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北约介入科索沃战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06 次 更新时间:2023-02-20 12:34

进入专题: 北约   科索沃战争   世界战争史  

孔寒冰 (进入专栏)  


平心而论,科索沃战争爆发后,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斡旋者或调解者是西方国家,如果因北约后来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而否认这一点,是不客观的。然而,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必须要注意两点。第一,科索沃问题发展到危机、再发展到战争,是塞阿两族历史矛盾积累、激化的结果。过去几十年这种矛盾都没能化解,到了双方红着眼拼命的时候外人再说合、调解,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也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二,西方国家是在单纯斡旋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逐渐考虑以北约的武力为调停的后盾。比如,1998年8月4日,北约拟订一个针对科索沃危机的可能采取的一系列军事“应急计划”,“是对南斯拉夫政府及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严重警告,因为双方一直未能坐到谈判桌前进行直接对话,而且,双方

的表现也没有能像国际社会期待的那样有所克制,以至于冲突持续不断。”1

当塞阿两族在科索沃血肉撕杀的时候,国际社会绝不能坐视不理、袖手旁观。从这个角度说,西方国家的斡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们在斡旋过程中,往往带有历史的、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对冲突双方不能公平相待甚至带有自己感情上的好恶和利益的考虑。所以,它们的斡旋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是釜底抽薪,而成了火上浇油。危机非但没有解决,相反进一步激化,最后竟将科索沃战争演变成北约与南联盟之间的战争。


1)应当退出舞台的历史角色的东征


在目前科索沃战争中,北约无疑成了主要角色。通过前文的介绍不难看出,北约原本是冷战的产物,可是却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

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严重的倾斜。由于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剧变,苏联也正在走向生命的尽头,华沙条约组织在存在着了36年之后于1991年3月宣布解散。华约没了,苏联没了,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也没了,两极的世界只剩下了一极。严格地讲,冷战已经结束,作为冷战产儿的北约也应该向没了。

可是,事态的发展却不是这样,北约一步一步走上前台,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1999年3月10日,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在英国皇家联合国防事务研究所组织的“北约50周年纪念会”上作的题为《新时期的新北约》报告中说:

北约成立的理由已不复存在。我们的议会和媒体经常武断地问:苏联和华约已成为历史,为什么不给自己颁发勋章庆祝胜利、然后退役呢?既然北约已没有了主要对手,联盟为什么还要存在、甚至扩大呢?

联盟存在不一定要有对手。皇家联合国防事务研究所的档案告诉我们,19世纪以来,欧洲既有发动或抑制战争的联盟,也有国家间进行建设性和非竞争性合作的机构。联盟有纯军事功能,也有政治效用。

北约就是20世纪的例证。跨大西洋联盟有着广泛的政治性能。50年代联盟是安全保护伞,籍此法德实现和解并为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期,北约巩固了西班牙的民主制度,并使西班牙重返欧洲大家庭。北约曾几度维持了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和平。而且,北约的存在及其一体化指挥和集体防务形式避免了西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我要强调的是,西欧现在统一了,但不应忘记历史上并非如此。几个世纪里,西欧强国不但没有统一,反而经常交战。北约结束了这种状态。2

塔尔博特讲的这番话就是为冷战后北约仍然存在并且不断地东扩作论证,基本上讲出了北约非但没有随冷战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根据新的形势对自己的职能和结构进行重大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扩大它的范围的原由。北约之所以要这样做并且能够这样做,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首先,作为世界上唯一超极大国的美国要确立对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领导权。美国是北约东扩的始作俑者,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俄罗斯沦为二等公民并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求于它的机会,借助北约东扩这把利剑,一方面进一步削弱和遏制俄罗斯,另一方面阻止西欧建立自己独立的防务,实现控制西欧、控制欧洲、控制整个世界的全球战略。这种全球战略的重点是在欧洲,以西欧为依托营建“大西洋共同体”,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另一个方面是在亚洲,以日本和东南亚为依托营建“太平洋共同体”,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最终在这两个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确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

其次,素有“经济上巨人、经济上矮子、军事上侏儒”的西欧虽然不满意甚至想摆脱美国对欧洲事务指手划脚和对自己的控制,但是,面对诸如种族冲突、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原教旨主义势力抬头等种种威胁,仍感力不从心,还需美国作龙头老大的北约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当然,在北约东扩这个问题上,西欧国家与美国、西欧各国之间并不都是完全一致,其中尤以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西欧更注重北约组织内部的改革,强调它的欧洲防务性建设,把工作重点从原来的对抗苏联的军事威胁转向在欧洲地区内外处理危机及其维持和平行动上面。另外,为加强全欧洲合作、减少敌对压力,英、法、德等国在提防俄罗斯的同时,有时也与俄罗斯在一起与美国分庭抗礼。

