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煜:优化产业政策,推动落实经济工作会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9 次 更新时间:2023-01-10 21:43

进入专题: 产业政策  

董煜  


以下观点整理自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9期)上的发言。


一、结合短期工作,统筹当前和长远

二十大明确的2035年愿景目标,与两年前制定“十四五”规划时有约十处的重大变化。这种目标导向的变化会影响政策制定,影响各方面的工作。过去在讨论短期工作时,经常要引入中长期的视角。而现在当我们在讨论五年后这种中长期问题时,反而需要更多地结合一些短期的工作思路。比如明年作为关键的一年,它将在未来的五年中发挥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六个更好统筹”,其中一个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讨论未来五年,不能不学习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很多内容虽然是短期工作,但其实都跟未来五年中央的全局性部署紧密相连。也就是说,今年的年度工作部署和五年的工作有非常鲜明的对应关系,能否开好局决定了能否更好地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结合。

明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改革开放的四十五周年。有很多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方面的工作,可能都要在明年启动。二是“十四五”规划的中期评估。未来五年的增长指标,要与这种中长期规划政策衔接,真正的中长期指标要等到“十五五”规划时做进一步的衔接和明确。明年要通过中期评估,把二十大的工作落实到“十四五”的后期,也落实到“十五五”的前期研究当中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一些重要的话,往往隐藏了极为关键的政策信息。比如个人认为2019年最重要的话是: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今天,在所有文件里都能看到的“系统观念”就来源于当时的“系统论”。2020年非常重要的话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这是当时八项任务布置的要点。2021年重点讲了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在今天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决定了工作中很多思想认识的方法论。今年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如何纲举目张,关键就是要提振信心。信心和当前的工作有关,也和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期紧密相关。信心是明年,也是未来五年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二、产业政策制定角度的几点建议

1、优化发展环境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壮大。这说明中央看得很清楚,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环境不太好。学习二十大报告,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就是去看辅导读本和“百问”,里面是官方对于一些重要叙述的解释。“百问”里总结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本高的问题;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的问题;部分政策调整过快,影响企业经营,以及一刀切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甚至误伤部分民营企业的问题;民营企业自身缺乏转型升级能力的问题。对此,我认为明年需要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今年的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建议明年继续做。不但要做,还要贯穿全年,作为重点督查,而且要专门找问题、找案例,严肃地进行处罚。

我们要争取推动在全党形成一个共识,即今后谁再歧视民营经济、谁再限制民营经济的发展,谁就是在违反党的大政方针,谁就是在损害党中央的权威,谁就是在破坏稳定发展的环境。确定这一坚决和鲜明的态度,是我们谈未来五年工作的一个根本前提。

2、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近期经济形势下,各方面都比较关注重启消费。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我国的主线。它是“十三五”的主线,也是“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后经历了几个版本,1.0版是2015年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2.0版是2017年提出的“破立降”,3.0版是2018年提出的“八字方针”。“十四五”时期的4.0版本强调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今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处在4.0版的范畴内,即要把供需两方面的工作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十大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意味着要尊重产业规律,不再单纯地简单按领域区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要在政策上将它融合起来对待。这样的政策要和扩内需的政策结合起来,既要找到着力点,也要找到结合点。扩大消费不能简单地依靠消费政策,更重要的是去稳企业、稳就业。近期,有很多建议提出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我认为这种建议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看待政策问题上固然可以有一些理想的、浪漫的想法,最终还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考虑这些政策是否能成为现实的选择,或者实施以后能否起到想象中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切实提高各方面的收入,单纯从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看,这可能比简单地发放消费券效果更好。再比如,鼓励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消费政策。

投资不能只靠基建,我们要考虑如何推进有效投资。一些重大工程的投资工作,可以结合明年的“十四五”中期评估做出调整。房地产政策,已经明确了要减少需求侧管理的限制,更多地在供给端发力。供给端该救还是要救,风险该防还是要防,但是,需求端有些问题只有去买过房、跟房地产中介打过交道的人才能知道消费者的痛点在哪里。从这个角度,结合当前的房地产政策做一些调整,调整一些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制度,这样消费者才会买账,市场才能真正稳定和恢复。

3、着重布局产业和科技创新政策

政策层面比较关注的一个词叫做重大生产力布局,过去在产业政策方面的确比较注重工程项目的布局。但如今要使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发挥成效,需要考虑向一些政策借力和转型。比如区域政策和人才政策,将来同样要作为和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同等重要的工具来看待。本次二十大最重大的变化之一是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人才政策可以作为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来看待,教育政策有时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跟经济政策紧密相关的政策。这是因为要想真正把产业科技抓好,就要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人才的特点。在这种前提下,某些地方的学科布局会对产业链的培育起到非常大的引导作用。

再比如数字经济,也和未来五年紧密相关。我建议至少在认识上要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目前正在做的主要是打通“三融五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以及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融合。这其中有很多的市场机会。此外,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紧密相连,一方面要稳定已有平台的预期,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发展一些新的平台。

4、深化改革开放

二十大提出了改革的重大举措,结合改革开放四十五年,中央也会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真改革。今年部署的统一大市场就是一个最大的改革。这里面涉及到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可以作为明年推动改革神话的重要着力点。此外,目前很多省都在推要素的综合改革试点,这里可以有很多创新的内容。

经济工作会议把开放任务的重点落在外资上,这非常有针对性。去年我国外资基数比较高,今年数据也还行,也有一些标志性的项目,包括巴斯夫、空客等。当前环境下,有一些外资离开了,但这并不完全是因为营商环境,本质上还是由于中国市场在升级,门槛在变高。在门槛变高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改革来吸引外资进入。比如北京的两区建设就是在金融方面的一些突破。

二十大之后,一系列的首脑外交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最近,中央也出台了一些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外资文件。未来几年,我们将不断推动实现升级版的招商引资。

三、经济工作会的部署能否落实的关键点

1、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开展了“学查改”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了要继续完善落实机制,要以奋发有为的状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去做。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要按照去年的要求,防止两个谬误。防分解谬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防合成谬误。“六个统筹”中提到,要更好地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各项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项工作已经在做了,但是效果还需改进,机制还需完善。

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要把实践作为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这意味着在工作中,除了以前提到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之外,还要强调结果导向。要真正要把“白猫黑猫论”贯彻好,把实践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2、把政策的宣传解读放到和政策制定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做了重点阐述,即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还提出,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近两年,各方面的预期转弱都跟舆论有关。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后,由于舆论的放大渲染,甚至危言耸听,人们可能会对政策的解读产生偏差。一些自媒体将政策中个别的词刻意放大,干扰了预期,带偏了节奏。今后要高度重视这种情况,第一时间纠正和斗争,防止带节奏的言论把政策信号给解读偏了,解读歪了。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热点政策上,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传递正确的信息。

总体来说,明年是值得期待的,今后五年也是值得期待的。共识已经初步形成,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呼吁,让明年真正成为复苏的一年,重塑信心的一年,这样才能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入专题: 产业政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9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