代为中国今天的经济学家们和未来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更多更丰富的时代发展命题。

今天的中国,有两个关键的特质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任何问题,一旦置于中国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层面来审视,我们就能深刻观察到其重要性和挑战性。以人口问题而言,正是考虑到大国发展,我们今天的老龄化问题、少子化问题、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才会变得如此紧迫和突出;同样,城乡协同发展、环境、产业、地区均衡、金融发展等领域中重要问题皆是如此。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我们自身经济的如何发展得越来越好,就是我们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它同时又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产能大国,国际经贸环境正在出现剧变,中国的企业正在供应链重新布局的驱动下走向全球市场。所以,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存在着高度复杂的多重紧密联系。就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来看,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已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论题。而且,随着时间延伸,我们在贸易、产业、金融等诸多领域中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和融合,将会越来越深入和复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也需要其放置于世界发展格局之中。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下,一个开放的中国经济如何和世界更好的互动,也是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共同行稳致远的核心所在。

因此,这两个基本特质实际上就要求今天的中国学者们具有更为宽宏的“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眼界和格局,来思考和探索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从我们历年评出的一大批优秀成果看,只要是基于中国视角的重要经济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创新,都将会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和现实影响力。

今天的世界和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知识进步和技术革命。但当代知识和技术向社会的传播和浸润,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顺畅。至少在经济学方面,经济学前沿理论的研究、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现实应用、经济政策决策的研究支持、与经济学通识教育几个环节的脱节客观上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的,这种脱节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社会对经济学的认识不够,不如说是我们经济学研究者自身躬身入局主动性还有待提升。

在我的印象中,张培刚先生和一批老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积极倡导和躬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和传播,他们播下了学界最初的种苗。在今天的新时代下,我们尤其要围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中心环节,除了致力于重大理论创新和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外,也要久久为功,持续做好经济学通识的普及和传播工作,为经济政策决策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支持。这些都是我们 “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的具体实践。这同时也是我们基金会当年的初心发愿之一,我们愿意与大家一起持续共同努力。

1930年,在世界性大危机尚处于谷底之际,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他以乐观的姿态准确预计到了100年后今天经济的一些重大转变,而他仅仅依靠其对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变量—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准确把握和推演。

2024年,虽然我们今天的世界同样纷争不止,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发表了同名演讲《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向凯恩斯致敬。与凯恩斯类似,这位总裁的演讲也充满乐观主义,在她看来,世界未来的发展就取决于我们将资本积累与未来社会主要的技术进步方向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即:气候、技术和人力这三个关键领域。

这两篇同名演讲的故事,实际上反映出:一旦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的我们,能够从最基础的经济发展逻辑的视角,去看待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我们就能穿越历史发展的迷雾,成为具有严谨理性的乐观主义者。

以此来观中国经济发展,我们正是高度重视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以中国所拥有的大规模市场和突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基于种种这些,虽然中国依然面临经济转型的种种挑战,全球化出现局部脱钩趋势也会对中国参与全球化布局带来持续的压力,但是,我们当然有理由对未来的发展,持有理性的乐观主义。

尽管时代变动不居,人生际遇也充满变数,当我们以严谨理性的乐观主义来躬身力行,笃行不怠时,我们也必将为中国经济的繁荣进步和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学科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再一次向今年的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

也预祝“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本文为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教授为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致辞。来源: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发展经济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8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