再次,作为北约东扩主要对象的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一些地区,在战后几十年里一直处于苏联的高压之下,华沙条约实际上是苏联控制其它成员的一种工具,多少年来一直想摆脱它。不过,一旦真地离开了华约,它们似乎又失去了庇护和缺乏安全感,对于左右两边的大国都有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转轨相适应,除了极个别的国家之外(如南联盟、白俄罗斯等),其余的几乎都选择了倒向西方的做法,希望能够成为西方大家庭的一员。从1993年开始,先后有12个国家正式向北约提出了申请,它们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最后,1991-1992年间,叶利钦及其主宰的俄罗斯所实行的向西方一面倒的外交政策,也为北约继续存在和向东发展提供了契机。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说,北约东扩的思想是在美俄之间的热恋中萌生的。3被视为是北约东扩第一步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1年12月20日成立时,共有东西方两大集团的25个国家参加;苏联解体后,独联体12国家中除格鲁吉亚之外全都加入,它的成员已达到36个。

这些因素在决定北约没有和冷战一道退出历史舞台、继续发展和扩大的同时,也使东扩过程矛盾丛生、一波三折。无论东扩者、还是被扩者都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东扩的速度、范围、内容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酝酿,北约东扩的号角终于在1994年吹响了。1月10日,北约首脑在布鲁塞尔召开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发表的公报宣布:“我们重申,北约联盟的大门对能够推进北大西洋公约原则的实施并能对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作出贡献的其他欧洲国家仍然是敞开的。考虑到整个欧洲的政治和安全情况,我们期待也欢迎北约扩大到我们东面的民主国家,以此作为一种演变过程的一部分。”

北约之所以此时启动东扩进程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提供经济援助方面说得多做得少,俄罗斯人对“口惠而实不至”的西方几乎失去了信心,从1993年开始实施兼顾东西方的“双头鹰”独立外交政策,独联体各国也加快了“从独到联”的步伐;二是叶利钦1993年炮打白宫,西方对俄罗斯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也产生的怀疑;三是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自由民主党在1993年国家杜马选举中异军突起,仇视西方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在俄罗斯日盛;四是中东欧国家由原来共产党演变而成的左翼政党又纷纷上台执政,它们虽然没有公开表示放弃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要求,但都主张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和东方外交。所有这些都使美国及其西欧盟国感到一股寒气从东而来,一致认为如果不抓紧时机东扩,很可能就“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失去千载难逢的机会。

做出决定并不难,可具体操作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俄罗斯方面的干扰和阻挠暂且不说,仅仅技术性问题就使北约大大地费一番周折了。1995年9月,北约理事会通过了《北约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先提出了首批加入北约的国家所必备的条件。根据这份报告,加入北约的基本条件,一要与西方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战略利益;二要建立民主政府;三要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四要文官控制武装部队;五要人权记录良好;六要与邻国没有明显的冲突;七要获得现有北约16国的一致同意。又过了2个月,北约在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北约军队建军指导纲要》和《北约军队作战及军事技术标准文件》,规定了申请加入北约国家在军事上必须达到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国家控制军事力量、军政分离;建立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军队,其编制应与北约相统一;优化军队结构,增加快速反应和机动部队的比例,军官

与士兵的比例应达到或接近1比3;按北约的作战原则组织军事训练;加入北约统一防空体系;有能力承担北约共同防务,包括为北约军事行动提供费用、人力和基础设施等等。

然而,最难的还是东扩费用的估算与分摊。北约东扩到底需要多少钱,各成员国如何分摊。对于前者,不同的评估者出于不同的考虑或论据不同的标准而得出不同的结论。1996年6月,美国国会预算局在一份报告中认为:北约在东扩的头15年里共需耗资1247亿美元。8月,美国的兰德公司发表研究报告,提出了可供北约东扩选择的三种模式及其费用:第一种是自我防御方式,即帮助新入约国家提高军事力量,使其实现自我防卫,大约需资170亿美元;第二种是兵力投送方式,即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北约迅速出兵保护新成员国,大约需资420亿美元;第三种是前沿存在方式,即北约在新成员国中建立指挥部、训练场、军事基地等,可长期驻扎12-40万军队,需资820亿美元。10月,欧安组织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提出,北约在未来的15年里将耗资610-1200亿美元。1997年2月,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在联合向国会提交的一份评估北约东扩所需费用的报告中认为,从1998年至2010年,北约东扩需要资金270-350亿美元。到底是多少,不同的评估者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笔费用绝不是一个小数。

