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礼”的精神与世界城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6 次 更新时间:2023-03-15 12:39

进入专题:  

陈来 (进入专栏)  


一、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古代中国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应该说,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商业冲动笼罩世界、市场法则支配全球的21世纪,仅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设起有序和谐的社会。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发扬道德价值,指导人生方向,需要开放各种探求,而其中的一个课题是:有必要把东亚传统中的礼文化经过选择而有益地应用于人文教育的实施、社会问题的解决、人际关系的调整,城市文明的建设,以期达到提升人性价值、建立健全人格、共创和谐的秩序。

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古代关于礼制、礼俗仪节的体系,我们必须一方面依据创造的转化和批判的继承发展的原则,把儒家古礼的精神、结构、气质、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治当今世界的病症。另一方面,发扬古礼的礼让精神,建设适宜现代城市文明的新的礼仪体系。的确,“礼”的涵义本来就是十分丰富的。那么,在古代文化史上的“礼”究竟意有何指呢?这必须加以分析和说明。可以说,“礼”在古代文化中至少有六种不同的涵义:

1、礼义—贯彻于礼之细节规定的核心价值和伦理原则

2、礼乐—文化的体系

3、礼仪—仪式、礼节的形式规定

4、礼俗—生活中的习惯规则

5、礼制—制度

6、礼教—以礼作为主体的规范体系

我们今天讨论古代的“礼”文化必须在以上的分疏的基础上加以讨论,应当说,“文明有礼”的礼主要指礼仪意义上的礼。

二、“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始见于周易易传,如彖辞“文明以止,人文也”。但易传所谓文明与近代以来汉语“文明”一词的意义,距离颇大。与近代汉语“文明”意义相当的语词,在古代即是“礼”。换言之,古代中国文化的“礼”含有文明的意义。

儒家思想是东亚轴心文明的代表,而轴心时代的儒家思想可以说与“礼”的文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西周的礼乐文明是儒家思想的母体,轴心时代的儒家以重视“礼”为其特色。“礼”的重要性可以《礼记》中的一段话来表示: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章;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是道德的标准、教化的手段、是非的准则,是政治关系和人伦关系的分位体系,礼有威严的功能,也有亲合的作用。

当然,古代历史文化的“礼”包含多种意义,古代礼书《仪礼》所载,更多地是属于士以上贵族社会的生活礼仪,规定着贵族生活与交往关系的形式,具有极为发达的形式表现和形式仪节。礼尚往来的古语正是指明古礼从祭祀仪式脱胎而发展为西周的交往关系的形式化规范体系。《仪礼》的体系更多属于古代贵族生活的庆典、节日、人生旅程、人际交往的仪式与行为的规定。《礼记》冠义篇更强调“礼义之始,在于正容貌,齐颜色,顺辞令”,把礼作为行为规范体系,强调容貌辞气的规范和修饰是这一规范体系的基础,也是礼仪训练的初始入手处。事实上,《礼记》所理解的礼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明体系,只要是从动物性的自然活动方式摆脱出来,开始以工具利用自然力,它所利用的方式和结果就是文化,就是礼,这意味着,礼就是文化、文明。古礼包含大量行为细节的规定,礼仪举止的规定,人在一定场景下的进退揖让,语词应答、程式次序、手足举措皆须按礼仪举止的规定而行,显示出发达的行为形式化的特色。这些规定在一个人孩提时起开始学习,养成为一种艺术,而这种行为的艺术在那个时代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上的教养。西周到春秋的礼仪文明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发达的礼仪文明。

所以《礼记》上说,“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曲礼)“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礼器)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曲礼)从德性上说,儒家既讲“仁义礼智信”,又讲“温良恭俭让”,两方面在古典儒家是互相配合的,这在《论语》中看得最为明显。子贡评论孔子说“夫子以温良恭俭让得之”(《论语》学而篇),这里的俭是指自我约束,节制不放纵。温良恭俭让就是“文明有礼”的德行。仁义礼智信则是“敦厚有德”的德行,它与文明有礼的德行二者要互相配合。《礼记》讲的“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其中的恭敬退让就是温良恭俭让,“以明礼”是说明温良恭俭让这一套德行是用以行礼的德行。子夏甚至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篇)做到了恭敬有礼,才能四海之内皆兄弟,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现在,我们把礼仪文明的精神和要义归结为以下几点:

1、礼主敬让

《左传》早就有:“让,礼之主也”,《礼记·经解》也说礼是“敬让之道”。

2、礼主和谐与秩序的统一

礼是礼乐之总名,其中礼主秩序,乐主和谐,故礼是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3、礼贵他人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礼记·表记》说:“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高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与位而寡于欲,让于人,卑己尊人,小心而畏义。”

所以,我们可以说:

“礼”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是贵人敬让,突出对于对方的尊重;

