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6 次 更新时间:2022-09-29 09:43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人类文明新形态  

李丽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不断扬弃旧文明形态、创造新文明形态的历史。文明形态是文明进步在特定阶段上展现出来的标志性成果,体现着文明进步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把对“文明”本质的理解和阐释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把文明的产生和演进植根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审视中华文明,“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唯物史观视野中,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人类文明先进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坚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引领世界文明,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系统整体的全新文明形态,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就。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必要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回到历史深处,着眼全球,放眼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历史时期,并明确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和历史使命。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走出了一条彰显民族特色的独立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独有的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文明发展,最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贯穿历史、 现实和未来。 因此,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据唯物史观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逻辑,并依此放眼未来,为明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必要的前提。

1.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社会主义的革命定向,实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合,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革命特殊实际辩证统一的独特道路,在政治、思想、道路选择等方面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在鸦片战争以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展过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救亡图存运动,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受西方现代性在特定时期的优越性影响,中华文明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选择困境。终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真理被接受并广泛传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发展壮大,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开启了焕然一新的革命面貌,同时也开启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新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独特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完成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根本任务。这一时期,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统一思想,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实现了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完成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合。正是这种内在结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政治民主自由、经济繁荣富强、先进文明的新中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完成了救亡图存的伟大历史使命,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自此,中国发展开启了新纪元。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进步和人民创造实践中展开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新文明的探索中,取得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的重要成就,完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进步和人民创造实践中展开。

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立了新中国。随后,带领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领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以勇敢和勤劳的姿态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推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积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注重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建设,强调现代化在革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后,确立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国由新中国成立前“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至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虽经历了一些严重曲折,但中国共产党仍然取得了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文明发展繁荣的新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完成了由生产力相对落后到世界经济体量第二的伟大转变。中国人民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拥有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明确了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他创造性地使用“小康社会”概念展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前景,明确了通过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时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使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蓝图。由此,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文明发展繁荣的新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涵和外延上均获得了新的发展,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新时代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充分准备。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持巨大的政治勇气、深邃的战略眼光、系统性的战略思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完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经过前三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唯物史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才得以创造。中国共产党强调制度建设、物质保障与精神滋养,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基石。在这个基石上,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奋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情怀,推进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同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到更为突出的地位,强调实现文明整体性的现代化;把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纳入文明协调推进的整体视阈和范畴,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团结、文化繁荣、生态和谐。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空前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内蕴了“救国→兴国→强国”的时代主题的语境转换。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转换的语境和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最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解读中国共产党从救国到兴国再到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演进逻辑,为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历史依据。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演进过程的始终,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创造性成就,必然需要从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解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出场”,阐明唯物史观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动力。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超越性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文明整体演进图景,通过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逐步超越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方位打破隔阂,走向开放,全世界各民族从竞争对抗走向共存共荣。在比较视野中,我们可以大致通过人民逻辑超越资本逻辑、系统和谐超越分裂对抗、天下大同超越霸权思维等三个维度来凸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所具有的超越性。

