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11 次 更新时间:2022-12-19 13:08

进入专题: 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  

顾明远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以一种思想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决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勾画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按照这个蓝图去施工。那么,我们对这个蓝图设计思想的认识是不是明确了呢?这是一个关系到能不能按照原来设计的样子去实现的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广泛、深入地学习《决定》的基本精神,开展教育思想讨论,以便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符合《决定》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


教育思想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育的目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我们人人都明确了呢?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并不很明确。我总感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者叫作“无目的论”,为教育而教育的倾向。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中学,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考上研究生;或者,是把我所知道的先进的科学知识教给他,至于这些知识在他走上社会以后有没有用处,如何使用,学校是不大过问的。也就是说,我们很少研究我们教育的社会效果。诚然,我们有许多教师,他们不仅工作勤勤恳恳,而且教育目的很明确,教书育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这些教师无疑是我们队伍中的优秀者,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但也不能不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存在着上面说的问题。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决定》所指出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决定》还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教育的重要,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目的。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劳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所指的人,是具有一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会使用生产工具的人。这种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特别是在当代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素质就越好,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就能顺利进行。其次,教育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把现存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且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知识。特别是高等学校,它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科研的中心,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普通中小学虽然没有创造新知识的任务,但是它是打基础的阶段,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要想发明创造是不可能的。最后,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光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教育。总之,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这里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人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才观?1979年到1980年,在“人才学”刚刚出现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场关于“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才”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有天赋才能的人,做出非凡的成绩的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才是人才,其他都是庸才。我不赞成这种人才观。我认为,人才不能和天才混淆起来,凡是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都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各个层次、各个类别中又会有出众的人才,即俗话说的“行行出状元”。我们当然希望,并且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创造发明的、蜚声世界的各种高级人才和天才,但是这种高层次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如果我们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只放在这些少数人身上,把它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势必忽视大多数,就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到损失。


人才观还包括对人才的规格和要求的问题。各级各类人才所应具备的具体规格当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有特性。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应该有它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决定》中所说的:“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用这个标准来检查实际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恐怕还有许多同志对这个培养目标并不够明确。


例如,什么叫三好学生?当然应该是德、智、体全面优秀的学生。但是衡量德和体的标准是什么?往往不很具体。比较具体的却是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且不说考试成绩能不能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就是对各门课程的要求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我们都讲全面发展,有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门门都是优秀才是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实际上并不全面。因为各个人的才能、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才能。强求一律,必然抹杀学生的特殊才能。就如一块玉石,本来可以把它雕镂成一座玲珑的小塔,你却偏要把它凿成一匹粗糙的小马,结果是糟蹋了这块材料。所以说,教育的结果并不都是正值,有时会产生负值。教育对头,可以造就人才;教育不对头,可以埋没人才。


许多学校总爱把课程分为主课和辅课。数理化、语文、外语是主课,体音美是辅课。这种分法是不科学的。各门课程在时间安排上有多有少,但绝不能按课时的多少来划分主课和辅课。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都有一定的位置,都是重要的。当然,由于各个人的才能、兴趣、爱好不同,不能要求学生门门都要达到同样优秀的水平。所以人为地把中小学的课程分为主课与辅课是没有道理的,是不利于培养人才的。


明确了培养目标和人才的规格以后,还有一个如何培养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这里既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培养目标,又指出了培养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历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反对教师采用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主张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是呆读死记,还是生动活泼地学习,这反映了对立的两种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所要求的。社会主义需要培养自觉的建设者,而不是因循守旧、只懂书本知识、照章办事的官吏;社会主义需要有理想、有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新人,而不是抱残守缺、没有理想和抱负的碌碌庸人。这就需要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一个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缺乏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时代需要一个人不仅有知识,而且有开阔的视野、创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些素质只有在启发式的生动活泼的教育中,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起来。


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首先就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参加政治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去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情。这样,表面上看来课内学到的东西少了,但课外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同时,它有利于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身体的健康发展,主动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养成。其次,要树立起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教育虽然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教育的结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就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越高,教育效果就会越好,教育质量就会越高。


以上提到的教育目的论、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论都属于教育思想的问题,只有这些教育思想端正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教育中的弊端才能克服,《决定》所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才能完成。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面很宽,上面讲到的只是一部分。教育思想的转变绝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需要调查研究社会各种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这就需要展开深入的讨论,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各抒己见,互相争论,互相切磋。真理总是越争越明。正是为了学习和转变我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简要地谈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向同行求教。


[1] 原载《教育研究》,1986年第4期。



    进入专题: 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31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