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魁:中国应从明年起连续五年设定5%经济增长目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13 次 更新时间:2022-12-20 21:04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张文魁  


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只在3%左右,不但明显低于潜在速度,也远低于年初设定的5.5%的预期增长目标。进入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建议明年可以设定“双5”经济增长目标——从2023年起连续五年设定5%的经济增速目标,强调“两个确保”——确保人民群众正常出行和小微企业正常经营。

为何要设定“双5”目标?有学者认为中国潜在增速很可能两三年后就滑到5%以下,但对潜在增速的测算其实差异较大,据我分析未来五年中国的潜在增速可以保持在5%以上,当然关键因素是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能否推进,放松管制、公平竞争能否推进,这对中国潜在增速的影响很大。

中国民间实际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关键要看制度和政策能否将其释放出来。在新冠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政策环境并不宽松,但即便如此中国依旧能实现6.1%、甚至6.5%以上的增长,由此也可以推测出中国实际潜在增速在5.5%左右。未来五年5%以上的增速是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实现的:有可能是说有这个潜力;有必要是指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不仅针对年度目标,也针对未来五年,此外,报告将“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若未来五年不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这一目标就很难实现。

要做到“双5”,首先2023年务必要完成5%以上的增速目标。明年是二十大之后的第一年,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若是明年疫情管控仍无法摆脱层层加码的问题,这一目标或很难实现。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失衡十分严重,症结主要在于需求端消费增长缓慢,生产端服务业恢复较差,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两个拖累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疫情管控措施,当然也有长期未解决的结构性难题在作祟。所以,明年乃至后年,经济政策应牢牢抓住两个重点:需求端的消费和生产端的服务业。

虽然疫情导致多数居民收入下降,对消费开支有所拖累,但从数据上看,今年居民储蓄多增不少,这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居民仍有消费开支能力,只是因为接触式消费受到了很大制约而无法实现消费。因此今年消费低迷,很大程度上与疫情管制措施有关。明年如果能放松管控,优化管控措施,消费就可以明显上升。很多专家认为促进消费应该直接发钱、发消费券,前者肯定是不现实的,后者在某些地方得到了实践,但事实证明无法大规模推行。因此权衡利弊,优化疫情管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是最显著的。

除了居民消费,房地产也是内需的重点问题。我认为,房地产政策中明显不合理的过度管控措施应该取消,但房地产政策也应该有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即绝不能为了解决短期经济问题和地方财政困难而对房地产进行刺激,不能为促进明年的经济增长而在房地产上过多打主意。年度经济增速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显然是后者更为重要。即使房地产对明年经济增长有所拖累,也要从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不能为短期目标而实施不合理的房地产政策。

2023年促进居民消费要坚持两个“确保”:一是确保人民群众正常出行。“二十条”优化疫情管控措施虽已出台,但在严厉的问责之下,地方在疫情防控方面层层加码是有自动性、系统性的。明年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对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端影响相对可控,因为大企业可以通过白名单制度保供应链、保物流,但大量白名单之外的中小微企业根本得不到保障。消费端如果不能确保人民群众正常出行,接触式消费也就无法恢复,整体消费增速将很难提升。

二是确保小微企业正常经营。首先,小微企业的就业作用十分突出。据统计,包括个体户在内,中国约有1亿个小微企业,每个小微企业的平均从业人数为3~4人,可吸纳总就业人口高达3亿~4亿。其次,小微企业既是生产方又是消费方,其业主一方面从事生产和服务,另一方面又通过获得营业收入实现消费。疫情以来,大量小微企业所在的服务业增长十分缓慢,一些行业萎缩比较严重,很多小店虽然可能没有注销,但都已经关门,没有正常经营。关门歇业期间,小微企业没有收入,也就不会形成相应的消费开支。若小微企业长期无法正常运营,将产生很大问题。

当然,未来五年要保持5%的经济增速,实现“两个确保”还不够。长远看,改革开放仍要继续向前推进,否则市场信心很难恢复。当然改革开放也并非一蹴而就,但必须要始终强调并采取实际措施。当前市场信心低迷,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改革开放,就必须配合出台一些实际性的措施,以树立起民间信心。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36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