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军阀间的战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98 次 更新时间:2008-07-18 11:04

进入专题: 读史札记  

张鸣 (进入专栏)  

  

中国近代所谓的军阀,其实彻头彻尾属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正宗产品。当时国人寻找中国弱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觉得中国人太文弱,士大夫重文轻武,反过来,人家西方人,包括学习西方学的比较好的日本人,都很有尚武精神,从军的都是社会精英,不像中国,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尚武的另一方面,是引进、仿制西式武器,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中国在引进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直到甲午战争,其实并不弱于日本,西方每有先进武器一问世,用不了多久,中国人就会仿制出来,只是武器的使用,中国军队有点差劲,虽然从淮军跟洋枪队学英国兵操开始,就学着比划,但直到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行列式走得算是齐了,枪炮也操练的不怎么样。当然,清朝新政以后,留洋学军事的人中,有认真的,比如在日本士官学校吃苦的若干人等,比较杰出如蒋百里、吴禄贞、蔡锷、蓝天蔚,学的一般的阎锡山、孙传芳、刘存厚,也包括没有学完的蒋介石,大抵从天天早起刷洗战马、跟老兵打洗脚水开始,忍受日本军曹的拳打脚踢,辛辛苦苦才学得一点低层次的军事技术,只配当兵头———士官。不过,这些认真的人,学成之后,回国都担任高级军官,比原本应该担任的士官,高了不知道多少级。加上这些人原本在国内都是读书人出身,在苦熬了若干年后,一旦回国,不免技痒,往往重操旧业,每每与一班儿文人雅士混在一起,因此,士兵的军事技术还是得不到提高。

辛亥革命的武汉争夺战,要算是这些按照西方操法,拿西方武器,穿西式军装,按照西方军队编制编练起来的新军之间,第一次正经八本的交战,双方打得都十分的业余,按当时人的说法,北洋军的胜利,关键的是靠了他们有机关枪,而革命军直挺挺的冲锋,也是成全北洋军胜利的重要因素。

此后,军阀之间仗打了很多。每次战争,文的一方面的宣传攻势———所谓的通电战,要比真刀实枪热闹得多,真打的时候,基本上枪放得多,死人很少,四川军阀刘存厚和熊克武之间在成都开战,居然有大批的闲人前去观战,就像后来的四川球迷看球一样,不知道那时候是不是就喊“雄起”了。无论多大规模的仗,大抵雷声大雨点小,任他枪炮隆隆,其实死不了几个人,因为士兵们放枪放炮,都没有准头,但是放枪的速度都很块,更多的是图个热闹,跟小孩子过年放鞭炮差不多。以至于当时在华的外国人,有人恶毒地建议中国人恢复使用弓箭,说是这样至少能给国家省点军火钱。

西方人关于中国军阀间战争的另一种说法,也很恶毒,说是中国的战争不是用真正的枪炮打的,而是另外一种枪,烟枪打,再加上一些袁大头(银元)伴奏。这当然也有道理,中国人,尤其是军人,都熟读孙子兵法,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所以,兵马未动,烟土和银元先行,加上各派军阀之间,关系复杂,亲戚、同乡、同学,各方人士攀起亲来,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由头,给彼此的收买,瓦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小到一个连一个营,大到一个旅一个师,甚至一个方面军,只要工作做到了家,战事一开,这边哗啦一倒戈,战争也就结束了。

军阀间战争的另一个习惯是,无论战怎么打,但彼此都留有余地,交战双方的代表,无论战事多么紧张,都会留在对方的营垒里,双方的家眷,如果赶巧生活在一个租界,也依然在一起打牌。对于打败了的军阀,战胜者一般不做肉体上的伤害,甚至不动他们的财产,很有绅士风度。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四川人,一直到国民党当家时,大家依然保持各自的防区,势力大的占得多,势力小的占得少,但势力再小,也有碗饭吃。

当然,如此这般下去,一个个顶着将军头衔的家伙们,这样客客气气,温文尔雅,军队大可以变成仪仗队好了,甚至就像1920年代初期广州众多的司令部一样,有两个兵一个司令,再加上两枝枪,就可以了,一枝长枪给士兵站岗用,一枝短枪司令自己佩戴。大概是众军头自己也意识到这里面的荒谬,于是,不知怎么一来,仗打得狠起来了。有人说是赖徐树铮,说他狠,把对手一个将军陆建章暗杀掉了;有人说是赖吴佩孚,用大刀队督战;也有人说赖孙传芳,打败了对手,居然把个对方的降将施从滨杀掉了。反正,仗越打越凶,大炮多了,机枪多了,坦克车开出来了,飞机也飞上天扔炸弹了,甚至毒气都有人放了。一战之后的西方军火商,看着中国的军阀打仗,高兴。一船一船地把军火运过来,战后的剩余军火,烂枪破炮,都找到了买家,把个中国变成了各国轻武器的博览会,连四川、甘肃都有了洋军火的身影。原本四川的刘湘,是个川军中的二等角色,但是人家占了重庆,有交通之利,不仅可以自己买军火,而且还可以截别人的,最后,居然做成了川中老大,号称有海陆空神(一些喝符念咒的神兵)四军。

仗打狠了,兵也就慢慢练出来了。只是,把老百姓,祸害得太惨。大家打的都是内战,跟原来军事现代化的本意,差得太远。

进入 张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史札记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6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