至于东扩费用的分摊,克林顿在1997年2月提出,美国负担15%,新成员国负担35%,剩下的一半由其它成员负担。然而,由于各国大小不同、经济实力各异以及对东扩过程时间长短、所需费用总量估计有别,具体如何分摊这些费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不过,具体的技术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的分歧并没有影响北约东扩的步伐。1997年7月8-9日,北约16国领导人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东扩的对象和进度是这次会议讨论的最重要问题,围绕着它,北约内部出现了分歧。美国认为:北约东扩应当一步一步地来,以便不影响北约的组织效能;在中东欧12个已经提出申请加入的国家中,只有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外交上具备了条件。法国和意大利则认为:北约未来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欧洲南部边缘地区,所以竭力主张在第一批新成员名单中再加上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以便使北约在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拥有两个立足点。经过协商,法国和意大利同意北约先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而美国则同意在公报中写明两年之后开始第二轮东扩并且首先考虑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

马德里会议的召开以及最终确定第一批对象国名单,表明北约东扩计划已经开始付诸实施。根据这次会议公布的进程表,北约与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之间就入约问题的谈判从9月份开始,到年底签订议定书;1998年由各成员国家的议会对这三份议定书进行审议批准;今年4月在北约成立50周年时正式吸收三国加入。事实上,这一切并没有等到1999年4月。3月12日,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的外交部长在美国密苏里州签署了加入北约的文件,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实现了它们“返回欧洲”战略目的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北约的成员国也由16个增加到19个,这是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展。

20世纪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欧洲整体安全的旗号不仅向波罗的海,而且还向黑海、里海乃到整个世界扩张。由于正处于开始阶段,北约东扩的最终结果还很难全面断定,但是,在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和由此引起大国之间的对峙中,人们已经嗅到了北约东扩带来的血腥味。


2)、 隔岸观火


轰炸南联盟发生在北约东扩的过程中,但是,北约并不是科索沃战争一开始后就进行全面的干预,而是有一个从隔岸观望到有限介入,再到全面干预的过程,有一个从充当欧盟调停的配角到走到前台的过程。

西方国家最早表示要介入科索沃危机是在1992年。当年7月,欧共体特使、英国前外交大臣卡林顿建议就科索沃问题召开国际会议,以防止科索沃危机进一步国际化,但遭到了米洛舍维奇的拒绝。米洛舍维奇认为,欧共体南斯拉夫问题和平会议已经有一个专门负责监督南斯拉夫少数民族权利的委员会,有关南斯拉夫内部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之间矛盾与冲突可以在这里讨论。不过,由于这时西方将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波黑内战上面了,所以,卡林顿对此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科索沃战争于1998年2月底3月初爆发之后,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北约最初的反应并不强烈,只是呼吁双方停止武装冲突,进行和平谈判。俄罗斯外交部于3月2日就发表声明,呼吁冲突双方要克制、避免动武,南联盟与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之间尽快进行对话。西欧联盟18国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5月11日在希腊罗得岛举行会议,西欧联盟在保障欧洲安全方面的作用和科索沃的局势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会议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过政治方式来解决科索沃冲突。在此期间,曾是波黑冲突三方重要的调解人之一的霍尔布鲁克,作为美国总统的特使又来到贝尔格莱德,就科索沃问题与米洛舍维奇进行了二次会谈。刚刚协助国际社会将波黑内战的明火扑灭的北约,尽管对科索沃局势恶化非常担心,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甚至讲不排除向科索沃派国际维和部队的可能,但总的说并没有出兵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欧盟和俄罗斯出面调解。

这时的南联盟大体上也接受了国家社会的劝说。5月15日,米洛舍维奇与鲁戈瓦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首次会谈。事后,南联盟方面和鲁戈瓦也都认为这是和平解决科索沃危机的重要一步,双方还商定下一周在普里什蒂纳继续进行政治谈判。

然而,作为温和派的主要代表,鲁戈瓦此时实际上已经控制不了激进的科索沃解放军了。科索沃解放军不肯放弃暴力手段,南联盟对他们也采取坚决镇压的做法。所以,他与米洛舍维奇达成的任何协议实际上都起不了多大作用。经过短暂的平静,从5月下旬开始,科索沃解放军与南联盟警察之间又开始激战,而且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难民潮。科索沃的战事甚至波及到了阿尔巴尼亚,导致南联盟与阿尔巴尼两国军队之间的交火。科索沃战争大有向四周蔓延之势,引起国家社会的普遍不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加强了对科索沃的关注和干预的力度。

欧盟各国首脑6月中旬在英国加的夫召开会议。对于南联盟,这次会议以欧盟委员会的名义向米洛舍维奇提出了四点强硬要求:一是制止治安部队对老百姓采取的一切行动,撤走用于镇压老百姓的治安部队;二是使国际机构能在科索沃进行有效的和连续不断的监督;三是为难民和流离失所的人全部返回自己的家园和人道主义组织进入科索沃不受阻碍提供方便;四是同科索沃领导的政治对话迅速取得进展。对于科索沃阿族,这次会议表示,虽然反对它独立,但支持它在南联盟内享有特殊的自治地位,要求阿族明确承诺不使用暴力和进行恐怖活动。4不难看出,欧盟的这种调解对南联盟要求是比较苛刻的,但是,最不能接受的肯定是阿族解放军。科索沃解放不仅不会放弃暴力,而且就是想将事态不断地扩大,然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干预。如果说,这时国际社会对阿族解放军采取一些压制措施,然后再迫使南联盟作出让步,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欧盟的调停的同时,由俄罗斯和西方五国(英、法、德、意、美)组成的前南问题六国联络小组不仅发出了类似的呼吁,并且在7月9日还拟订了一份科索沃和平计划,其内容包括:保持南联盟的领土完整,阿族不要单方面脱离南联盟;作为交换条件,南联盟要给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力,如由科索沃警察自己维持治安等等。

