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根林:闪耀着刑法人道主义思想光辉的平民教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28 次 更新时间:2024-08-19 00:16

进入专题: 刑法人道主义   张文  

梁根林  

 

2023年12月31日11点29分,中国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北京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张文老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特别是刑法学科全体同事与先生的弟子无不倍感震惊、极度哀痛。

张文老师生于1940年8月13日。他出生农家、家境清贫、自幼丧母。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法律系。1964年考取北大法律系研究生,后留北大法律系工作。1978年,张老师在职攻读刑法学研究生,师从著名刑法学家杨春洗先生,198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6年评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至1996年间,张老师先后担任北大法律系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兼任系副主任,并受聘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年退休后,张老师先后被聘为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文老师以学术为志业,潜心研究学术,为中国刑法学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先后出版了《刑法因果关系论》《刑事责任要义》《刑法基础论》《人格刑法导论》《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刑法的人道主义情怀》等多部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在20世纪80-90年代,张老师聚焦于对犯罪构成、刑法因果关系、刑事责任等刑法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对构建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后,张老师老骥伏枥、老而弥新,锐意打破学科壁垒,虚心学习汲取其他学科知识。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深入监狱进行调研和访谈,对犯罪人格和人格测量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堪称当代中国的“龙勃罗梭”。他构建的“人格刑法学”与“犯罪人刑事学”,大大拓宽了中国刑法学的研究版图,成为兼具理论品格和现实影响的重要学术标签。根据张老师的人格刑法思想,刑法理论应当超越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的窠臼,在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后进一步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人格。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的违法行为,但是经过人格测量与鉴定认为没有犯罪人格的,则不应当被认定为犯罪人。这一极具前卫性和挑战性的理论方案,不仅大大限缩了犯罪人圈,而且可以进一步彰显刑法的人道性。张老师还持续关注中国刑法现代化和死刑制度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的政策主张与行动方案。他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刑法学研究的理论基石,闪耀着刑法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和人文情怀。

张文老师满腔热情地服务奉献于北京大学,殚精竭虑地投身于中国法学教育事业,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系)的稳定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在长年担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党政主要领导职务期间,他始终严守党性、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忘我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展现了高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高度信任。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站立在三尺讲坛上,传道授业解惑,一视同仁地指导、栽培后学,关心提携后进,无数学子因蒙他深厚学恩而得以在学术与事业上迅速成长,成为推进中国法学和中国法治进步的生力军。作为北大法学院刑法学科的大家长,他一直甘居幕后、甘为人梯、默默无闻、辛勤操劳,不仅为将北大刑法学科建设成为全国重点学科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感染了刑法学科全体师生,将北大刑法学科打造成了学术上各领风骚、工作中默契配合、生活中团结友爱的“刑法一家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北大法学院举行的“张文教授追思会”上,张老师的同事、同学、弟子与各界师友,不仅表达了对张老师突然驾鹤西去的沉痛悼念和深切哀思,更深情回忆了与张老师日常交往的点点滴滴,抒发了对张老师的崇高敬意。在大家的心目中,张老师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大家风范与精神风骨: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挺立学术潮头、引领学术方向;他为人质朴纯正、豁达开朗、淡泊名利、谦逊礼让。对待师长,他敬重体贴、无微不至;对待同事,他春风化雨、虚怀若谷;对待晚辈,他谦恭屈己、仁爱宽厚;对待学生,他栽培提携、不遗余力;对待家人,他慈爱呵护、温馨感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冬泳和爬山,不畏严寒、挑战极限的坚韧意志,更为大家所折服。张文老师敦厚朴实的长者之风、仰之弥高的精神品格、心境宽广的人格魅力和大爱无疆的宽广胸怀,不仅为他赢得了“平民教授、精神贵族”的美誉,而且为后人竖起了一座为学当做“大先生”、为人当做“大好人”的丰碑。

张文老师于我个人则恩重如山,难以回报。他既是引领我学术成长的授业恩师,也是传道解惑的人生挚友。我在1984年攻读硕士研究生以后,即蒙张老师不弃,担任他主讲的本科生《刑法学》课程助教,并在他的慈祥目光注视下登上讲台,颤颤巍巍地完成了为本科生讲授《刑法学》的首秀,课后张老师既肯定了我的授课表现,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更将讲课时应当沉稳从容、气定神闲、“心中有人,目中无人”等法宝倾囊相授。正是在张老师的提点与引领下,我才逐渐走上了刑法学教学科研之路,并有幸得以留校任教。留校后,张老师又不时谆谆教诲:在学术方向上要传承杨春洗先生强调的重视刑法基础理论的学术传统,践行储槐植先生倡导的刑事一体化研究范式;在治学态度上要坚守学术理想,做好学术规划,保持学术定力,力戒学术浮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风范永存!我们深切缅怀张文老师,当以老师为楷模,继承和发扬他的美德善行,在立德树人、治学从教、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等方面努力建功立业,不负他的殷切期待。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60-1661期第3版

    进入专题: 刑法人道主义   张文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3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