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丽霞:用法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13 次 更新时间:2023-06-19 22:25

进入专题: 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封丽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全面依法治国贯彻到市场经济运行、政府经济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善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市场和政府各就其位、各展其长,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建设有效市场,使要素价格能够反映其相对稀缺性,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治理各方面工作。政府既通过维护经济秩序、及时化解经济纠纷、有效保护经济权益、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等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也通过宏观调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科技创新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其中,不论是建设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还是推动两者更好结合,法治都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市场有效必须依靠法治保障。发展市场经济是各国经济现代化普遍的路径选择。法治建设的质量决定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综观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出现波折甚至停滞,有外部环境冲击、发展路径依赖、要素禀赋缺陷、政策措施失误等诸多原因,但规则缺失、法令不行、法治不彰,导致市场发育不健全不充分、发展后劲不足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依据价格信号变化和供求关系调整,实现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这个过程有赖于交易规则、竞争规则、权利救济规则等法律规则的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这是“看不见的手”能够灵活高效配置资源的规则根基和制度前提。如果市场交易没有规则依据、交易成果没有规则保障,交易过程混乱无序、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以致经营主体难以形成稳定预期,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就难以发挥,“看不见的手”就会失灵。通过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保证契约履行、保障公平交易、维护市场信用、保护合法产权,使经营主体在充分的法治保障下敢于创新、敢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法治动力和保障。

政府有为必须推进依法行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摒弃“市场万能论”,深刻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不能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有效防范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资本垄断、对外掠夺、危机频发等弊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关键。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政府的经济治理活动只有依法进行,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才能有效防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用法治来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防止不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坚持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使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

    进入专题: 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8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