北约在美国的推动下也开始行动起来。此时讲北约,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它的秘书长索拉纳。哈维尔·索拉纳是西班牙人,1942年6月出生在马德里。从早年学习经历上看,他原本想继承父业,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所以,无论是在本国上大学还到美国留学,他都专攻物理学。投身政治生活以后,70年代当选过众议员,80年代还出任过政府文化大臣、政府发言人、教育和科学大臣,90年代任过外交大臣。

1995年12月19日,索拉纳接替涉嫌丑闻的比利时人维利·克拉斯,成为北约第九任秘书长。

就在欧盟首脑开会的同时,来自北约13个国家的84架飞机在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上空举行军事演习。按索拉纳的说法,这次演习的目的就是“威慑塞尔维亚,使其停止对阿尔巴尼亚族人的镇压”。不过,尽管如此,索拉纳在6月下旬还是讲:北约正在研究在科索沃冲突升级情况下可能采取的各种军事方案;不论采取什么措施,北约都是以结束战争、科索沃的阿族和塞族同意谈判并最终达成政治谅解为基本目标。


3)为调停加重法码


7月下旬,科索沃冲突加剧,“7月18-21日、24-25日,科索沃地区连续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阿族武装分子用自动武器、火箭和迫击炮向沿着普里什蒂纳到佩奇公路行进的南联盟军队的一个纵队发动攻击。科索沃战略要地那沃村以及什蒂米列地区的一个村庄也遭到了阿族武装组织的围攻。”5在这样背景下,由欧安组织成员国的高级外交官组成的小组到南联盟进行斡旋也无功而返。这个小组的成员认为阿族和塞族之间已经没有任何信任而言,因而没能说服南联盟接受国际观察团进入科索沃。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北约开始提高动武的调门。

最早提出空袭方案的是美国。还在6月中旬的时候,五角大楼就放出风来,在对科索沃进行任何军事干预以结束暴力事件之前,必须对它进行全面轰炸,以保护北约的飞机不受南斯拉夫的袭击。五角大楼当时设想的空袭还只是以南联盟的60个地对空导弹发射基地和241架战斗机为目标。

到了8月,北约便紧锣密鼓地准备行动。先是在12日,北约制定了三个以武力干预科索沃冲突的备选方案:一是对科索沃及南联盟其它地区的目标实施广泛的空中打击;二是在冲突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向包括南联盟和阿尔巴尼亚交界地区在内的地带部署北约军队以维持该地区的稳定;三是在阿族平民遭到大屠杀的情况下,向特定的目标进行有限的空中打击。9月上旬,北约又制定了在科索沃及其周边地区采取行动的应急计划,包括在阿尔巴尼亚部署北约预防性部队;对塞尔维亚的军事目标进行空中打击;在空中力量的支持下部署约6万人的地面部队,以帮助科索沃实施停火或和平计划。

接着,北约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军事演习。9月12日,北约及其伙伴国家举行26国军事演习,其目的就是训练部队如何在巴尔干地区执行维持和平任务。10月13日凌晨,北约各盟国一致同意对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武装力量实施空中打击。据说,当时北约制定的空袭计划是这样的:第一阶段空袭主要由美国的B-52轰炸机从塞尔维亚防空力量够不着的地方发射巡航导弹,与此同时派两架B-2隐形轰炸机在夜间袭击隐藏起来的塞尔维亚飞机和地下军事指挥部。预计参加空袭的北约飞机有430架,其中的60%由美国提供。

不过,北约此时采取的这些步骤主要是为国际社会调停作后盾的,或者说是配合国际社会调停的,因为10月初美国总统特使霍尔布鲁克又多次来到了贝尔格莱德进行斡旋。

第一次是在10月5-7日。霍尔布鲁克到贝尔格莱德与米洛舍维奇进行了三次短暂的会晤。有关这次会谈结果双方都没有向外透露,霍尔布鲁克返回布鲁塞尔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只是说“形势非常严峻”。6