“礼”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有序和谐,特别是秩序;“礼”的体现是行为和精神的高度文明。

历史表明,礼之“文”作为形式节目,是可变的,随时代环境而改变;礼之“体”则是不变的的基本精神原则。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培养了一种“礼性精神”,它起源于祭祀礼仪,而渐渐从宗教实践中独立出来成为人世的社会之礼;它通过包括封建时代在内的各个时代的各种礼俗表达,但又是超越了那些具体仪节的普遍精神,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礼性精神。礼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礼的精神、礼的态度、礼的规定。礼的态度就是温良恭俭让,有人归纳为“恭敬而不轻怠,庄重而不轻浮,沉稳而不浮躁,自然而不做作,优雅而不粗俗,真诚而不虚伪,适中而不过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礼”是以“敬让他人”为其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为其态度,以对行为举止的全面礼仪化修饰与约束为其节目的文明体系。无论如何,“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曲礼),礼不仅对个人修身有其意义,对社会更有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的移风易俗的作用。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礼的社会性十分突出。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表中,甚至在整个西方伦理学史上,都没有类似中国对“礼”的强调,古代西方的德性伦理范畴中,从未想到以“礼”为其中一德。古代儒家的“礼”不仅是仪式的规则,而是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举止合宜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古典儒家认为一个人不通过“礼”的训练就不能得到“仁”等高尚的品质。

四、2004年北京城市规划提出的北京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现在,“世界城市”已成为北京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和目标。据北京市政府2010年1月政府工作报告,“世界城市”是指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在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具体特征表现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等。北京市政府为北京市发展设计的这一独立的城市发展定位,它摆脱了北京市以往“为……服务”的外在的“为他”的目的,而把城市本身的“自为”的发展指标当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世界城市指标,以国际性强、人口众多,交通先进,金融中心、文化机构聚集等为标志,注重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科技创新的研发能力,并没有提及城市的文明素质,没有提及城市行为与精神的文明高度。这对已有的发达国家的世界城市来说,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对于以世界城市为目标而尚未达到世界城市的北京来说,这样的定义就显得不全面了。

目前,著名的世界城市,在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都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尤其体现在居民的行为层面,反映了这些世界城市居民的文明意识水平。如最典型的,这些城市市民的环保意识很强,作志愿者(义工)的意识很普遍,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城市和居民较欠缺的。因此,要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礼仪文明体系,建设高度发达的礼仪文明,落实在居民的“行为——精神”层次。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市目前开展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正是建设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为了推进这一建设,有必要大力发扬古代优秀礼文化的精神和态度,继承北京人“客气好礼”的老传统,把传统和现代对接,把传统的礼文化转化为现代的礼仪文明。

与“礼主敬让”的古代文明既一致又有区别,现代社会形成了一套适合现代城市公共生活的礼仪规则与行为体系。如“文明有礼”的要求,包括居民在公共生活中的衣着得体、举止得当、用语礼貌、排队有序,以及一套城市公共生活的习惯。现代都市的文明还以“不影响他人”为基础原则,形成包括在城市不同场所场合的行为要求和习惯。如乘坐公共交通,以先来先坐为原则,不得无礼占座,不得以脚踩座位,不得让儿童在车内随意小便,要礼让孕妇和残疾人士等等。现代都市文明行为规范和习惯,就人际关系而言,不再是传统社会以熟人为主的人与人接触关系,而是在都市生活中随处可及的陌生人或不熟人之间的接触关系。就礼仪文明而言,表面上看,礼仪文明所注重的是形式的层面,但形式也反映着素质。如何在此种现代都市人际关系中使行为礼貌得体,消解混乱与冲突,体现文明素质,是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挑战。北京市应以首善之区要求自己,要持之以恒地大力开展“新礼仪、新习惯”的教育宣传,使之成为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得新礼仪有深厚的生活文化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逐渐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但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往往与城市生活规则相抵触,对行为在公共场合对于他人的影响缺少敏感性,这就需要帮助他们进行城市文明的再教育,让他们熟悉了解城市文明的习惯,加快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

还应看到,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世界城市的文明礼仪有很大的共通性,在这里每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传统占的比重较小,通行的城市文明条目越来越成为普适的标准,这是与其他的文化领域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熟悉世界上其他世界城市的礼仪文明,关注我们在城市文明方面与世界城市的差距。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我们应当记取孔夫子的教导“贫而乐,富而好礼”,使城市文明的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无愧于中华文明历史上“礼仪之邦”的盛誉。

按照儒家礼思想的传统,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礼”和“仪”。或者用另一种后来儒家常用的分疏,即强调“礼之本”和“礼之文”的分别。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有礼”主要还是在“礼之文”的层次,在礼仪礼俗的层次,而不是道德规范的层次,这是应当区别清楚的。


2010年9月


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5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