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彬 孙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03 次 更新时间:2024-04-23 22:46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杨彬彬   孙浩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概念。这一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征程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把脉定向和谋篇布局所形成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深刻的历史运思和科学的实践指引,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深度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缜密明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认识以更好指导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新时代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如何理解、把握和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系统回答,充分确立起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基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融合视角,明晰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的深刻理论逻辑既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逻辑构成。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秉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得以展现。

第一,坚持理解文化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认识文化的地位。一方面,社会经济形态起到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思想的历史确证了“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1,即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化不是简单的经济附属现象,文化会作为活动机理、价值、规范、内驱力等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一切领域发挥着深层次的作用,进而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相融合,“文化不仅仅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且作为内在的文化机理和文化动力存在于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运行之中,渗透到物质生产、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2。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形态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形态,再到向个人全面发展为主的社会形态的历史进步中,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反映进步生产关系的先进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会愈发凸显和增强;反之,反映落后社会关系的腐朽文化如果不被彻底清除,就会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毫无疑问,文化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曾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内容,并从更高程度上充分肯定了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深切认同、自觉追求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4“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从中华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诉求、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文化稳定的基础支撑性,文化影响时空的广阔性和久远性、文化影响程度的深刻性,说明文化自信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前进动力。以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之一在于,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注重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民族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立足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劳动实践,将文化首先诠释为“现实的人”的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以及这种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按照自我意识和自我需求能动地改造世界,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具有实践性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出创造文化的能力,作为对象性活动产物的文化又能反过来塑造人本身。也就是说,脱离人民实践而自发生成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人是文化生产和发展的原因、动力和目的,文化是“属人”的。

作为社会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其本质和价值旨归在于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坚持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同推进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明确的人民观为基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现实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呈现。

第三,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6。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指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趋势,强调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性和平等性。先进文化必须是植根于其文化国情土壤,最大限度克服自身局限、发挥自身作用,按照时代要求和文化发展规律,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现代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地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解放至高目标的文化之问。

习近平文化思想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诉求而生,“时”与“势”的历史交点不断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产物和理论形态。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各种文明交融交汇,并转化为契合中国文化现实的文明因子,同时立足未来文化建设展望拓宽思想视域,聚焦文化维度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其理论价值而言,这一思想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战略视野,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客观规律,不断创新和发展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担负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逐渐形成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社会进步与思想升华的精神向导,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接续开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真理道路。

(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逻辑构成。在二者的关系中,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促进和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和发展,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立足锚定问题本质的总体性视域,运用战略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框架中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才能实现透彻的理论把握和深刻的精神领会。

第一,将新时代文化建设置于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整体视域中来把握其实践指向和理论内涵。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思路方法、目标任务、实践路径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就是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这一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决定着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思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基于客观的时代依据和现实形势的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全局”和“一域”发展,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包括“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8,“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10,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落脚点,解决文化领域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第二,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组成,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落实,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战略布局,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统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从环环相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逻辑出发,一方面,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的战略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11。另一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化具备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强调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文化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价值指向在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12。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的特殊价值,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逻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1历史逻辑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之所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实践和新时代实践,即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赓续中不断创新发展,并总结和提炼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经验,在中国实践中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文化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符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际的文化发展道路,在不同历史阶段探索中形成了历久弥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思想。历史脉络的延伸升华,不仅展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主动以及与生俱来的文化自觉、自省、自信、自强,而且极大地回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需要,促使中国共产党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价值追求,构筑并实施不同文化建设战略的思维形塑。

