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00 次 更新时间:2025-04-21 00:16

进入专题: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王博 (进入专栏)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立足中国现代化实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一方面,如美国学者贝斯特和凯尔纳所说的,“现代性自西方普照全球,迫使世界成为一个同质的统一体”,工业化、市场经济、法治观念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席卷全球。另一方面,面对不同文明体现代化进程的实践,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特等提出的多元现代性理论,也让人们反思“同质”的限度。“现代性的历史应该看成是多种多样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和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现代品质的制度模式不断发展和形成、建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现代化不等于欧洲化或西方化——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很早就辨析过这一点。如我们看到的,各国的现代化方案是现代化一般特征和独特国情结合的产物,由此形成的现代化的文化也呈现出“结合”的风貌。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底色是社会主义,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基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方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个线索合二为一,就是“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个新文化不是照抄照搬任何教条,也不是旧文化的复归,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塑造了其自立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

以“两个结合”为思想内核的新文化突出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维度,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一是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也拓展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内涵。二是提出了正确处理现代化与古老文明传统关系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三是确立了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立场,秉承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全球文明倡议为处理中国和世界关系提供了遵循,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得出的宝贵经验,文化道路上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做自己。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百多年的持续探索,既是做自己的底气,也是必须做自己的根据。但这不是封闭意义上的自己,而是在开放包容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自己。所以在做自己的同时,我们选择坚定地和世界在一起。做自己是在一起的前提,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一起的纽带,文明交流互鉴是在一起的途径。我们既要明确做自己的立场,把文化意义上的自己讲清楚;又要明确在一起的态度,把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讲清楚。在一起,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文明担当。

这是一个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贯通融合的文明。当代中国既是历史中国的飞跃,又是历史中国的延续。现代性在很多方面扬弃了传统,如民主取代了民本,平等取代了等级,法治取代了人治,但内在于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一旦被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现代化道路激活,便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先哲的理想和现代价值融通,经由制度安排落实于现实生活。旧邦与新命贯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冶于一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代圣贤的大同理想也正是我们的奋斗图景。

这是一个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物质与精神协调并进的文明。人类文明发端于人从自然世界的摆脱和解放,技术、制度与观念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精神世界的拓展,都意味着对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关系的重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建立在人的自由和解放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既是个体的,也是人类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有关生存和生活,也有关权利和尊严。要实现这个目标,科技和文化都不可或缺。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巨大的可能性,包括现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但这种可能性还需要人文价值的指引才能充分实现于现实世界。物质财富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精神世界的升华,科技也可能成为破坏自然和压迫人类的工具。芯片重要,心灵更重要。一往无前的科技和瞻前顾后的文化一起,才会造就一个有灵魂的、物质和精神并重的现代世界。

这是一个执著于社会的持续改善、秩序与活力并行不悖的文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单子化的个人只存在于理论抽象之中。家、国、天下,构成了个体生活的根本背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意味着一个最大限度保障人的自由、释放人的活力的现代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民族、国家的基础,与此同时,充分的留白也给人们自由想象和开拓创新的空间,焕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强烈的使命感、内在的进取心和持续的耐心,共同推动新知识、新思想、前沿科技和未来技术不断涌现,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繁荣兴盛提供持续的动力。

这是一个致力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自信与包容相互成就的文明。一百多年以前,李大钊就提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和中国传统的第三新文明构想。如今,这个构想在“两个结合”中开花结果。全球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幅自古以来人类交往和联系的图景,也揭示了不同文明产生和并存的事实。人类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发展道路也从来不是同一的。道路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更促进了共同进步和繁荣。每一个文明都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之中不断塑造着自己,不断贡献于人类。与此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基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自立自强而不自大,交流互鉴而不迷失自己,正是自信与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气象的最好写照。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进入 王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18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