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波: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的时代意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50 次 更新时间:2023-05-12 18:29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谢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安全作出专章论述和战略部署,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中,“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深刻反映出新时代新征程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及其行动逻辑。我们应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从高度、广度、深度、厚度四个维度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的“高度”:时代话语体系中的“各方面全过程”

梳理时代话语可知,把“各方面全过程”同国家安全相联系并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出现。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个坚持”,构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并对系统思维作了特别强调(系统思维有时亦称整体观、全局观)。作为一种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尤为强调对事物内在结构及其各方面相互联系的高度关注。“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的重要论述可以说正是系统思维、“大安全”理念的一种逻辑呈现,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构建大安全格局”等论述也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与“各方面全过程”类似的重要论述还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安全发展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治国理政重大原则的必然要求,其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维,而之所以要将其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则同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有关,因此必须注重在发展过程中防范化解这些重大风险。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运用系统思维来把握国家安全。就国家安全的“地位”而言,从“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到“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新高度,也正是国家安全地位之“高”决定了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从国家安全“思想”而论,内蕴深刻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安全形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把党的国家安全理论发展到系统完整的新高度,只有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才能真正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国家安全的“广度”: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

“各方面”意即方方面面,其表征着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广度。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内外因素更加复杂,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严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这些都影响着国家安全的“广度”。通过从思想到实践层面的系统认知、协调推进,方能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

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开放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来不是封闭孤立的思想体系,相反,其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国家安全“广度”日益增强高度契合。一方面,从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五大要素”“五对关系”,到2020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提出“十个坚持”,再到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强调“五个统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要义得以丰富和发展,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另一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发展又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实践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总是汲取实践养分不断向前发展,如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丰富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关人民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又如中美战略竞争使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关经济金融安全、科技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方面内容不断丰富。

二是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的“拓展性”。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国家安全重点领域亦随之而拓展,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时,明确列举了11个国家安全领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阐述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之后,中央政治局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时指出,提升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治理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国家安全专章又强调了重大基础设施、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安全。可见,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的拓展,既包括传统安全,又包括非传统安全领域,还涉及越来越多的新型领域安全,这同样集中体现了国家安全的“广度”。

三是维护国家安全方法上的“统筹”。在方法意义上,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必须统筹好“各方面”,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作为我们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统筹的哲学理据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首先,国家安全各领域需统筹推进,特别是要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发挥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用好用足国家安全政策工具箱。其次,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需统筹协调,如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升为一个统领性原则;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要义的“五个统筹”也直接体现了这一点,如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等。最后从世界范围看,安全问题更具“广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全球发展与安全同样需要各国一道合力统筹,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可以说正是从全球范围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生动呈现。

国家安全的“深度”: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全过程

所谓“全过程”,既是一个典型的时间概念,也内在地包含着空间与流程问题,如果说“各方面”更多是讲“横到边”,那么“全过程”则是“纵到底”问题,其更多涉及国家安全的“深度”。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全过程,通过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制度机制创新,使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从分散到集中、迟缓到高效、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得以充分展现。

一是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越来越“实”。作为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有赖于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坚实保障。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2014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置;同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集中体现,对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了更加有力的统领和协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强调,中央国安委成立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牢牢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2021年,党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系统回答了国家安全工作“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些无疑都体现了把党的领导贯穿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清晰反映出国家安全的“深度”。

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体责任越来越“全”。随着“小安全”向“大安全”认识的拓宽与转变,维护国家安全不再仅仅是国家安全机关的职责,而是全党、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国家安全法》第1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此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党委(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网络安全责任,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责任制正式建立;2018年,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体责任,为其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毫无疑问,维护国家安全主体责任的“全覆盖”有力推动了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全过程”。

三是安全治理关口前移越来越强调“预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时期,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风险链条。如果仍然采取事后处置、被动应对的安全治理模式,难免容易导致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从而使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威胁。此时安全治理必须作出过程性前移,即由事后处置向事前研判、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专章多处涉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论述,如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等皆如此。这些无疑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这一中心任务的贯彻落实,只有坚持底线思维,预防为主、见微知著,才能提高预见预判能力,把重大风险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

国家安全的“厚度”: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

国家安全的“高度”“广度”“深度”决定了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必须要以厚实的基层基础为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基稳固,方能人贤楼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只有牢牢站稳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立场,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才能固本强基、厚积薄发,真正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可以说,人民构成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根本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些均与人民群众追求国泰民安的最基本、最普遍愿望息息相关。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联系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在无论国家安全还是社会稳定,都依赖于坚实的基层基础,这也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精髓要义的特殊重要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权益,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依靠人民,把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人民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磅礴伟力,切实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另一方面,要不断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安全的需求也日渐走向具体化、多样化,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以高水平安全为保障的新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地向安全、安居、安业、安康等方面延展,高水平安全也随之变得与高质量发展同等重要,由此必须把安全发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通过动态平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安全发展理念下进一步加固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基础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重大招标专项课题(编号:LSYZD21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国家安全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