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献: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逻辑意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86 次 更新时间:2024-04-03 22:43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张国献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领导人民在求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繁荣发展的战略视角,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一系列原创性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完备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多重维度研究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对于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和内在理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包容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生成逻辑

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话语空间,其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植根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接续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蕴藏着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比较逻辑。

1.理论逻辑: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

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武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对世界文明的发源、演进及前景进行深入考察与辩证对比,形成了系统的文明观。他们对文明的阐析既基于社会发展现实又立足于人类能动性实践,既关注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注重“自由个性”的发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契合。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问题的认识指向现实物质实践,将文明视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特有现象,超越纯粹思辨的局限,为文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石。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实践出发研究人类文明,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文明形成的基础。马克思强调,为不丧失已取得的文明果实,当交往方式与既得生产力不再适应,便不得不改变当下继承的所有社会形式。由此可见,促进生产方式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生产方式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同样,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文明演变的多样性。马克思否定了社会形态的单一性,提出人类社会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依次更迭的历史形态。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极为相似的事情也会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产生完全差异化的结果。马克思不仅肯定物质实践在文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客观公正地对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进行系统考察。因此,应当在历史环境、制度形态、文化差异性中看待多元文化的共生问题,正确把握人类文明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问题的阐释彰显深厚的人学意蕴。马克思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看出,他对人类文明问题的解读实现了客体向主体的转化。人类文明是个人发展的社会前提,反之,人的充分发展为人类文明提供内在动力,也是文明演进的价值旨归。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理念,对人类文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为理论根基,并紧密结合中国发展与时代特征对其丰富与发展,为构建全新的文明样态、科学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理论根基。

2.文化逻辑:植根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提供了丰厚沃土,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内核的中华文明,并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而不断丰富与发展,使中华文明实现了当代化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能彰显“中国特色”,归根结底在于厚重独特的中华文化给予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这一全新的文明形态的形成注入了鲜活的底色与动力,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解题智慧,明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方向。“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生动力。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自身统治制度的腐朽,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内忧外患并存、社会支离破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无数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开启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斗争,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不竭动力,使人类文明新形态饱含自强不息的中华基因。“知行合一”的思维品格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底色。“知行合一”强调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统一,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为理论创新提供鲜活经验,为弥合现代化进程的鸿沟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说无疆”的为民情怀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立场。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发展于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坚持人民立场中创造出的崭新文明样态。“天下大同”的世界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国际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和而不同”“合作制胜”的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多种文明的激烈交锋中能够站稳脚跟的精神之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在包容互鉴与合作共赢中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文明形态,为重塑当代中国发展面貌、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作出开拓性贡献。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事实证明,任何抛弃自身文明传统、照搬他国模式的文明创造都是行不通的。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也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鲜明的时代价值。

3.历史逻辑:形成于中国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探索现代化的实践成功开启了全新的文明形态,中国现代化的百年探索是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形成的实践基础。从提出现代化目标到付诸现代化实践,再到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遵循历史规律的实践而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向着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实现了四次历史性跨越。第一个历史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跨越。作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在探寻“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践斗争,为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扫清了发展障碍。第二个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实现了中华文明迈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毛泽东提出了要在几个五年计划内把落后的中国转变成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国家的构想。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清晰勾勒出现代化建设的蓝图。经过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中国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第三个历史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实现了从解决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进步。邓小平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确保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指导下,在“三步走”战略的稳步前进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持续推进,为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接续创造的全新文明形态进行深刻阐释。他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论断,也为继续推进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奋斗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飞跃,构成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过程,创造出具有独特样态和实践结构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明前景。

4.比较逻辑:超越资本主义文明

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形态,与封建社会相比是一种历史进步。但是,它毕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就具有致命的弊端和不合理性,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对抗。恩格斯指出:“最卑下的利益——无耻的贪欲、狂暴的享受、卑劣的名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开启的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在破解西方文明桎梏的基础上形成了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构想,提出了社会主义文明要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性构想。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以互利共赢代替殖民剥削的价值优势。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从诞生、扩张到发展,都以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对劳动力的剥削为基础,暴露出根源上的分裂性和不健全性。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关照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解决全球问题的科学选择,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实践,强调文明主体的共同性,提倡文明关系的融洽性,追求文明演进的协同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探索现代文明中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从“西方文明优越”到“世界文明共进”的转变。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以平等与尊重代替霸权的道德优势。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斗争范式展现其霸权主义本质。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先发优势,在民主话语上实行垄断霸权,在民主选举中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在民主宣扬中强贴“普世价值”标签,强制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与思想侵蚀,企图以“实力”重塑他国形态,这是资本主义文明强权逻辑的必然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实践,把平等的世界伦理作为基本原则,把维护世界秩序的道德性与合法性作为行动方针,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与发展。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治理稳定的制度优势。西方制度缺陷带来的政治多元化、效率低下化和矛盾激烈化等问题,催生了以利益攫取和暴力掠夺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实践,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现实性的显著优势,实现了对资本主宰制度的现实超越,克服了制度的冲突性、民族的区域性和文化的异质性,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与发展。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西方文明,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开启新形态人类文明叙事的新纪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命题指向前沿、价值深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文明观,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规约和全新的文明秩序”。

