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曾子学派的孝本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 次 更新时间:2023-01-26 22:19:14

进入专题: 曾子学派   孝本论  

韩星 (进入专栏)  

  

   摘要:曾子学派在孔子仁本体基础上,直承有子“孝悌为仁之本”,对孝道伦理从哲学本体论高度系统深入阐释,把孝发展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成为其思想的主体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结构。孝为至德要道,诸德之本;孝为修身之本,落实在立身行道和心性修养;孝为教化之本,德教施与百姓,范型天下;孝为治理之本,移孝为忠,孝治天下。以此,曾子学派构建起以孝为道德之本为体,以孝为修身之本、教化之本、治理之本为用,体用不二,互为涵摄,不可相离的“孝本论”体系。它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孟子、宋明理学都有重要影响,在儒家道统和学统传承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影响既远且大。尽管在历史上孝本论发生异化,产生了消极作用,但在今天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曾子学派;孝本论;道德;修身;教化;治理;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20JZDW010)阶段性成果。

  

   一、曾子学派与孝本论

   曾子学派是先秦儒家分派之一。《韩非子·显学》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子思之儒、孟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就出自曾子门下。《孟子·离娄下》说:“曾子居武城……从先生者七十人。”曾子设教武城,有七十多人追随其后,培养出子思、乐正子春、单居离、公明仪、公明高等著名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学派。《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书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圆》十篇都冠有曾子的名字,被认为出自《曾子》一书。《大学》《孝经》也出自该派学人之手。

   孔子“集”上古以来中国文化之“大成”,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主体思想可以说是“仁本论”。曾子在孔子仁本论的基础上,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有子的“孝悌为仁之本”,对孝道伦理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论述,把孝发展成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核心,形成了孝本论,创立了儒家的孝道派,使孝成为儒家乃至中国文化的基石。《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云:“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孝是天底下的至高无上的常道常法。从空间上把它立置便顶天立地,把它横放便涵盖四海;从时间上把它延续到后世便一直存在。孝是超越时空、普遍适用、无所不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礼记·祭义》引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曾子尊崇孔子的教诲,提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这就把违背树木鸟兽鱼虫生长规律、肆意而行视为忤逆不孝。这样,曾子把孝从对父母的家庭伦理,推衍到对君主、朋友的社会伦理,又从社会伦理推衍到禽兽、草木的生态伦理,使孝成为衡量个人行为、社会关系乃至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准则,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终极法则,使孝在其思想体系中具有本体地位,可称为“孝本论”。胡适指出,儒家有两个大观念:一个是“孝”,一个是“礼”,“这两个问题,孔子生时都不曾说得周密。到了曾子一般人手里,方才说得面面都到。从此以后,这两个字便渐渐成了中国社会的两大势力……孔子何尝不说孝道,但总不如曾子说得透彻圆满……孔子的人生哲学,虽是伦理的,虽注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却不曾用‘孝’字去包括一切伦理。到了他的门弟子,以为人伦之中独有父子一伦最为亲切,所以便把这一伦提出来格外注意,格外用功……便把一切伦理都包括在‘孝’字之内。”肖群忠认为这是对孝的“泛化”。

   《孝经》为曾子学派的代表作,集中阐发了“孝本论”。《孝经·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把孝提高到天经地义的高度,认为孝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品行,就是在告诉人们孝道是人之为人必须遵循和践行的道理和律则。唐君毅指出:“此孝被定为一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而有一天地或宇宙的意义,及为人一切德行与文教政治之本,则盖始于《孝经》。此书自汉而后,渐渐被尊崇,影响及于汉人之倡孝悌力田之政,后渐定为十三经之一,而后世中国人之一切德行,莫不以孝为本。其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之影响,至深且巨,而不可不一论也。”因此,《孝经》为历代儒者所重视,获得不断诠释和发展。

   二、孝为道德之本

   在儒家仁、义、礼、智、信、忠、敬、勇、恭、宽、惠、敏、温、良、恭、俭、让等众多的德目之中,曾子学派以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基础,以孝统摄其他德目。孝行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尊贵于万物的道德行为,孝是诸德之本,百行之首。《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云:“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这里仁、义、忠、信、礼、强与孝不是平行概念,而是源流本末关系,是孝向人生不同方面的拓展,都是孝的不同体现,于是以孝为中心,将诸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孝”统摄诸德。在这里,孝是人的一切道德实践的根源、动力和目标,奉行孝道是实践各种美德的起点,是对各种美德发扬光大的过程,可以说,实践了孝道就兼修了各种美德。

