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文科建设 为建成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86 次 更新时间:2024-10-18 22:22

进入专题: 新文科建设   教育强国  

秦瑜明   李泓江   顾洁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资源,是教育事业肩负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文科教育事关文化自信、文化繁荣,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新文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使命下,对文科创新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新文科建设,推动文科领域的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升级,是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 创新发展文科教育具有现实紧迫性

2020年11月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需要新文科。开展新文科建设,符合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育改革和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其重要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培养时代新人,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在大国博弈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键在人。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人才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引与遵循。文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其构成了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渠道。推动高等文科教育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文科教育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

推动学科创新,顺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变革。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从深层次改变社会的运行逻辑与人类的生活样态。与此同时,在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背景下,单一学科面对复杂问题愈发捉襟见肘,应对新变化、解决现实问题亟须实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整合。在这种全新的现实语境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文科之间的深度融通,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是实现文科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阐释、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根本途径。

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在要求。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力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重要工作的推进,离不开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推进文科教育转型升级,高质量开展新文科建设,对于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新文科建设需要秉持科学理念与方法

推进新文科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设新文科,需要秉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守正创新,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推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和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即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只有坚持守正,才能够确保新文科建设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够确保其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为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地位,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政治保障,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使命任务,并系统总结传统文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创新”即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推动文科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在传承中创新是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新文科建设应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开辟出文科教育的新路径、新范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实事求是,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文科教育兼具价值性与知识性,既强调探究与传承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又强调以文育人,塑造健全人格。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认识、把握、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因此,新文科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文科教育特点与人才成长规律,通过调整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文科课程深度改革、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立足国情,推动新时代中国文科教育转型升级。新文科建设直接服务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文科建设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立足中国现实,强化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文科的精神品质、学科品类和教育品牌,彰显中国文科的世界意义与人类价值,使新文科建设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孵化器。

3 深入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文科建设源于服务国家战略、人文教育转型、学科发展创新乃至解决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共同问题的现实需求。推动新文科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社会发展与进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讲,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生命线,努力推动新文科教育的系统性跃升,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文科建设中,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创新是核心任务。其中,知识体系的创新,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养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同样需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新文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伟大的实践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新文科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与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出发,提炼标识性概念、推出原创性理论成果,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以原创理论、自主知识助力新文科建设。

以技术创新助力文科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模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文科建设只有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努力推动与新技术相适应的科研创新、教育改革,才能够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应进一步释放技术对于文科教育发展及教育方式的促进作用,以新兴技术手段推动新文科高质量发展。

推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转型升级。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是创新的重要路径。开放思维与跨界融合,对于新文科建设至关重要,这需要打通学科间的区隔。只有树立开放的思维,才能激发创新的活力;只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推动学科本身的创新与发展;只有推动知识与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拓展和深化新文科的内涵。因此,在推动新时代文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实现文科内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知识、技术、课程、实践之间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新文科知识生成、课程建设、教育模式、育人路径的转型升级,为建成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秦瑜明 李泓江 顾洁,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副教授、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06版)

    进入专题: 新文科建设   教育强国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81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