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科:加快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881 次 更新时间:2023-08-18 23:23

进入专题: 教育强国  

王恩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新时代以来,华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力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了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他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华南师范大学答卷。

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全面解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您的体会是什么?

王恩科: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以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待。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作为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建成教育强国的强烈期盼和殷殷嘱托,抓住主题教育的重要契机,不断拓宽教育工作的视野和格局,切实把教育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理解、去谋划、去推进。特别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华南师大答卷。

《中国社会科学报》:华南师大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请您结合华南师大的办学特点和办学实践,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理解。

王恩科:华南师大创办于1933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复兴民族”是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抗战时,前身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成为“国统区”的“小延安”,九载十迁中播下火种;解放后,叶剑英创办南方大学的红色基因在艰苦奋斗中代代相传;陈唯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诲以及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的报告历久弥新。华南师大建校90年来,始终坚持将“红色师范”基因镌刻在办学事业全过程,一代代华师人秉承建校之初“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宗旨,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扎根南粤,笃志树人,为国家培养教师和各类人才90余万。

坚持立德树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足传承“红色师范”忠诚基因、发挥“第一学院”学科优势、助力“湾区融合”深度发展、推动“五德同向”工作创新,构建形成“四个立足”大思政工作格局,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学校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贯彻“教师教育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的办学思路,率先实施“新师范”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全国各地正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华南师大如何做到学思践悟、以知促行,将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学校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发展全局紧密结合起来?

王恩科: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华南师大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一体推进落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行动。

一是坚持深学细悟,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创新运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学、校院两级读书班跟进学、全校上下“第一议题”联动学、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学、开展阅读“马拉松”持续学的“五学并举”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魂。经过主题教育的学习研讨和凝聚共识,学校在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长期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2035年阶段性目标:建成综合实力居于前列的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二是坚持真研实改,推动解决发展难题。聚焦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动调查研究和检视整改双向着力。实施“三聚焦、三提升”专项调研行动,开展“组团式”调研60余场次。建立“调查研究—对策建议—解决问题—评估优化”闭环管理机制,对全校273个问题梳理分类,建立176项调研成果转化清单,持续推动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三是坚持担当作为,加快推进师生实事。聚焦师生关切,解决师生“急难愁盼”,以师生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成效。主题教育期间,校院两级共形成为师生办实事项目近490项,并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做到台账清楚、责任清楚、结果清楚,责任到人。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您看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王恩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方面。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者,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审时度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从跟跑者到并跑者、从并跑者到开拓者的发展态势,为教育强国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需继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直接、高效的理念引领、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在新发展阶段,高校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实现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机对接、人才培养链条与社会产业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文化传承和精神引领方面。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成果,高等教育天然担负着保存、传承和创造新文化和专门知识的使命。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高等教育在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加快人类文明进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体现在:一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科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卡脖子”关键技术亟待攻坚突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有待增强。二是学科专业社会适配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受学科专业目录相对固定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之间矛盾的影响,高校学科专业更新发展滞后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适配度和契合度有待提高。三是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实行教育对外开放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术产出数量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在全球科研竞争中,我国仍处于由跟跑者到并跑者的艰难转换时期,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您如何理解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华南师大做出哪些有益探索和尝试?

王恩科: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要在把握国家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基础上,坚持高等教育时代使命引领,以价值引领筑牢办学根基,以目标导向明晰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发展的内生动力,超越传统的数量和规模迭代,并通过强化精神支撑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办学规模与质量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

华南师大始终坚持构建一流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实施“高青人才内培外引、高端平台培育建设,国际化、信息化”,即“两高两化”战略举措,加快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一是实施“学科建设计划”,夯实学科建设“压舱石”。学校以“教师教育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为战略重点,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服务需求、协调发展”的思路,重点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3个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引领的一流教育学学科集群、以“双一流”学科物理学引领的特色理工学科集群和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人文社科学科集群的三类学科集群,强化优势学科引领,实施“建高峰、拓高原、促登高”计划,整体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二是实施“重大平台建设计划”,强化学科建设“硬实力”。学校围绕重点建设学科汇聚一流科研团队,重点布局、培育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学校新增获批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14个,其中人文社科类10个,科技类4个。依托重大重点平台,汇聚一流学术大师,优化“资源整合—提前谋划—全程跟踪—高效服务”的科研项目组织模式,从“散兵游勇”向“集团作战”转变,久久为功,培育学术大成果。三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栽好人才引育“梧桐木”。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发展目标,加强海内外高青人才引育工作。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汇聚计划”“重点人才项目特殊支持和培育计划”,加大对“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建设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支持力度。同时,学校优化人才引进工作政策和流程,针对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方向,提前谋划、主动布局,甄选人才引育对象,实施精准引才、柔性引才,提高引进人才与学校发展的匹配度。当前学校国家级人才储备在全国师范大学中位居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您如何看待“引进来”和“走出去”二者之间的关系?