二、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体系逻辑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创造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根基深厚、内涵丰富、体系完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它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格局和伟大成就。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体现在其鲜明的文明底色、坚定的奋斗目标、科学的价值指引、包容的文化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性论断,包含其主体力量、基础保障、道路基石、内生动力、价值追求,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科学指南。

1.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坚持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壮大、不断胜利的密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在领导核心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成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领导人民走出了“现代化新道路”和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因为其具有超越其他政党的卓越品质。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思想的政党。不同于以选举为基本途径获取自身利益的西方政党,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引领实践,以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独立自主走好发展道路的政党。从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到建设道路的成功实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与发展,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接续成功的精神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统一的生动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保持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破解发展桎梏、创新文明之路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在创造主体上,人民群众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中国人民具有一往无前的意志,强调人民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中国人民是具有创造伟力的人民。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文明演变的开创者和推动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坚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探索出坚守中国立场的文明发展道路,开启了彰显中华文化特色的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是具有团结伟力的人民。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团结统一的斗争史,民族文化、民族特质、民族精神内嵌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中国人民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聚起团结奋斗的雄厚伟力,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力量基石。中国人民是具有坚毅品格的人民。吃苦耐劳是党领导人民成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内核。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的通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新时代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增添新元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能量,使全世界人民能够感受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恒价值。

2.形态之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物质基础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人类文明的演变与社会形态的嬗变相一致,其中,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判断,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证。首先,生产力发展构成文明演进的物质基石。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不是抽象的主观臆想,而是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而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生产力发展是物质文明的核心构成要素,不仅制约着人类物质生活状况,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变迁的物质动力。正如马克思谈到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这是人类文明演变不能脱离的基本前提。其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根本转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任务的转变,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基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之意蕴,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保障。离开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人类文明难以实现。但作为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走向现代文明并非易事,在牢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的基础上,也应当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为导向,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好质和量的辩证关系,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夯实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塑造出以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文明新形态。最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了这一文明形态的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五大文明协调共进的文明体系为支撑,物质文明是其基础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形态,经历了从提出、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进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变与不变有机融合,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活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追求共同富裕,为防范经济社会风险夯实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催生的文明形态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实现了对资本逻辑的摒弃与超越,使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生命力。

3.文明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扎根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有着本质区别,会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形态。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卓越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它彰显出科学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这一有机严密的整体共同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理念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础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深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之本。其中,这一根本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中探索出的发展之路,经历了初步探索、成功开辟、走向成熟、创新发展的历史时期,是契合主体意志和发展规律、彰显科学本色与民族特色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道路。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直接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辩证统一体,从中国与世界现代化交融共进的历程中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的具体呈现,是创造这一全新文明形态的直接路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现代化之问,科学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互相赋能的关系,为加速中国现代化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绘就文明发展新蓝图提供理念指引。可见,“现代化新道路”与“文明新形态”的互动演进,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就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4.精神伟力:伟大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涵养激励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特质,在中国共产党基于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得到生动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卓绝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中国精神,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引擎和不竭动力。首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之源。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阐述了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而生,是激励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内在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之源。纵观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再到复兴与崛起的非凡历程,民族精神是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发挥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其次,伟大建党精神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之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文明为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宏伟成就作出的总结与概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繁荣兴盛的精神基因,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动力。进入近代社会,中华民族经历沉痛灾难,救亡图存的抗争多以失败而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先进政党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革命斗争,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创造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对中华文明的接续传承与现代转化。最后,中国精神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之基。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与伟大建党精神相辅相成,共同筑牢孕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自觉意识和集体意志,在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孕育形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追求梦想的奋斗精神指引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目标,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原则,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方向,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凝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合力,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精神底色。

5.价值旨归: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一目标追求将中国共产党和西方政党严格区分,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体现了其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多维超越的内在机理。首先,“现实的人”是开创这一文明形态的出发点。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着眼于中国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伟大创造。正如马克思强调,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活”,人类文明形态不是抽象的表达,而是“现实的人”追求新的存在方式、新的生活状态、新的精神状态而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识。“现实的人”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动力和价值旨归,是推动社会文明永续发展的主体力量。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内生于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新形态,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实践遵循。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固有弊病,指出了资本主义带来的财富积聚会导致另一极的道德沦丧和思想堕落。追求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贯穿于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始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屈辱历史,迈出了创造全新文明形态的关键步伐,奠定了迈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辛曲折的实践探索为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理论与物质基础,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拓创新的奋斗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充满活力的发展条件,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雄厚基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最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创举“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质。人的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展现,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遵循人本逻辑,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现实指引,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立足点,确立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因此,“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特质,在坚守人民性中开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成功绘就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蓝图。