   《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指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把孝看成先代圣帝明王传下来的最高尚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是一切道德的根本。项霦《孝经述注》注释本章云:“道德名二而理一,圣人因人心本然自有之德性道理,以顺天下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上下,和睦无怨,皆由孝道始。”他认为道与德名为二而理实一,是人心本然自有的德性道理。以道德理顺人伦,和睦无怨,就要由孝道开始。本章又说:“孝,德之本也”,唐玄宗《御注》云:“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在人的道德行为中没有超过孝的,所以孝为德本。

   《孝经·圣治章》把孝看成圣人最高的德行:“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的最高德行是孝。人在天地之间最为尊贵,故要效法天地之道,而圣人是通天地人的出类拔萃之人。人的行为中最大的是孝行,而在行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尊敬严父,而尊敬严父莫过于以父配天举行祭祀活动。这当然不是普通百姓的事情,是圣王才能做到的。以周公为例,周公能令后稷配天、文王配上帝,因而四海的诸侯前来助祭,这是无以复加的孝,也是圣人之德的最高表现。

   《孔子家语·弟子行》说:“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孔子从曾子的孝行中概括出孝悌为道德的本源和次序。

   “孝为德本”还见于《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齐皇太子萧长懋喜好《孝经》,甚有研究。有一次,临川王萧映问萧长懋说:“孝为德本,常是所疑。德施万善,孝由天性,自然之理,岂因积习?”萧长懋说:“不因积习而至,所以可为德本。”萧映说:“率由斯至,不俟明德,大孝荣亲,众德光备,以此而言,岂得为本?”萧长懋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因为孝出自人的天性,合乎自然之道,是众德之源,故为德本。

   在儒家诸德中,仁与孝的关系特别重要,孔子儒家的主体思想是“仁本论”,而曾子学派以孝为仁之本,当源于有子。《论语·学而》载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何晏《论语集解》注曰:“本,基也。基立而后可大成。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皇侃《论语义疏》解释得较详细:“本,谓孝悌也。”“若其本成立,则诸行之道,悉滋生也。以孝为基,故诸众得悉为广大也。”“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言孝是仁之本,若以孝为本,则仁乃生也。仁是五德之初,举仁则余从可知也。”孝悌为做人之本,是实践仁道的基础,也是包括仁在内的诸德之本。通过孝悌实践,仁道才能实现。

   因为孝为德之本,所以百善孝为先,在人的所有道德行为中,孝行是最重要、最根本也是最优先的。

   三、孝为修身之本

   曾子继承孔子“修己”之学,提出“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把修身看成所有人做人的根本,而孝又是修身之本。《中庸》云:“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要成为君子必须要修身,而修身的过程和结果都与孝道有关,行孝是修身的基本内容。《孝经·感应章》载:“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在宗庙里祭祀表达恭敬之心,是表示不忘自己的亲人。修养身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辱。《韩非子·六反》谓“上治懦而行修者,曾、史也”,曾子在行孝过程中克服了自己性格的弱点,以孝为修身之本。清代阮元也说:“曾子修身慎行,忠实不欺,而大端本乎孝。”曾子一生以孝为本,修身践行,形成其性格特点和思想特色,为构建“孝本论”奠定了基础。

   曾子学派的修身首先落实在“立身”。《孝经》提出的“立身”,大致有三重含义:一是爱身,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二是全身,身体是父母的遗体,要保全自己的身体;三是成身,立足社会,建功立业,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修身与立身是因果关系,通过修身,才能立身。修身是立身的前提,立身是修身的结果。《孔子家语·六本》载:“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而其中立身有仁义,孝就是根本。曾子学派将孝推衍到人生的诸多领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云:“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孝子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阵勇,这些事项包括了一个人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是孝的具体呈现,可见孝是人生修养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孝成为一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贯穿一生。

   “爱身”是孝道的开始。《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论语·泰伯篇》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里曾子既是对自然生命的爱护,也包含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道德实践的尊崇。《礼记·祭义》也载曾子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还引曾子说:“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给,是父母遗留给我们的遗产,珍惜爱护、保全好我们的身体就是在行孝。

“全身”是孝道的要求。《礼记·祭义》通过乐正子春之口引曾子讲“全身”:“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乐正子春自己也认识到:“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曾子学派   孝本论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332.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