王恩科:“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开展对外交流,推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格局的两个重要途径,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近年来,华南师大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把国际化战略列入学校“两高两化”战略重点之一,遵循“融入湾区、深耕东南亚、经略‘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对外交流发展理念,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核心,推动对外交流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引进来”上下功夫。留学生培养方面,华南师大从1988年起开始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十三五”期间共有7000多人次各类留学生来校学习和交流。近年来,学生规模持续扩大,学历生所占比例显著增长。学校正打造以国际中文教育为突出特色,在东南亚地区具备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留学品牌。人才引进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瞄准国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了近200名国(境)外高层次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引进优质的教学模式、教师团队和国际化课程等开展在地国际化实践。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起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目前拥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中,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是全国首个开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是在“走出去”上下功夫。拓展境外办学方面,学校是在澳门办学最早、影响最深的内地高校之一。20世纪80年代,华南师大结合师范传统和学科优势,率先在澳门合办高等函授教育,被澳门当地人称为“澳门教师的摇篮”。近年来,华南师大积极拓展香港教学点和研究中心,学校在香港岭南大学设立的港澳研究中心分中心是全国第一所内地高校在香港建立的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分支研究机构。重点面向东南亚国家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在东南亚7个国家设立了8个海外研究基地。师生国际交流方面,通过联合培养、学分学习、研学实习、访学研修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师生“走出去”。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方面,早在2008年就建立加拿大高贵林孔子课堂,目前分别在加拿大、法国以及拉脱维亚建立3所孔子学院。十多年来,学校选派300余名研究生赴海外41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和教学机构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志愿服务。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高校应如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王恩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更是在加快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完成好的实践任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始终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持续进行体系化改革以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明确“双优”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有灵魂的质量提高、有方向的水平提升、有坐标的内涵发展,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一流人才。近年来,华南师大始终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广东“新师范”建设步伐,朝着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秀创新人才”的“双优”人才培养目标砥砺前行。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华南师大在2015年就开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研教改逐步推动到专设机构、制度机制、示范项目等建设,形成了“一核心双结合三层次”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2021年以来,学校获批广东省首批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高校,为课程思政改革创建先行范式。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华南师大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逐步构建与政府主导、教育支撑、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匹配的多元化一流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校依托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对外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加强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您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王恩科: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承担着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责任使命。

华南师大作为“双一流”师范大学,要责无旁贷、心无旁骛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实施“建高峰、拓高原、促登高”行动计划,重点布局一流教育学科、特色理工学科和优势人文社科等学科集群,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学科基础;要注重高水平师范院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输出与支援,更加关注中西部师范院校造血功能的提升,直面教师教育的源头和关键发力使劲。

《中国社会科学报》:高质量的师资对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师范类重点高校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华南师大在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上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恩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明确了教师队伍的战略地位、使命责任和素质要求,为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意味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学校始终把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推动学校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不断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储备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7年以来,累计引进人才近千名,国家级人才数量翻了一番,国家“四青”人才增幅达3倍。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数、重点项目数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师范大学前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数连续6年居全国高校前列。我们还深化人才引进、岗位聘用、职称评审、校内特殊支持、教职员工聘期考核、薪酬激励政策调整等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不错的成效。接下来,我们还要加大高青人才分层精准引育力度,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以高质量师资队伍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作为中国培育教育人才的南方高地,学校在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上也开展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是努力培养骨干专家型卓越教师。学校主动对接新时代新需求,创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一贯两制三合作”的培养特色。“一贯”是指实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无缝衔接;“两制”是指“双实践制”和“双导师制”;“三合作”是指中学导师、大学导师、“卓师模式”学生三方共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通过“4+2”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博士点建设和各学历层次导师队伍建设,实现卓越教师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二是大力推动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立足广东,协同港澳,重新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功能定位,致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教师职后培训基地。三是着力探索教育帮扶新路。有序推进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师组团工作,探索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提质”的组团帮扶新路,已完成组团院校挂职锻炼和访问学习46人、博士招生13人和智慧教室建设10间等。扎实推进助力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N”华师行动。四是聚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自2004年起,学校每年招收30名科学教育本科生。从2020年至今,共招收273名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招收规模居全国前列。率先成立科学教育工作委员会,谋划推动科学教育工作。开展科学教育系列课题研究,做好科学教育译丛工作。承办2022年、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邀请钟南山、杨利伟等院士专家授课,线上观看人次过亿,影响广泛。

    进入专题: 教育强国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45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