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社会是如何蝶变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140 次 更新时间:2023-04-06 23:58

进入专题: 社会  

徐勇(华中师大) (进入专栏)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文是作者率领团队在近期调研基础上写成。


田野研究如同采矿,如果发现好样本,会欣喜若狂,从好样本中可以发现许多普遍性元素。社会治理首先要认识社会。近日去东风汽车制造厂所在地的湖北省十堰调查,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是如何生成和演变的。

东风汽车制造厂是20世纪60年代“大三线”建设的产物。以生产“解放牌”汽车而著名的长春汽车制造厂是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制造厂因此称之为“二汽”,以生产“东风牌”汽车而著名。

“大三线”是国家基于战争准备需要,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工业和国防建设,建设项目均在偏远山区,十堰位于湖北、陕西、河南交汇的鄂北山区。出于战备需要,“二汽”的各个分厂建立在若干相邻的山沟里。因为设厂,偏僻的山沟里突然涌来大批职工,刚开始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我们这次与第一批到“二汽”的老员工交谈,有的从接到通知的第三天便从“一汽”出发。有一位技术人员是从我校对面的测绘学院毕业直接分配到“二汽”,从此一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大三线”设立在偏远的山区,当地没有相应的生活条件,这与“一汽”位于长春市有所不同。对于“二汽”来说,只能由企业自己满足员工的生活需要。首先是由企业发放各种生活物资,至今老员工对此还津津乐道;其次,企业兴办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各种生活设施,调查时走在厂区,还可看到机关幼儿园的牌子,因为“二汽”,十堰成为南方少有的统一供暖的城市;再次,员工的后代就业渠道少,只能接父母的班,如今许多员工已是第三代了。就这样,围绕“二汽”,生成了作为“车城”的十堰市,生成了一个“单位社会”,单位便是员工的“大家”。当时的社会治理也容易,员工以厂为家,有什么事情由厂里解决。

“大三线”位于偏僻的山区,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但对于农民来说,员工的待遇又让人羡慕。我下乡时,我的大姐已是“大三线”员工,她送了我一套工作服,我特别珍惜,衣服穿破了,补丁上面打补丁。不仅是因为这身衣服比农村的土布衣高级,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工农差别也使“单位社会”的治理更为容易,员工更加珍惜工作机会。

“大三线”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日子也非常好过,老员工们谈到当年的汽车销售“一车难求”时十分自豪。随着改革开放,“单位社会”开始发生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工人在社会地位方面有了“失落感”。当时流行的是“老九(指知识分子)上了天,老二(农民)分了田,不三不四(没有单位的人)赚了钱”。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更是推动着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很难再带着“社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了。“二汽”不仅与外资合资,更是将总部搬迁到大城市去了。一个新的东风汽车集团诞生了。

国企改革意味着“单位社会”的解体,必然面临着大量矛盾,带来社会“阵痛”。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便注意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武汉是近代产业工人集聚的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产业工人组成的“百万雄狮”威名远扬,我印象很深。我担任博士生导师后,专门指导一位博士生到武汉一家著名大型国有企业做田野调查,并以这家企业为样本写出学位论文。这位学生之后成为博士生导师,他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以洛阳一家大型国企为案例写出博士论文。

尽管因为“二汽”的成功转型,“二汽”的员工遭遇了“阵痛”要少一些,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社会难题,这就是人们不能再像过往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了,原有依附于企业的“社会”被剥离出来。尽管有当地干部作陪,老员工们还是对过往的“单位福利”回味无穷,对将养老金转出企业耿耿于怀。特别是老一代员工的子女纷纷离开,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而新企业已无力再包办“旧社会”了。对此,当地人也颇有微词,认为企业总部搬走了,社会“包袱”留下来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单位改革导致“单位社会”的解体。幸运的是,“二汽”所在地的十堰市张湾区与企业联合,推动着社会的“蝶变”,这就是由企业办社会向社会办社会转变。这里的社会是由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社会”,大量的社会事务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处理。特别是2022年湖北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大大推动了共建共治。如由企业出地方,政府出资金,引入社会工作机制,建造养老中心,让“留守老人”安心“留守”,以社区为平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老有所乐。我们调查时,文化表演有声有色,难能可贵的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型口述史项目,让那些老员工不仅没有成为“包袱”感,更是体验到成为社会的富贵财富。我发起和推动了大型农民口述史调查,仅仅是土改口述史便已出版上千万字。我知道,口述史对于个人生命和文明传承的价值。

“二汽”所在地的张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样本,这就是社会因企业而生,因企业而变。在这一变革中,实现了由“单位社会”向“共建共治社会”的“蝶变”!

进入 徐勇(华中师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97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