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考上大学”为什么被当成终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18 次 更新时间:2008-09-19 14:10

进入专题: 大学  

傅国涌 (进入专栏)  

我曾看到过一个调查,大约是去年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首次对外公布了一份《新生适应心理准备状况调查报告》,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不仅普遍缺乏长远的打算,就连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也没有了。这项调查随机抽取了华东师大2006级的294名新生,27%的学生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任何短期或长期的打算,没有方向感;51%的新生有近期规划,集中在学习、打工、社会实践几个方面;39%的学生有较为长期的安排,集中在读研、出国和未来就业方面,只是读研、出国对大多数人而言,就像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奔着考大学这个目标一样,并没有想过自己今后的专业方向、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等等,本质上没有真正进行“生涯规划”。调查中,没有一个学生有清晰的职业定位、长期的“生涯规划”。负责这项调查的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说,“不少新生把高考当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以为进了大学后就可以停止人生的追求,从而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他分析说,许多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其人生的最终目标,即使在大学阶段把目标定在学习和考研的那些人,也只是一种惯性,是中小学时代做一个“好学生”的延伸,并无长远的考虑和自我价值的定位。

调查显示的结果触目惊心,我内心多么希望这只是华东师大的特例,而不是所有大学的普遍现象,然而对现状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华东师大的学生还是比较好的。一个把“考上大学”当成终点的民族无疑是可怜的,大学教育充其量也只是整个求学生涯的一个环节,它既不是求知的终点,也不是人生的终点,大学不是保险箱,不是天堂,不是流着花和蜜的人间乐园,并不是进了大学,一切就万事大吉,类似于科举时代“一日看尽长安花”,从此黄金屋、颜如玉都有了,升官发财,吃香喝辣,前程一片璀璨。这个虚幻的神话早已随着大学生就业危机的出现而破灭,大学生对未来的预期也越来越不敢乐观了。那么,为什么仍有千千万万的学子把“考上大学”当成人生终极目标?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去责怪学生,学生是一张白纸,白璧微瑕,具有最大的可塑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他们是被这个时代的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从小学起,甚至从幼儿园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他们的熏陶、灌输、教育,都是围绕着考大学、考好大学、考名牌大学这个单一的目标而转动的,他们耳濡目染,已经内化为一种思维定式,悠悠万事,唯高考为大,高考是天,一切都服从于高考这个中心。小学6年的全部学习不过是为了上一所好的初中,初中的3年不过是为了进重点高中,高中的3年更不用说了,就是为了考大学,考最好的大学,发展到今天,有些家长和学生已经看不上国内的大学,开始把目标定为考美国的大学。于是,一个人从小到大,12年的学生岁月完全沦为高考的奴隶,为高考而存在,没有了学习的快乐,没有了课外自由自在玩一玩的人生乐趣,没有人按自己的个性确立自己方向、发展自己的可能性,丁俊晖、韩寒这些都是孤零零的特例,是无法复制、不能仿效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好不容易熬过了12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考进了大学。那当然要大大地松一口气了。毕竟,终点到达了,再也不用紧绷着神经生活了。何况,经过这样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所有教科书、教学手段、作业、考试都是围着一次考试转的,学生的视野还没有打开,他们还来不及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他们已错过了最好的时期,因为他们最好的黄金年龄、宝贵精力已经被一次考试耗尽了。中小学教育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高考教育,不仅限制了学生也限制了老师的全部创造性、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把考上大学当作终极目标,乃是正常的。因为这本来就是这个时代全部的教育给他设定的目标。当然,我相信,他们当中也必然有一部分人最终能摆脱12年高考教育给予的限制,重新出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仅确立专业方向,而且有清楚的价值定位,在我认识的个别大学生中,我也看到了这样的希望。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要达到这一步确实很难,除非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大学的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最近公布的《2006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承认,2006年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仍然缓慢,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仍在持续下降。至于高考制度,多年来尤其近年来,批评的声音也一直没有断过,这次“两会”有人高调提案要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我觉得其中传达出了社会的普遍呼声,高考恢复30年了,曾经选拔、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现有的考试模式越来越往歧路上走去,按这种模式选拔出来的尖子往往只是应试的能手,而不一定是真正的优秀学子。教育的聚焦点其实早就找到了,教育部多年呼吁搞素质教育,不要搞应试教育,为什么收效甚微,乃至没有收效,道理很简单,高考是个硬道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考核是以高考和中考结果为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的,社会、家长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也完全按照考试结果而论的,当然,中学生的前途也系于这两次考试。“县一中模式”之所以大行其道,风靡不衰,就因为这个现实的原因。只要高考制度不改革,以高考教育为轴心的中小学教育就不会改变,这样的教育注定了只能是应试教育,而绝不可能是素质教育。无论如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结果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全社会上上下下,努力推动制度变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个把“考上大学”当成终点的大学生群体本身,也应该有所反思,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现在起步,虽然晚一点,也还来得及。

进入 傅国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8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