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毅: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3 次 更新时间:2024-08-22 10:48

进入专题: 涉外法治  

何俊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以上重要论述为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捍卫国家主权、保护我国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等现实需要日益增强,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首先,涉外法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在不同地区之间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高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设施,而西部高校则在这些方面相对逊色。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地区间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巨大差异。

其次,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增多,法律纠纷也随之增加,急需大量专业的涉外法律人才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共建“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中的律师数量尚且不足,涉外法律专家的缺乏成为制约部分地区法律市场发展的瓶颈。

再次,学科设置与教育模式存在局限。当前,中国的法学教育虽迅速发展,但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未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尤其是在国际法学领域,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其发展实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大部分高校法学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缺乏与区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实务教学,学生在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实践中经常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高素质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最后,缺乏深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当前,许多国内高校缺乏与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密切相关的实践平台,学生接触了解国际法律环境的机会较少。虽然一些高校已经与外国法学院建立联系,但深层次的合作,如联合培养计划、共同研究项目、涉外法律案例的合作处理等,仍然较为匮乏。这严重制约着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的进程。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一要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的国家使命感。维护国家利益是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根本。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爱国情怀是涉外法治人才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的内心动因。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教导学生如何在遵守国际规范的同时,有效捍卫国家利益。要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法律政策以及国际立场,从而在国际法律事务中能够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

二要将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高度结合。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过程中,须立足法治的本土特性与全球共性,采用适应现代法治需求的教育模式,培养既精通国内法律体系又能应对国际法律挑战的法律人才。学习者不仅需要熟知国内法律法规,还应掌握外国法律、比较法以及国际法的核心原则,并具有在涉外司法实践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此,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国际法律框架,更要将各国的法律实践和文化差异纳入授课范围,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法律适应能力。

三要强化跨学科与跨领域的一体化教育理念。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法学领域,而应拓宽至国际关系学、管理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形成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涉外法律服务,更应拓展至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涉外法治关键领域。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塑造更为全面的、综合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在复杂的国际法实务中更好地处理具体法律问题。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首先,构建“三位一体”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格局。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建设国内外培养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以及增加资金投入。国内外培养平台是“三位一体”培养格局的核心。通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机构进行广泛合作交流,可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务能力的卓越涉外法治人才。政策支持关注于优化涉外法治教育环境,提高涉外法治教育的政策导向性和目标性,尤其要加强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法学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是提高涉外法治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的省份,如新疆、甘肃、青海等,应增加资金投入,用于改善教育设施、提升教学质量、吸引和留住优秀教育人才。

其次,建立一体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协调机制。为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效率,国家和各省级政府应当考虑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和实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整合教育、立法、司法、行政和外事等部门资源,实现跨部门协作,以确保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具体而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负责涉外法治教育标准制定和课程开发,确保与国际法律标准和实践需求相匹配。立法机关要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在立法进程中注重吸收涉外法律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立法实践培养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则需要提供涉外法律实务资源,组织涉外法治专家全面参与涉外法治人才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增加实习和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涉外法治实践能力。涉外行政主管部门则应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国际合作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总之,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教育机构联合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将是“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的关键所在。

最后,推动创新涉外法治教育实践。各地需制定和执行系统性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打破高校与各类涉外法治工作部门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其一,高校应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需求,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虚拟仿真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最新的涉外法治实践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其二,高校应致力于涉外法治教学体系的完善,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推进外语教学、国家安全法学等领域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师队伍建设。其三,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法律专业竞赛,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教师到国外顶尖大学进行访学,提升国际化教学能力。其四,高校应加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项目和国际交流,提升教育资源的跨境共享,增强学生关于涉外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服务的体系性、综合性法律实践能力。

作者:何俊毅(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副教授)

    进入专题: 涉外法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46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