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艳: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08 次 更新时间:2024-09-23 23:31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胡明艳  

 

提问:尼玛多吉 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马克思说的一段话:“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并称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请问,该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解读:胡明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的文章《忆马克思》中写道,“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这段源自拉法格的转述,体现了马克思对于科学本质的深刻洞察,也表明了马克思对于从事科学研究者的首要价值定位,对于今天我们理解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通观马克思的著作,他所谓的“科学”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科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提出,人类有四种掌握和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诉诸逻辑的理论、诉诸信念的宗教、诉诸情感的艺术和诉诸意志的实践精神。其中,诉诸逻辑的理论方式就是科学的方式,能更好地让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因为它透过现象揭示了事物背后的本质。第二,科学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早期,科学研究以自然界的未知现象为目标,即“自然科学”。后来,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又拓展到人工物及其创造活动,出现了“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同时,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也都被纳入“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范畴。所有这些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都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马克思是从宽泛意义上理解和运用“科学”这一概念的。他把“科学”视作一种以认识世界为目标的思维方法和探索方式,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都包含其中。

不过,在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分化与全面发展最为突出。马克思正是在高度关注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学说和技术新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新应用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建构工作的。在《资本论》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将自然科学作为生产力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恩格斯在回顾马克思的生平时更是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科学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建基于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与合作

马克思是近代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生涉猎广泛,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具有创造性贡献,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有深刻认识。按照保尔·拉法格的转述,马克思认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这一认识中的“科学”虽然是从宽泛意义上说的,但马克思对其特性的判断与专门探究自然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学者之理解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近代自然科学自17世纪诞生以来,以数理分析和实验探究为两大基石,努力追求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具有以下特殊的精神气质或规范性要求。第一,“普遍主义”。科学中的真理具有普遍性,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与人们的观察和此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不依赖于提出这些主张的人的个人品质或社会属性。第二,“公有主义”。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为整个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共有。正如牛顿所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即便人们用名字命名科学定律和理论,也只是表示对这些定律和理论提出者的承认和尊重,而非表明它们是科学家个人的私有财产。第三,“祛私利性”。不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源自何方、怀揣何种动机,一旦决定致力于科学探索事业,那么,推进科学知识的进展这一制度性目标就要高于科学家的一切个人利益。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中,科学家们要为追求真理而工作、以科学本身为目的,尽力排除因个人利益所致的各种偏见和错误,保证科学知识的客观与可靠。第四,“有组织的怀疑”。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主张参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用同行评议等形式,把所有的科学理论主张都置于科学共同体有组织地不断检验的状态,以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可以看到,科学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建基于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与合作。科学事业的直接目的也是推动面向全人类的客观而可靠知识的发展。

“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保尔·拉法格的这段转述,认为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而言,“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的确,科学事业致力于扩展客观而可靠的知识,但科学技术探索的每一次跃进,不只是拓展了人类认知疆界,更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强大动力。那些造福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背后,不但流淌着创新的血液,更承载着一颗奉献的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攀登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高峰,也铸就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他们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勇于拼搏,屡次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为新中国的发展强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郭永怀等多人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发展前景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做隐姓埋名人”的过程中“干惊天动地事”,实现了科学报国的伟大梦想。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对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识到,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惠民、利民、富民和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围绕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把国家发展蕴含的科研创新呼唤作为强大牵引,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巨大场景和潜能转化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新优势,找真问题、从实处突破。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的课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当前,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经济危机等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单靠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解决的,必须依赖全人类的开放合作。正如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所说,科学无国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所以,尽管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我们仍应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各领域、各层次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增效,在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的过程中实现自立自强。我们也必须继续坚持互惠共享,让科技进步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为全人类的持续繁荣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反对科技领域一切歧视性、垄断性做法,切实尊重每个国家的平等发展权利。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才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家园。我们唯有通过科技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才能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2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