三、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实践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历史之先河,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文明,为人类现代化新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要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性论述,是全面认识和整体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法论。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植根于中国发展现实,在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力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向深拓展,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文明交融互鉴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

1.理论遵循:坚持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的时代化表达,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验遵循。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科学阐述了文明的本质与世界意义,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状态”、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演变规律,是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解决文明发展现实问题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科学的理念指引、更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

2.发展指向:坚持“五个文明”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以系统视阈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良性互动的协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要坚持以“五个文明”的协同发展推进“现代化新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融合共进,是破解西方文明发展失衡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指向。第一,要夯实道路拓展和文明演进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马克思阐析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其他生活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形态演进的重要标识,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保障和本源。新时代,应当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创新驱动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改革化解经济发展桎梏,以现代化坚实的物质根基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第二,要筑牢道路拓展和文明演进的政治根基。政治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保障。必须依靠国家和社会以先进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为基本依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马克思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并阐述了“政治文明”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基本观点。要坚持用辩证思维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文明的政治基座;坚持用系统观念推进依法治国,使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的法治价值得以彰显。第三,要厚植道路拓展与文明演进的文化底蕴。精神文明是贯穿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始终的内在动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以文化价值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一体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中华文明的对外叙述和国际认同。第四,要巩固道路拓展和文明演进的社会基石。社会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提供坚实社会基础。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表现为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运动状态,是系统在不同干扰下仍然保持协调、平衡、有序的运动状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基石。要坚持以发展观点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统筹推进就业、民生、医疗、住房等重点民生工作,以中国社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中国文明长足进步。第五,要筑牢道路拓展和文明演进的生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存在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以优美生态环境赋能现代化发展,从根本上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

3.理念规约:坚持立足大格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耦合体,既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又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弘扬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增强中国文明国际认同的先决条件,是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耦合性。新时代,必须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和平与发展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坚持以和平共存、融合共进来化解“文明冲突”。新征程上,要坚持立足大格局、大思维、大视野,以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破解人类难题的中国式解决之道”。其次,要在践行公平正义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回溯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既坚持自信自立,在自主选择的道路上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新形态,又倡导公平正义,尊重各国的文明发展道路与模式。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应当遵循公平正义的伦理观念,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积极营造和谐共生、公平正义的世界格局。这是共同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的内在要求,是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现实实践,是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最后,要在发展民主与自由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政治文明为统领,彰显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旨归。在新的历史起点,应植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不断完善民主制度和民主形式,切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坚持以多维度评价世界政治文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先进元素,为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贡献大国力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滋养。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面推进要积极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起追求共同目标的最大合力,协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

4.方法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强调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方法论遵循。第一,要抓住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矛盾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前进的先决条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扎根中国社会土壤,紧紧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而展开的。科学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论,是冲破阻碍文明发展桎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正确之道。世界多重矛盾相互交织,应当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难题,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现实需求,在增进民生福祉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性发展。第二,要把握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规律。顺应文明演变一般规律是创造文明形态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的永续发展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的观点。因而,应当科学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制定合乎规律性的发展目标,遵循符合共同价值的发展理念,坚持契合社会现实的发展道路,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根基。第三,要研判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背景。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谐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对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应当把准时代主题,顺应发展走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科学理念推动稳步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第四,要秉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不同国家的发展现实和文化根基各不相同,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展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唯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应当增进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以自主创新破解时代发展难题,以开拓进取化解发展困境,从而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向纵深发展。

5.历史视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功经验

要坚持开放包容,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功经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的时代发展和存在形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当今世界文明的主样态。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批判借鉴中创造的,其提出和形成体现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性要求,也是丰富和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以大历史观为视野,平等包容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态势,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遵循。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多元文明的交融共进是世界文明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次,面对共同的世界性难题,单靠一种文明的力量难以应对,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才能凝聚多元文明的发展共识,汇聚多样文明的前进合力,有效应对文明共进的全球性挑战。也只有积极倡导和而不同,才能在交融互鉴中找寻解决本国问题的应对之策,促进各国文明的长足发展。故此,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体系,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大变局和新时代的相互激荡中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在交流互鉴中汲取丰厚养分,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完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既有在早期推动生产力发展、推进社会关系发展的进步性,也存在现在引发劳动异化的固有弊端。因而要批判地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注重科学吸收和创新运用,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长足发展。无论何种文明形态,其创造和发展都要植根于本国土壤,不能简单移植他国模式,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因此,要立足中国实际,推动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合共进。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辉历程是践行初心使命和谋求世界大同的生动演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与发展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创举,是站在世界历史方位制高点取得的重要成就。引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实践,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表达,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固有格局,印证了世界文明发展的独立精神,重塑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方略。因此,我们必须整体把握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遵循科学的理论导引,把握未来的发展指向,遵守共性的理念规约,选择辩证的思维方法,秉持宏达的历史胸怀,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纵横演进而团结奋斗。

(作者简介:张国献,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2期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3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