第二次是在10月8日。前南问题六国联络小组听取霍尔布鲁克关于他同米洛舍维奇会谈的报告后,进行了紧急磋商。霍尔布鲁克此次来贝尔格莱德就是受六国联络小组的全面授权并且来了六国联络小组的“六点要求”。这些要求是:塞尔维亚安全部队及重型武器完全撤出科索沃,人道主义机构无条件地进入该地区,与国际法庭在审判战争罪犯上进行完全合作,所有难民返回家园,立即进行关于科索沃自治的政治谈判等等。据说,霍尔布鲁克还带来了由美国人希尔提出的一个关于科索沃自治问题方案。其基本内容是:今后三年中科索沃的政治地位暂不确定,但科索沃代表应该被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议会、政府及司法机构接受,科索沃成立不受南联盟政府机构影响的议会、法院,成立自己民族的警察以负责地方治安,联盟警察只负责对外安全如边防、海关等;国际组织在三年结束时对上述条例进行检查。7

霍尔布鲁克与米洛舍维奇的这次会谈仍然进行得十分艰苦。11日,他们进行了8个多小时的谈判,也没能达成一致。后来,在北约轰炸进入倒计时的情况下,经过8轮的谈判,13日,米洛舍维奇才决定接受六国联络小组的条件,就解决科索沃问题与霍尔布鲁克签署了协议。这个协议的要点是:在尊重南联盟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其现有边界的原则下,遵循联合国宪章、《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以及《巴黎协约》,和平解决所有问题,平等对待科索沃的所有民族,尊重民族、宗教及文化价值观;9个月内在科索沃进行自由选举,组成议会,地方政权及法律机构,法律机构的设立同南联盟法律体系一致并符合国际准则;建立地方政权领导之下的、由当地居民形成的、能平等对待所有民族的地方警察。这个协议还对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时间限定:10月19日前确定欧安组织等国际机构参与解决科索沃问题所具有的地位,11月2日之前就解决科索沃问题政治方案的内容达成协议,11月9日之前制定出科索沃赞誉程序和规则。8

从内容上看,这个协议对于解决科索沃危机不失为一个方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协议虽然没有规定北约的介入,但却规定了它的实施是以北约的武力,即空中打击来保障的。所以,北约后来的实际介入最主要的借口就是南联盟破坏协议。然而,这个协议实施不了,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都有责任,而且科索沃解放军的责任更大,因为它从来就不想接受任何协议,除非让科索沃独立,除非成立大阿尔巴尼亚。我认为,西方国家参与调解科索沃危机并无过错,但是从一开始就不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压制南联盟而放纵科索沃解放军。事实上,管不住科索沃解放军,就无法解决科索沃危机。

另外,还有两点对后来局势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是科索沃解放军对霍尔布鲁克与米洛舍维奇达成的协议不以为然,认为科索沃问题只有在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主权之外才能解决,同时也不肯放下武器;二是南联盟坚决不同意北约在科索沃部署部队。这就为后来事态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伏笔。

就北约自身而言,在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爆发武装冲突(或说战争)的7个多月里,经过了从袖手旁观到成为国际社会斡旋的坚强后盾,再到间接地进行干预的过程。如果将上面谈到的观点再归纳一下的话,促使北约态度不断转变的因素有:

第一,从根本上说,是南联盟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之间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所造成的一个恶果。这可能与现在流行的观点不大一致。但是,别忘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就事物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如果南联盟与阿族之间没有这么深的矛盾,如果在西方最初的调解下它们能够达成一致,如果阿族解放军不是有意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并且故意要引起国际社会的干预的话,能发生北约与南联盟之间的冲突吗?美国为首的北约搞霸权主义绝对应当谴责,但也必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能简单地套用。更不能把北约说明是无缘无故地干预科索沃冲突似的。当然,这样讲绝不是为北约作辩护,只是想说明谴责也好、批判也罢一定要找准靶子,批到点子上,否则光喊点政治口号有什么用呢?

第二,冷战结束以后,北约面临着朝何方发展的问题。当它决定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军事政治组织之后,当它开始东扩之后,当它宣称“要某种程度上,哪里有威胁,我们就必须到那里去”之后,科索沃危机刚好为北约实践它的新战略提供了机会。另外,科索沃危机的确也危及到南斯拉夫周边国家,危机到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甚至整个欧洲。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要管全世界“麻烦事”的北约,如果连科索沃问题都摆不平,其它一切实际上都无从谈起。所以,北约一定要插手科索沃,原本想漂漂亮亮地把它解决,顶多扔上几颗炸弹就完事大吉,没想到碰上一个不怕硬的米洛舍维奇和一伙不听话的科索沃解放军,结果发展到今天,北约是骑虎难下。于是,北约也只好厚着面皮不顾什么“人道主义”、“人权”,也不管什么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发疯了似地对南联盟施暴。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南联盟都炸不明白,北约今后还谈什么“全球化”呢!

