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用抠字眼精神夯实国家安全学基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96 次 更新时间:2023-01-18 23:36

进入专题: 国家安全学  

刘跃进  


从国际关系学院1992年开设“国家安全教育”通识课,1997年开设“国家安全基础”专业课,到2004年我国第一部《国家安全学》教材公开出版,特别是2020年底国家安全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以及两年来全国10多所高校开办国家安全学专业,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

在国际关系学院于1990年代中期开设国家安全学专业课及编撰相关教材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国家安全是什么”,“如何定义国家安全”。由于二战后不少国家的情报机构以“国家安全”命名,我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以“国家安全”命名的“国家安全部”,这使不少人认为国家安全就是隐蔽战线的情报与反间谍工作。同时,从国际关系学、军事学、公安学等角度思考和认识国家安全时,人们又常把国家安全内容局限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主权安全、领土安全等几个方面,有时还有意无意间把国家安全只看作是对外安全。

但是,当我们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角度思考“国家安全”概念时,很快就认识到以情报、保密和反间谍为主的隐蔽战线仅仅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其中一种,并不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全部,更不是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工作”是两个不同概念。国家安全就是国家不受内外各方面威胁危害的客观状态。从内容上看,政治安全、军事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等等,也只是国家安全的部分构成要素,而不是国家安全的全部要素。

总体国家安全观于2014年提出后,我们在继续深入研究国家安全概念时,既认为《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的定义合乎逻辑,具有科学性,同时进一步从内容上认定“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国民、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安全的总和。”“国家不受内外各方面威胁危害”是国家安全的“内涵”,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国家安全、俄罗斯国家安全等等是国家安全的“外延”,而国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等则是国家安全的“内容”。

在科学定义“国家安全”概念的同时,我们强调“国家安全认知”(包括安全感)、“国家安全能力”(即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国家安全工作”、“国家安全机构”等等,都不是国家安全,不是国家安全概念包括的内容,但都是国家安全实务和国家安全学理论必然包括的内容,都是“四面一体”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国家安全体系不仅包括国家安全本身及其各种构成要素,而且包括不是国家安全但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例如国家安全感就影响国家安全)、威胁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保障国家安全的活动和机制(科学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能力、国家安全机构、国家安全工作都是属于保障国家安全的问题)。

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概念很多。当前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许多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常常似是而非,含混不清,总让人觉得存在着什么问题,又使人不知道问题所在,更让人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弄清概念的执着,不能对一个概念进行长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另一个方面是缺乏必要的逻辑工具,或者说难以恰当使用各种逻辑方法和工具。这一点,在我们研究国家安全的起步阶段就注意到了。在国家安全研究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如今更是觉得只有用“抠字眼”的精神对待概念问题,才能夯实国家安全学的理论基础。

2008年,我们在《为国家安全立名——国家安全理论中概念问题的逻辑批判》一文中曾说,概念是科学的基础,一个学科中的概念存在问题,学科的基础就不牢靠,整个学科就有问题。概念的问题越大,其所在学科的问题就越大。因此,概念及其定义问题,对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使“国家安全学”真正成为科学,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对这一学科中涉及的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方法的要求给每一个概念以准确而无歧义的严格定义。这个任务需要经过我们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来逐渐完成。

在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专业教育大面积铺开的今天,为了国家安全学未来的健康发展,上述多年前的这段话也许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国家安全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国家安全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1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