1.人民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的演进源于人类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人类文明跃升的物化成果体现在各个领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根本体现。马克思阐释了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同时更深刻揭示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本性的文明形态展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是资本主义所彰显的现代文明较之前文明的进步性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资本主义文明阶段性的进步成果,只是非本质性的矛盾克服,或者以新的矛盾形式掩盖当下凸显的矛盾,或者是以某些方式转移现存的矛盾。生产关系的变革在资本本性支配之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矛盾不可能根本性化解。这一切源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存在逻辑本质上是资本逻辑。“资本所具有的天然的个体性、独占性、市场性、逐利性和扩张性的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这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决定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即:资本的根本目标是自身不断增殖。这种以增殖为终极指向的资本逻辑,不仅支配物质生产与消费领域,更是渗透、影响,甚至是主导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资本主义文明与资本的共生性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必然受困于资本逻辑,无法超越资本逻辑所带来的根本性对立与冲突,也由此必然呈现其不可克服的文明片面性,导致物质文明极度膨胀,压制其他领域文明的发展。这种无法自我克服的发展片面性导致资本主义文明走向全面的危机。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而单纯依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无法实现这一使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文明道路选择。在当时“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场境中,包括以器物、制度和观念等为标志的西方文明,是中国人学习和膜拜的对象。但是伴随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看清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真实面目。正如毛泽东所言:“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这是国人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之问过程中,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放弃。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超越的同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构建了人类文明新的格局,依据人民逻辑完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领域的辩证统一,在根本意义上超越了资本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中国共产党用自身的发展实践证明现代文明不等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不等于资本主义,终结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的神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性发展,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文明史的局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发展之路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逻辑,阐明了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未来图景。在人类文明演进总体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观的“新”的文明样态——社会主义,取得了创造性成就和创新性成果,并依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样态——共产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人民逻辑为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内在依据。可以说,人民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本质和活的灵魂。这种人民逻辑最大限度地驾驭资本,摆脱资本的绑架,是真正的人的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人的价值实现,在本质上超越了资本逻辑。在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人民性唤醒创造性,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建构提供了精神滋养。这种内在逻辑既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逻辑,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逻辑。它又内蕴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元素,并为这些元素的生成和成熟提供原生动力,促进文明结构日趋实现持续性、系统性、协调性,同时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大矛盾”困境得到逐步解决,进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制度基础和生产力基础。

2.系统和谐超越分裂对抗

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尤其强调社会结构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依存和交互作用,从而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整体,体现了明显的系统和谐特质。在唯物史观视阈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统一性思维,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明的结构性缺陷,完成了比较视野中相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而言的系统和谐对分裂对抗的超越。

资本主义文明在其实质上是一种以阶级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形态。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资本主义文明是超越了以往“人的依赖关系”的“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表现为资本这种“物的关系”或“死劳动”对工人“活劳动”的支配,人的自由度依赖于其与资本的关系。因此,资本主义文明从产生之初就一直由分裂对抗思维所支配。这种分裂对抗思维导致生产一直以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为基础。资本主义文明因过度强调资本至上导致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对立、资本与劳动对立、生产与生态对立。因此,社会分裂和对抗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零和博弈状态就是这种分裂和对抗的直接表现。可以肯定,这种对抗在资本主义内部是无法消除的,必须依靠一种能够弥补这种分裂和对抗的新的文明形态来实现文明的超越和发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这种新的文明形态由于其内蕴的和谐本性超越了以往“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通过生产力高度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摆脱资本对人的控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恰恰拥有这些属性、满足这些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实现了社会主义道路一般与具体的辩证统一,逻辑地阐明人类文明发展未来必然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趋向是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延续和创新,不是各民族文明的颠覆或“大一统”。究其内涵实质,人类文明新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文明。它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以系统和谐思维坚持和而不同,注重各个文明形态的协同发展,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这种系统和谐思维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分裂对抗思维截然不同。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逐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系统和谐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伟大超越。必须以社会主义文明积极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的分裂性和对抗性,建构起一种更符合未来文明形态发展趋向的系统和谐文明观。从兼具系统性、协同性、历史性的整体文明的视角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实现对以分裂对抗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根本意义上的超越。

3.天下大同超越霸权思维

人类文明源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发展场境和语境,因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必然样态。换言之,正是文明的多样性存在,确保了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因此,各国、各民族按照本民族特点、国情特点发展自身文明,“走自己的路”,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抉择。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世界文明发展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必然存在样态。中国在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中,坚持民族特色和国情实际。在此基础上,中国以胸怀天下的情怀坚信:不同文明样态之间不是彼此隔绝和孤立的,而是密切相联、互鉴共荣的存在。多元共存是世界文明的生存状态,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的发展常态。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国家间合作共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包容互鉴、共存共荣的文明发展样态。习近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唯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是自身文明发展之道,更是人类文明发展之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各文明互鉴共荣,所释放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实现的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推行的霸权思维,将“文明冲突论”作为多样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维度,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完全背离了人类文明发展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和消解资本主义文明“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破除了西方长期以来构建的“文明-野蛮”话语范式。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一不可逆的历史进程,人类发展必然面临多元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时代之问,在新时代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思考聚焦文明发展本身,按照文明发展规律审视人类文明发展未来,将文明发展从“冲突观”转向“和谐观”,从多元文明并存的维度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图景。这种新图景在逻辑上为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是引领世界文明的文明形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天下大同胸怀实现了对西方霸权思维的超越。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超越性是相比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而言的,是在横向比较视野中把握其内在本质。而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我们必须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反思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整体协调的文明形态,是根本性破解现代文明“三大矛盾”的文明形态,是完成了人类文明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文明形态,是面向世界、指向未来的文明形态。这些本质的理解实际上是对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的总体性考察,是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的新型话语表达。