在霍尔布鲁克和米洛舍维奇协议的基础之上,10月15日,北约与南联盟签署了一项关于在科索沃实施空中监监督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的协议。同一天,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与欧安组织轮值主席、波兰外长盖莱梅克在贝尔格莱德就向科索沃派遣国际观察团问题达也成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欧安组织将向科索沃派遣2000人的观察团,以检查霍尔布鲁克与米洛舍维奇协议的执行情况。17日,欧安组织任命一名美国退休将军威廉·沃克尔为观察团团长。正是这位个头不高、留着小胡子这美国人一篇谎言将站在战争悬岸边上的北约和南联盟各推一把,跌进了战争的深渊。这是后话,稍候再说。

不管怎么讲,危机暂时地得到了缓解。但是,战争的阴云并没有散去。


4)、“拉察克事件”与沃克尔的被逐


科索沃危机重新爆发的导火索今年1月15日塞尔维亚武装警察与科索沃解放军在拉察克村发生的激烈武装冲突。

事件发生后,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威廉·沃克尔于次日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发表声明称:根据他亲自核查,塞尔维亚武装警察部队15日在拉察克村屠杀了45名无辜的阿族平民,其中还有妇女和儿童。有鉴于此,沃克尔要求海牙国际法庭在24小时之内迅速地派出人员到拉察克村进行调查。

后来的事实表明,沃克尔讲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谎话。拉察克惨案的死难者的尸体很快被运到了普里什蒂纳,先是由塞尔维亚法医进行检查,后来又由欧安组织派遣的芬兰法医小组和白俄罗斯法医小组进行尸检。3月17日,芬兰首席法医、女科学家兰塔在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芬兰法医无法确认1月15日发生的拉察克事件是“屠杀”。

就像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关于对伊拉克核查报告一样,沃克尔的声明在国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意大利总理以及美、英、法、德、挪威、瑞典等国的外长们纷纷发表声明,除了对沃克尔宣布的拉察克惨案表示“深感不安和震惊”之外,有的呼吁国际社会对此事进行详细调查,有的“感到恐怖和愤慨”,有的则“最强烈地谴责”肇事者,要求将他们送交海牙国际法庭审判。然而,反应最强烈的还是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他在一份声明中不仅说南联盟武装警察屠杀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的行为是“对国际法的肆意践踏”,而且宣布北约“绝不会容忍科索沃恢复全面冲突和镇压政策”,它去年10月发布的对南联盟军事目标实施空中打击的命令仍然有效。

沃克尔的说法在南联盟境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7日凌晨,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卢蒂诺维奇发表紧急声明,政府副总理博伊奇同日也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们说:事实的真相是,塞尔维亚武装警察15日前往拉克察村搜捕几天前杀害塞族警察的凶手时,遇到阿族恐怖分子的袭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自卫还击,打死的都是恐怖分子,而并不是什么屠杀无辜的平民。所以,他们谴责说,沃克尔散布的都是谎言,他本人的所做所为已不像一位国际组织的代表,而是偏袒阿族分离主义者,实际上成为其“代言人”了,欧安组织应当撤换他。18日,南联盟政府在召开了特别会议后宣布:沃克尔是“不受欢迎的人”并限他在48小时之内离开南斯拉夫。同日,南联盟还拒绝没有签证的海牙国际法庭的总检察员路易丝·阿尔布尔入境。19日晚,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贝尔格莱德约见北约最高司令官克拉克和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瑙曼时,告诉他们:维护领土完整和保卫全体公民生命安全是国家宪法赋予的责任,南联盟绝不能容忍科索沃解放军继续从事恐怖活动。

这样,南联盟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处于尖锐的对抗状态,不过,南联盟随后又与欧安组织达成谅解,于19日把对沃克尔的驱逐令后推了24小时,22日再次发表声明宣布:对沃克尔的驱逐令虽然仍有效,但要他不公正的行为的后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就先"冻结"起来。

拉察克事件是南联盟的塞族与阿族之间的冲突,但围绕这一事件所产生的更大、更严重的对峙却是在南联盟和北约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察克事件和沃克尔被逐也科索沃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冲突的双方主要是阿族与南联盟,此后冲突的双方则主要南联盟与北约了。20日,北约宣布:由于米洛舍维奇拒绝让步,所在派遣军舰前往亚得里亚海,试图以武力压服米洛舍维奇。

与此同时,在北约的支持下,根据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倡议,前南问题六国联络小组开始为化解危机进行新一轮的斡旋行动。29日,六国联络小组向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提出措辞比较强硬的要求:最迟不得超过2月6日开始进行和平谈判。为了配合六国联络小组的斡旋,北约各成员国都相继批准了对南联盟动武的决定,美国、英国、丹麦、法国等向北约驻意大利的军事基地增派飞机,准备对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80多个目标进行空袭。北约常设理事会于30日授权索拉纳在联络小组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发布空中打击的命令。索拉纳对此也表示:要是国际社会在科索沃和平方面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将做出对南联盟进行空袭的决定。

北约成已经成了悬在南联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5)、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下的两次和谈


