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155 次 更新时间:2023-04-20 00:36

进入专题: 民族问题  

孟凡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多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即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对内消除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谋求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开展民族识别,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历史情况等条件建立各级民族自治,调动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形成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申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人民意愿、发展要求相结合,实现了民族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推进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在继承我们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制度保障、实现方式,以及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根本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充分结合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形成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日趋完善、走向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解决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火热的实践中成为“常青藤”,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其鲜明的人民性、深厚的包容性、特有的时代性,激发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创造性,提振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筚路蓝缕建立伟大功业的奋进信心;引导着中华儿女主动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共画共同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从而为构筑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基固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涵养精神力量。

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确立了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适时提出和有效落实逐渐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有效抵御了各种极端思想的渗透,开创了我们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美好生活景象交织的盛况前所未有,真正地做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夯实了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着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符合国情、符合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是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

为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广泛凝聚共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旗帜向导,能够把多方力量和群体智慧集中起来,有效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引导各族干部旗帜鲜明、有针对性地批驳危及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错误思潮和观点,妥善应对民族领域新问题、新情况;帮助各族群众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形成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发展合力,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要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把握实践要求,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确保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行稳致远。

深入探究“四个共同”凸显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历史维度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中凝聚出的“共同性”,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必然性和演进脉络,离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能浮于表面,难以使各民族形成长久且深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认真领会“五个认同”蕴含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五个认同”相互联系、彼此促进,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基。不断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才能推动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坚定“五个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

全面体悟“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显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情感凝聚、信念坚守的着力点,内蕴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力量,体现着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的情感认同,表达了胸怀天下、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关切。

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形成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以“增进共同性”为主导,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坚持“润物细无声”“有形有感有效”相结合。“润物细无声”“有形有感有效”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施教和显性宣传教育的形象表达,在“润物细无声”的落实落小落细上下大功夫,在“有形”上用心打造,在“有感”上用情联结,在“有效”上用力推进。通过“润物细无声”“有形有感有效”相结合的协同发力,使“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际成效,让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进入专题: 民族问题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23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7,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