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整体协调的文明形态

“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从历史大视野抓住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和基轴。”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义是人、自然、社会等多维关系的全面和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五位一体”文明新形态。“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必须从整体协调的高度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发展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考察和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在这个“完整事业”中创造出来的全新文明形态。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文明本质的深刻反思,是面向未来的共时性、普遍性、人本性的新文明形态。它整合了各个文明类型的多元智慧,达到对人类智慧形态的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要旨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两大和解”。这是一个“自然向人的生成”与“人在对象化的过程中确认自身”的双向生成的过程。这个双向生成的过程必然逻辑地指向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形态——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立足人类发展命运,系统协调人与人、人与物、文明与文明,呈现出最为显著的总体性发展的特征。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据唯物史观在总体上实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超越性理解和把握。

2.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根本性破解现代文明“三大矛盾”的文明形态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推浪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三大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人自身的发展失衡。这“三大矛盾”严重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到这三大关系所蕴含的现代文明困境的症结所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在促进“三大矛盾”和解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三大矛盾”的本质性化解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探索中逐渐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有效衔接、协同发展的整体性文明格局。这一格局在本质上是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纳入整体的发展架构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本质性化解,创造性地破解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大矛盾”的和解中进一步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形成互促互进的逻辑自洽的动态运行格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华民族从独立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逻辑为核心所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破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下对人的发展的束缚,总体协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实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跃升。

3.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完成了人类文明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出场”就蕴含了这样深邃的历史眼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点,更是中华文明发展探索的关键点。中华民族由此选择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文明演进进入唯物史观语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出场”经历了一个从反思自身传统文化,到资本主义文明在国人心中破产,再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内蕴了理论实践逻辑完整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两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也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出场”及其理论逻辑转换的不可剔除的学理背景,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完成了人类文明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出场”及其理论逻辑转换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坚定。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笃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绝对领导力量。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立新中国,完成救国使命,到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兴国使命,再到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将完成强国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时代主题经历了几度转换,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是一个始终由一根红线贯穿起来的动态过程。这根红线就是与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出场”及其理论逻辑转换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实质、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转化与新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当代走向未来。“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确保中国历史完整、文化承继中实现文明传承与创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目标,把“民族的”维度放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目标的首要位置,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独特的精神标识,并以最直接的方式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过程是“文化自觉→文明自觉”的历史进程,这种文明自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文明意识的升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达到了人类文明规律探索的新高度。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完成“救国→兴国→强国”的时代使命,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世界、指向未来的文明形态

当前,人类文明发展处于大变局中,大变局赋予文明发展更多的可能性,其中,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扬弃,以及对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文明观的趋向是必然的和确定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大变局中创造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文明样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实现独立到实现繁荣富强,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比较问题。是跟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道路,还是选择社会主义文明道路?历史事实证明,中国文明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融会中国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智慧地解决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可资借鉴的有益方向和原则。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然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人类文明,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中秉持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的立场,为人类的永续发展和世界和谐发展进行整体设计,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新的文明样态选择的范本。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思考和实践,更是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视野中,回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新的文明形态冲破资本主义文明所创造的文明体系,追求和而不同、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不同文明合作共赢、共荣共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维度。这种新维度必然包含文明多元并存、交流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指向。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仍然在路上,它将在自我展开的过程中逻辑地呈现出面向未来的可能性和开放性。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81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