在六国联络小组的劝说和北约的威逼下,南联盟与科索沃阿族代表2月6-23日、3月15-19日先后在法国的朗布依埃和巴黎举行了两轮和平谈判。

为了使谈判能顺利进行,六国联络小组首先拟定了一个和平协议文本。其要点是:冲突双方立即停止暴力活动,遵守停火协议,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维护南联盟的领土完整,但塞尔共和国给予科索沃阿族以“实质性”的自治;规定一个时间为3年的过渡期,以便寻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机制;在这个过渡期内,由北约派出3万名维和部队来保障协议的实施。

1月底,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将这个协议文本交给米洛舍维奇和科索沃阿族领导人,并通知他们于6日之前到法国举行和平谈判。与此同时,六国联络小组也发表公报,确定6日为开始和谈的最后期限;要求双方在开始谈判一周内达成协议;如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话,谈判可以顺延一周。在北约及欧盟各国软硬兼施的劝说和威逼下,南联盟的代表和科索沃的阿族代表先后来到朗布依埃,在法国外长韦尔德纳和英国外交大臣库克的主持下进行和平谈判,同时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各出一名特使为调解人,他们分别是希尔、彼德里奇和马约尔斯基。

在和谈过程中,北约、特别是美国一直威胁说,如果冲突双方达不成一致的话,就要对科索沃附近的某些目标和塞尔维亚共和国进行空中打击。然而,一周过去了,尽管美国人说"坚冰已被打破",谈判实际是处于僵局并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谈判中,双方的态度都十分强硬,也都不肯做出让步。南联盟方面虽然基本上同意让科索沃实现自治,但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军队进驻科索沃;阿族方面由于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分歧严重,一直没有同意解决科索沃危机协议中的政治条款,其强硬派甚至还提出在和平协议实施和北约组织部署军队之后为科索沃解放军的前途提供担保。他们不想放下武器,更不想解散。

在这种情况下,六国联络小组在磋商后宣布:谈判虽然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双方已经进行了清除障碍的工作,现要需要的是在尚没有解决的问题上取得一致。所以,它决定谈判和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延至20日格林尼治时间中午12点;一周又过去了,尽管奥尔布赖特不远万里前来督阵,联络小组的其它5国外长也加紧对南联盟和阿族的代表施加压力,谈判双方仍没有达成一致,六国外长在谈判取得了某些进展的借口下宣布谈判达成最后的期限再延后3天,到23日格林尼治时间14点。

23日下午,在六国联络小组规定的和谈最后期限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宣布:参加和谈的阿族代表团决定接受和平协议,但要求把协议的签字时间推迟15天,而南联盟代表也表示准备讨论向科索沃派国际人员问题。与此同时,和平谈判两主席之一韦德里纳在一份声明中宣布:朗布依埃会谈取得的成果表明,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的政治框架已经形成,向科索沃派遣军事和文职人员以确保协议实施的基础也已存在。

然而,这并不是和谈的最终结果,事实上离最终的全面的和平协议相差甚远。谈判也没有结束,暂停三周之后,南联盟和科索沃阿族的代表将于3月15日在法国继续举行和平谈判。

朗布依埃和平谈判两主席库克和韦德里纳对这次和平作了如下总结:

1.联络小组的部长们在朗布依埃为就科索沃的充分自治同时尊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达成协议,进行了两个多星期的紧张努力。他们于2月23日举行了会谈。

2.部长们指出了朗布依埃会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特征;它在联络小组1月29日在伦敦通过的原则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开始了一个进程,把长期以来由于深刻和尖锐分歧而陷入分裂的那些人聚拢在一起。

3就科索沃的充分自治达成一致意见,包括通过自由公平的选举产生民主机构、科索沃治理、保护人权和国内各民族成员的权利和建立公正的司法体制等机制。

4正如朗布依埃协议所规定,政治框架现在已经建立,从而为最终执行协议的各个章节,包括国际文职和军事人员应邀驻在科索沃奠定了基础。

5各方不应采取任何将会破坏朗布依埃会谈取得的成就的行动。充分遵守他们于1998年10月作出的承诺和履行相关的安理会决议。我们充分支持这项活动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科索沃检查团的人员,同时我们坚决要求各方保证科索沃检查团和其他国际人员的安全。

6我们保证我们将共同努力达成一项能满足科索沃所有人民的合法意愿的解决方法。那些阻碍科索沃协议执行的人,或进一步采取挑衅行动的人,或威胁科索沃检查团安全的人,将为他们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9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面对着不听话的科索沃解放军和不肯驯服的南联盟,北约不断地发出武力威胁,迫使米洛舍维奇接受到科索沃部署北约维和部队的要求。3月8日,索拉纳公开地说,如有必要北约将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武装干涉科索沃。在遭到米洛舍维奇的再一次拒绝之后,北约便宣布了一项需要2·6万人的部队去实施的科索沃和平计划。这个由七章构成的和平计划的主要内容,除了在导言部分保证“在初为三年的一段时间里在科过沃实现自治的同时承认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领土完整”之外,还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

