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颜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298 次 更新时间:2024-05-23 00:43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冯颜利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些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需要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方面深入思考与深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观

坚持人民至上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价值观。要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至上的鲜明价值观,就要深入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由人民评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坚强领导下的人民至上,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并由人民评判。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成功的十大经验的首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保障人民至上的前提和关键,坚持人民至上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三位一体”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导作用,党是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政治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确保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血肉相连,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评判,从而确保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造福人民、依靠人民。

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坚持人民至上的目的要义。习近平明确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关于“江山与人民”关系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维度说明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道理。因此,“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化文艺工作者进行无愧于时代的创作路径。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是文艺创作,无论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还是现代文明创新,都必须坚持反映人民需求、立足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唯有如此才不偏离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

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坚持人民至上的主体性要义。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实践是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作创新和文明创造性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才能“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才能使理论“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强国建设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要义。

由人民评判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共享要求与价值要义。人民是评价文化价值的最公正裁判,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习近平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人民的信念、奋斗、诉求、冷暖、幸福、喜怒哀乐、美好生活憧憬,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又是以人民的满足程度为评判标准的。坚持文化强国建设评判的人民性价值观,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文化自信: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观

坚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突出主体性和主体观的精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来说,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必须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上的自信自立、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保障和支撑现代化建设。”只有自信,才能自觉自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才能有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底气。坚持文化自信就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观,独立自主探索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道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经验,凝练中国理论,将其上升为主体自信,回到并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的实践中,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唯物史观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与哲学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实事求是方法,又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把中国特殊国情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认识出发点,又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既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国情党情民情的深刻变化,又着眼解决植根国情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并作出符合中国国情要求的正确回答。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从世界发展进步、民族复兴、文明建设、现代化、中国特色等维度分析中国国情的历史发展、现实特征、演变趋势,明晰不同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握新时代应对世界大变局的主体优势,作出适合国情的应变决策,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从客观国情出发,形成适应国情的文化强国建设方案,又用文化强国建设方案促进客观国情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新的国情出发,形成新的国情认识并转化为新的国情现实,不断将适应国情的发展实践转化为文化自信自觉自强,将文化自信自强建立在科学认识国情、改造国情的科学实践观上和文化生命体上。这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主体性的文化自信与国情相互影响的实践辩证法和科学认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坚持立足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实践为直接来源的主体性与主体观,而且坚持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发展的文明史,坚持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有机统一。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明实践,塑造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富民厚生、义利兼顾”“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实践创造沃土中。正是世代相传的凸显主体性的文化自信,才不断创造出中华民族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文化自信的目的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篇章。要谱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篇章,既要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又要强调不断对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的科学总结。这就要求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继承发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面向未来的文化哲学理论和文化强国建设制度创新。习近平强调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其提出有利于在世界文明版图中找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方位,并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不断强化文化自信自觉自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自信,突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文化立得住、行得远、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植根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主体的独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经验结晶,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充分体现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践主体性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既是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主体,又从根本上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的中国特征。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坚持文化自信突出文化的主体性,本质上是坚持强国建设实践的主体性,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主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的主体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在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鲜明文化特性,又进一步奠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实践基础。

三、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观

习近平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文化强国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文化建设的自我、不迷失文化建设的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文化时代、引领文化时代。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观与核心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守正创新彰显了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方法论,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辩证否定观。这是一种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根本制度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之正。这就必然要求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篇章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文化制度。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的根本制度就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文化思想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之正。习近平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只有赓续历史文脉,才能在新时代谱写华章。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理想信念、治理思想、优秀传统、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智慧、思维方法、交往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基因,归纳总结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优秀元素,才能延续转化历史文脉,达到守正创新的目的。只有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的辩证方法,才能真正守正创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也才能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守“两个结合”之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两个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大法宝。习近平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才有可能结合;“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相互成就是“化学反应”,是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强调“两个结合”具有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积极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与策略。在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上,“两个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开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局面。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话语、机制与形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与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在夯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同时,促进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和融合。在文化强国建设策略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基于实践基础进行理论创新的文化强国建设思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经验,把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文化强国建设话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将中华文明传统话语创新发展为现代话语。在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创新发展为“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创新发展为“人民至上”“以德治国”,将“大一统”创新发展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将“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创新发展为“锤炼党性”“责任担当”,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创新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知之为知之”“格物致知”创新发展为“实事求是”“实干兴邦”等,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新话语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创新向内凝聚机制,坚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各民族文化一体性,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的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全民族坚定不移的共同信念。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化解冲突”“凝聚共识”的新机制,坚持构建56个民族文化差异与共同体辩证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中华文化“根”和“魂”的基石上,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夯实民族自觉融合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导向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突出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重要的内生因素,也是其鲜明的理论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起点与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与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充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难题、解决问题,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的发展导向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教条主义,坚持文化强国建设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直面临着厚今薄古与厚古薄今的对立问题。厚今薄古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是时代发展的沉重包袱,主张进行新的文化重建。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了“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等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等政治智慧,创新发展了“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等中华文化大一统传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丰富而宝贵的传统文化基础。厚古薄今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应全盘继承。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扬弃观,要求科学对待,反对全盘照搬,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古为今用、鉴别性对待,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并为我所用。扬弃就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侵害,坚持用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看待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坚持将唯物辩证的方法作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方法。