拉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幕布,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卷徐徐展开。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这座深蕴东西方文化交汇、交融特质,汇聚各类文化与各种思潮的城市,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启蒙下,踏上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道路,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由此,以民族文化发展的觉悟与觉醒,实现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文化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探索。以毛泽东思想为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将政治、经济与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整体,强调“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13,鲜明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倡导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与旧民主主义文化区别的关键,在于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坚持以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在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极大地推进了人们思想和精神上的觉醒和解放,以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4。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为与政治、经济过渡相匹配,我国也应当经过一个文化层面的过渡时期,即通过破旧与立新,扫除旧思想与旧文化,倡导新思想与新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观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旨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完全确立。随着“三大改造”的初步实现,提出要加强文化工作的思想领导,对一切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切实地实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加强管理,并逐行逐业进行进一步的利用和改造”15。立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基于尊重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对文化建设进行创新性发展、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时期的现实研判,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引起很大反响,在随后的贯彻落实中“双百”方针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长期的根本遵循。可以说,“双百”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繁荣,以“双百”方针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根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以党的中心工作为核心,围绕“破”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影响、“立”党风和社会风气,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思想保证的文化使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将二者共同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旨归,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强调:“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6“两手抓”战略在长期的贯彻落实中有效地将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结合,实现了历史转折后新时期多元化社会思潮与一元化指导思想之间的有机统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多层次、多样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知。在199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与时俱进地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概念,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17。党的十五大之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7。此后,我们党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赋予党的文化建设创新内容,以崭新的姿态将文化建设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发展的浪潮,思想文化领域受到一定的外来冲击,各种思潮涌动、交锋和渗透。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专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首次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8。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9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提升至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加以重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把握,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回顾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领导文化建设上高瞻远瞩、奋进锐气,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绘就文化发展蓝图。其中蕴含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方向始终不变、坚持党对文化建设领导的根本保障始终不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始终不变、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根本方法始终不变的历史经验,这些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在本质的规律性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使命自觉和科学思维方式积淀,习近平文化思想才能够把握历史主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在承担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不断续写新辉煌。

(二)新时代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的诞生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0。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同向而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回答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凝练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思想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将文化建设有机融入治国理政实践,部署之广、举措之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这一蓬勃奋进、生动实践的理论总结与思想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勇立潮头、举旗定向,压茬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各项重要任务,形成了对从基层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研判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以及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思想文化观念深刻变迁的趋势,立足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体布局,先后多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周密部署。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统筹谋划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的规划,针对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在实践指向上,党坚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等文化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具体措施。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锚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既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又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从而释放出文化改革的强大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均衡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化建设成果显著,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可以说,“新时代以来党和人民的文化奋斗,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21。正是在这一实践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态势,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演进规律,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这一维度来讲,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融汇了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沉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将继续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文化建设,进一步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生命力。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

立足科学的实践观,任何伟大思想背后都蕴藏着理论精神与实践功能的双重思维逻辑,这是把握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内在问题意识、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这里的“体”与“用”即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并且用创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着力于研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又致力于破解长期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工作原则、方针和举措,不仅深刻关照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发挥着指导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功能,具有明晰的现实指向性。

(一)坚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和道路问题是直接关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首要问题、核心问题,一旦方向出现问题,就很可能会引发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国家安全,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一方面,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思想文化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或缺。为校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要求的根本在于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武装全党。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余年历史经验,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23。“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独创性贡献,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指引。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维度出发,“两个结合”深刻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两个结合”为我们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打开未来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空间。“两个结合”为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方法论,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种文化形态既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符合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又顺应人民的文化诉求”24,共同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可以说,“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道路的制胜法宝。

(二)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则遵循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25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统一性,体现了对党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远思考。

第一,坚持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本性原则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和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6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局势变化,文化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思想要求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方向,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同时,要求我们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体现着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立场,深刻阐明了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

第二,坚持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原则,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导向性原则明确了目标制定的价值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所指。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同时,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化创造主体,一以贯之地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三)锚定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展开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化发展的生动画卷,薪火相传、传承赓续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追求贯穿于其中,推动着植根于中华大地之上的古老文明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7中国共产党向来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的使命型政党,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始终担负着重要而又艰巨的文化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担当。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步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28。这一明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命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的文化使命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理解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化使命,需要认识到这个使命贯穿着继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中心环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战略任务,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明确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理想、文明追求,又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9。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所部署的文化使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深刻诠释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逻辑,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发出总动员令。

(四)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0从实践意义来讲,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内在表达着思想理论形态上的创新与发展,又表现为指导分析研判文化建设战略问题,并赋能于文化建设实践的系统工程而这一系列文化工程都需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切实贯彻、实施。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明确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任务精准、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聚焦“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31。“七个着力”环环紧扣,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命的战略重点。

循大道,至万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系统理念,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统筹整体与局部,在要求注重抓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全面性的同时,特别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这一思想以“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32为统领,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旨在解决好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同时,把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关键任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准则,对如何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都作出了战略部署。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具有科学指引作用。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先进思想引领我国文化建设伟大历程,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遵循,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简介:杨彬彬,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孙浩,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2024QQJH00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研究”(2023YZD043)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观察与思考》2024年第4期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9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