1,宪法:

议会――选举120人组成的议会,其中80名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40名由合格的民族群体选举产生。议会选举总理、总统和两名副总统。

司法――科索沃将“一家宪法法院、一家最高法院、若干地区法院和若干高法院”。各民族群体都将有人参加司法部门的工作。

民族群体――每一个民族群体还可以选出“在科索沃管理自己事务的机构”。

2,警察和公安:

警察――科索沃计划将拥有不多于3000人的执法警官。他们将拥有“执法权和管辖权,并将是除了边防警察之外的科索沃的唯一警察力量”。

边――南斯拉夫的这个共和国(即塞尔维亚共和国――引者)将保卫科索沃的国际边界,最多动用一??500人的部队。欧安组织将监督安全条款的执行。

3,选举:选举将在协议生效后9个月内举行,并将接受欧安组织的监督。

4,经济问题:

税收――议会负责我税,各市可以征地方税。贝尔格莱德将征收关税和确保商品自由流通。

援助――国际社会将“迅速改善”科索沃“生活”条件手段。

5,执行(第一章):

委员会――将建立的一个以执行团团长为首并包括各民族群众代表参加的联合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监督公民对协议的执行。

6,巡视官:欧洲人权法院指定的一名巡视官将监督民族群体的权利。

7,执行(第二章);

多国军事部队――“各方邀请北约组建和领导一支军事部队,帮助确保协议得到遵守”。联合国将通过一项支持这支部队的决议。

非军事化――在科索沃的所有南斯拉夫军队和内务部队将在5天的时间内重新部署到经过批准的地点。在90天内,50%的军事人员和装备必须撤到“塞尔维亚的其它地点”。在180天内,所有军人必须已经离开科索沃。内务部部队将逐步减少,整个部队必须在一年内完全撤出。在协议生效的30天内,科索沃解放军把受到禁止的武器(任何12·7毫米或更大口径的武器及机关炮)存放到指定储存地点。届时,他们也必须停止穿解放军军服。

3月15日,南联盟代表团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法国外交部会议中心举行第二轮和平谈判。北约给这次和平谈判限定的时间是4天,最长不能超过一个星期,届时双方必须在六国提出的和平协议上签字,否则不论哪一方都会遭受空中打击。无奈捆绑不成夫妻,南联盟决不同意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更不允许其独立。塞尔维亚代表团团长拉特科·马尔科维奇在抵达巴黎当晚就宣称:“如果北约不经邀请就擅自进入塞尔维亚,那它将被视为侵略者和来犯之敌。在谈判过程中,我们绝不会放弃科索沃。塞尔维亚共和国绝对不会主动把科索沃交出去的。”;而阿族中的激进派解放军则要求“三年临时自治后举行确定科索沃地位的全民公决”写入协议当中,同时拒绝交出武装。显然易见,南联盟与阿族之间的矛盾没有消除,又出现了南联盟与北约之间不可调和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塞尔维亚军警与科索沃解放军在许多地方展开激战,另一方面南联盟与北约之间相互攻讦。和谈实际上是无法进行下去了,更不可能达到一一致的意见。

4天过去后,18日这天,只有阿族代表和两位国际调停人希尔、彼得里奇在《科索沃和平与自治临时协议》上签了字,南联盟的代表和另一位国际调停人、俄罗斯的马约尔斯基则拒绝签字。第二次和谈实际上仍以失败而告终。

巴黎和谈失败后,北约加紧对南联盟施压。19日,和平谈判两主席库克和韦德里纳就科索活问题发表六点声明,重申朗布依埃协议是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唯一方案,南联盟不签字就是破坏该协议,为此要承接一切责任。与此同时,北约开始大规模地调兵谴将,20日,欧安组织将在科索沃执行任务的观察团的所有人员撤出;南联盟方面的态度也更加强硬,不仅不接受协议,而且加紧对科索沃解放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22-23日,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前往贝尔格莱德与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进行了最后的会谈,但无功而返。对此许杏虎烈士是这样评论的:“加之10天前的那次不成功的访问,霍尔布鲁克已是两次有辱使命了。这位西方称为巴尔干专家及‘米洛舍维奇问题专家’的特使,访问贝尔格莱德近40次,总欣然而来,得意而去,此番关键时刻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已不再掌握美国的巴尔干政策了。因为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态度,从最初的扶持鲁戈瓦“总统”,到现在的支持科索沃解放军,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11根据北约19个成员国的授权,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于23日深夜下达了对联盟军事目标进行空袭的命令,24日晚8时,北约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地空袭行动。

在飞机的轰鸣声和炸弹的爆炸声,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不复存在了,世界为之震惊。


【本文发布经作者授权】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北约   科索沃战争   世界战争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战争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