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飞:拥抱数字技术浪潮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81 次 更新时间:2024-07-03 00:32

进入专题: 数字技术   教育强国  

李鸿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相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教育强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发展战略。以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技术变革浪潮,正在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迈进。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数字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拥抱新一轮数字技术变革浪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教育数字化发展,对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数字中国与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Web3.0、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普及,一场影响深远的数字化革命正悄然拉开帷幕,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正成为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强劲引擎,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数字时代。我国数字化进程迅速推进,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短视频等快速普及,社会的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释放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遵循新发展理念,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提升”、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而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善用大数据可推动因材施教,为高质量教育提供可能,运用数字技术,深度挖掘学生潜质,在享有均等选择机会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的教育。通过数字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领域,发展最富天资的技能,用科学的方式自主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数字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使命。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一个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强大的国家,构建全体人民普遍享受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教育制度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的现代化教育体系。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教育强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支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奇迹。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战略重点是实现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移。

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时空共建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发展“弯道超车”。利用数字技术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供给的差异,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需求,让亿万孩子实现共享优质教育的梦想。以互联网、智能学习设备、多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数字化学习方式不断涌现,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人工智能+教育”通过跨界融合等新技术让每个人与优质教育资源相连通,真正搭建起保障全民终身学习的桥梁。

数字教育的中国实践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使用,数字红利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势能加快释放。同样,数字教育引发的变革创新在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措施和行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而言,发展数字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着力实施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我国进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它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底座”和“基石”,也是数字时代教育变革的条件和保障。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环境的智能构建和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感知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干预措施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精准匹配水平;通过融合、升级、增建等方式,完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所需的基础平台环境,支撑“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助力教育新生态形成。

二是大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2022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标志着培养全体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面向数字时代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进入新阶段。同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为系统化培育中小学生的数字意识、数字化逻辑思维,可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将数字素养培育全面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建立大中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跨学科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强调学科实践,特别关注学生将数字生活、数字学习、数字创新连接融通的经验,发展并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字素养。开发教师数字素养测评量表,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大规模测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混合式一站式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重视教师职前职后联动,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贯通式一体化培训。

三是努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主要包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子平台。其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海量的优质资源和精准的资源服务,核心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教育资源应用的大数据平台,为教学资源的智能检索、个性化资源推送、学习路径推荐、自适应学习、智能学伴等提供基础性支持,为促进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提供有效路径,促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数字技术   教育强国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0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