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全球数字经济的演进、格局和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3 次 更新时间:2022-12-20 17:01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朱嘉明 (进入专栏)  

本文为2022年11月19日横琴智慧金融论坛(2022年第四季度)朱嘉明嘉宾的发言,整理时有少量修改,敬请阅读。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数字经济”这个概念的理解。因为现在数字经济、还有数字技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什么叫数字经济呢?数字经济的英文翻译是Digital Economy,但是核心英文的Digital和中文的数字在理解上常常是存在差异的。原本的数字经济,或者常说的原教旨意义上的数字经济,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计算机比特语言所支撑的经济叫做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是我们常常以为的,所谓的算术、数学的数字,它是特定指计算机语言的数字,也就是说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共识和为基础的。


关于全球数字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我们如何理解今天的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其实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个新问题,这是一个至少需要追溯60年甚至70年历史的一个过程。今天理解数字经济确实需要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有一个必要的回顾。我个人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真正的史前时期可以追溯到近90年前的图灵时代。当图灵发明图灵机做图灵试验,其实已经开启了数字技术开发的历史的最早阶段。真正带动和推动数字技术全面发展,应该是从二战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把数字技术做以下四项分类:第一分类是计算机,第二类分类是通讯,第三是网络,第四项是基础结构,在计算机中又分成软件和硬件,在软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的演变。硬件则经历了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分别发展,直到芯片的出现。通讯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1G到现在的5G,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网络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历程,基础设施同样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发展存在两个岔路,一个是集成的大规模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则是超算计算机,另一个则是个人电脑的发展,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持续进展、演绎的过程。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一定要从战后第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开始,这一时间点是1951年,这台计算机叫做EDVAC。此前冯·诺依曼在1946年已经系统提出了计算机理论,那么也就是说今天的数字技术支持的数字经济本源至少开启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随后到1952年就出现了万能自动计算机,于是计算机工业或者计算机技术走向了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就是说数字经济的发展必须追溯到1951年和1952年。


那么在这之前硬件方面的半导体领域在1947年就诞生了第一个三极管,到1953年贝尔实验室已经有了专门的半导体实验室,半导体工业由此产生,到2023年为止,半导体工业经历了长达70年之久的发展。然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开始出现,到了70年代初就出现了著名的摩尔定律。也就是说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计算机技术的硬件体系走向了完全的成熟化。到了70年代,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集成电路已经彻底地改造了整个电子计算机结构,电子技术对其他工业也产生了广泛的渗透。


与此同时,在这一期间对应的支持计算机硬件体系运行的软件得到开发,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后,计算机语言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80年代出现了C语言,之后是C++语言,然后到Java语言的出现,这时软件和硬件完全集合在一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尔盖特在1995年推出了Windows 95,即整个办公系统的第三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变。在通讯方面,从早期的电话一直到智能电话的出现,最重要的历史进程是2007年乔布斯推出的苹果智能手机。当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很快想到把计算机之间进行联系。在1961年到1962年之间,互联网思想、互联网理论和互联网的技术设想基本上得以完成。6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互联网的全方位实验阶段,当时最重要的主导机构是美国的高级研究计划网络。该网络于1969年成立,在1990年解散。到了80年代中后期,全球发达国家已经掀起了网络热潮。白宫于1993年开始出现第一个线上邮件。在基础结构方面,光纤通讯的广泛使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的第一条光纤在美国东部,从华盛顿开始,经纽约到波士顿全长1000多公里。第二条光纤于1988年完成,是全长近6700公里的大西洋光纤体系。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的经济发展史是一个先有经济、再有科技、再有科学的演变过程,之后才有了工业革命。但是对于数字技术和数字革命的发展,却是先有的数字技术,之后才有的数字经济。而且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力量把支撑数字技术的每个方面进行完美协调。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计算机、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在纵向上的关系,而其横向关系则奠定了今天数字经济基础的时代,该过程于20世纪90年代大体完成。千万不要以为数字经济或者数字技术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其是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但是所有的基础是在70年前到30年前的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数字技术或数字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如果以美国作为一个案例对这样的过程进行仔细地分析,可以发现推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动力是两大力量,第一大力量是国家,这和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有差别的。可以看到计算机和其背后推动力主要是指冯·诺依曼领导的ENIAC计算机系统。从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一直到主导80年代,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量确确实实是国家的力量、政府的力量。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到了战后,涉及到数字技术发展,在当时所需要的资本力量、所需要集结的科学家的规模和协作,已经是私人和私人企业难以做到的,并且对这样的战略意义,私人和私人企业是难以认知的。


第二,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企业的产生和发展非常有效的推动了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例如贝尔实验室、IBM、1953年正式成立的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等等。在此简单罗列一下,比如1968年英特尔的成立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进入70年代的苹果,然后在80年代90年代,都会找到相应的代表性企业存活到今天,一直到现在人们熟知的1994年的亚马逊、1998年的Google、2004年的脸书(现在叫Meta),以及21世纪的维基百科等等。


因此,即技术的推进是由国家力量和企业领袖及企业的组织能力互动推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以国家、政府、企业和市场互动的一个非常特定的历史环境。到目前为止,这个环境已经至少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硅谷正是在此背景下形成。于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就成为了同时发生的两个方面,没有数字技术支持的数字经济或没有通过数字经济体现的数字技术都是不成立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独特的一种经济发展现象。无论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历史或者文字记载的经济历史有多长,这一段历史都是最特别的经济史阶段。


第二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当今全球数字经济格局?如前所述,在经历长达70年的漫长发展后,我们发现当今的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状态。通过数字经济的视角需要重新定义传统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产业衡量标准发生重大变化。我认为,当前,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标准即是不是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果一国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尚处于发展中水平,那就应被界定为新兴市场国家。在数字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会实现工业、信息、知识、创新和数字五位一体,所有上述因素最终能够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就在于数字化。所以,今天我们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本质差别在于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差别。当一国数字技术没有达到发达水平时,不论其经济体量如何,其本质都仍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这种情况下,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一套新的全球性二元结构建构。以前的发展经济学,或者二元结构,是指在相当多的国家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工业和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今天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今天的二元结构是指数字经济和非数字经济或者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二元结构。在发达国家中主体是数字技术支持的数字经济,同时还有传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还是传统产业引入和吸纳,开创了有限的部分的数字经济,这样的格局对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三问题:是指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基本趋势是什么?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第一,数字经济决定经济增长。一个是数字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另一个是数字经济增长的速率快于其他产业。同时改变了增长模式,改变增长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因为数字经济的产生,导致生产要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数字经济和产业结构。她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形成数据科技支持和主导的新兴产业结构。第三,数字经济和金融产业。我科技金融化或金融科技化是指金融数字金融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技术的特征对商业周期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和影响。第四,数字经济是全球化。未来全球化的真正动力。从传统到现在变成数字全球数字化,因为数字经济发展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希望大湾区还有合作区,应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最后的结论是全球数字经济产生了全球新的博弈模式和和规则,因此,所有的国家区域和企业都要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家。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2022年12月13日


进入 朱嘉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3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