针对不时出现的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中“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就需要重点加以回答”,需要“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事实上并不存在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才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针对“宪政民主”的错误思潮,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既不同于西方宪法,也不同于近代以来我国曾经出现的旧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 ‘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新自由主义”与“宪政民主”之所以是错误思潮,是因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否定集体主义、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既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对这些错误思潮予以批判,也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针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到位的“三化”“三失”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习近平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问题,以及“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具体问题,并指出这种“三化”“三失”问题是长期以来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产生的危害极大,必须高度重视予以解决。有效解决这种“三化”“三失”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度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策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层面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统合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安全,从而建构起意识形态工作总体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自信自觉自强,注重文化强国建设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正是这种自觉形式筑牢了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认识论基础,强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二个结合”形式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有机“结合”、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创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容,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现代文明综合创新形态,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创新发展。

五、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观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政策。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其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最重要思想和总思想。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又包含着一系列的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思想,表现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教育、意识形态、“两个结合”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论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既有战略机遇又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使命新任务,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想,从整体上谋划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三个事关”观点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根本制度”观点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领导权”观点突出了党在领导文化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提出的“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观点坚持文化传承发展的辩证否定,“赓续历史文脉”的观点指出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的观点深刻把握了“结合”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的观点夯实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根基和底气。习近平正是坚持系统观念,提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形成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观念系统,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论断的提出,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与新发展战略的提出提供了根本依据与基本遵循。习近平提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新论断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坚定“四个自信”为灵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新论断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论断强化了“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旧邦新命”“重焕荣光”的新论断坚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以及新时代文化战略、文化发展、网络强国、教育强国、民族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体化的新论断体系,从整体上揭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方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政策。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着力点,形成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政策系统,并为系列政策出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系统政策出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文化政策为轴心,《“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政策推进了文化强国建设政策的系统化,进而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六、坚持胸怀天下: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不同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华民族致力于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世界大同观与天下观。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提倡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强调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携手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秉持全球不同文化相互包容中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天下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都“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秉持开放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本土化,对内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对外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正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才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和“秉持开放包容”的气魄展现,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使人类文明向着进步的一面不断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天下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各民族创造的各具特点的文明形态,以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给予尊重,并强调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交流超越隔阂”主张当今世界文明发展不走刻板、封闭的老路,而要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新路,打破阻碍人类文明交流交往的精神隔阂,建立各种文明和谐共存的世界大同文化环境。“互鉴超越冲突”主张人类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对抗,“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共存超越优越”主张反对自认文明优越而否定他国文明的观念,坚持国与国相处需要平等相待、互尊互信,主张不同文化和谐共处、互学互鉴,倡导文明对话、求同存异。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全球文明倡议,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为进一步开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征程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局观和天下观。习近平在“全球文明倡议”中站在全世界人民的立场,以全球视角运用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构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运用最大公约数凝练全人类共同价值,认为只有找到全人类共同价值认同的聚焦点——最大公约数,才能形成全人类认同的共同价值;只有找到不同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共生共享共担责任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实现“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才能“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共同治理全球事务、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最大公约数”的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需要的重要体现,揭示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的国家相互依存、命运相连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的鲜明特点,是凝练多元文明追寻共同价值、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方法论。

七、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原则,坚持文化强国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由人民评判的人民至上理念,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哲学基石,即将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及历史方法一以贯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保障了党领导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至上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情实际出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实践,强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和文化自信自觉自强,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不仅彰显了文化主体性,而且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巩固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不断分析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回应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守正创新的策略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守“根本制度”“两个结合”“主体性”之正,创思路、话语、机制、形式之新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而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思想理论武器。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由一系列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体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也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和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系统观。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华章的哲学基础,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探索》2024年第1期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69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