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保江: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38 次 更新时间:2022-09-27 09:18

进入专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   高质量发展  

韩保江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13个方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13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概括来讲,实际上也就是四个问题,即:新时代中国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保障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这四个问题,也就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社会进步。习近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习近平如此强调经济发展,不仅是因为历史经验的启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更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始终靠的是发展,靠的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而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为了一以贯之地解放和发展好社会生产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习近平指出:“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近代以后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侮的历史教训刻骨铭心。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

从现实需要来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虽然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内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发展,靠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习近平强调:“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此,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回答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问题的逻辑前提。它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发展阶段双重内涵。

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引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变化演进的基本轨迹。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他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个概念。同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去年,中央作出一个判断,即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今年年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我对‘三期叠加’进一步作了分析,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久前,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我概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总起来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百分之七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然过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最早提出的重要论断,其内涵在2021年1月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得到了深入阐释。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一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尽管有所不同,但二者都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上回答了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已走不通,必须转向由新发展理念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二)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一是要从党的根本宗旨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二是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

在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指出,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因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我们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三)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就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来的。在此之前,习近平在谈到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时就已经反复强调经济发展要重视质量。他说:“我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我也反复强调,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在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作了明确而深刻的阐述。他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因此,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在统一、浑然一体。

具体来讲:“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以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它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三、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路径支撑和制度保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这也就回答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路径支撑和制度保证的问题。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加强需求侧管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及二者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演绎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枢纽”,是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一把“钥匙”。

习近平指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讲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讲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讲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同时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习近平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所谓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在社会再生产运动和经济运行中,需求不是被动的,供给需要需求牵引,更需要新的需求来实现。因此,加强需求侧管理,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既需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分别于2017年10月18日和2020年4月10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二者尽管提出的时间不同,但都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都要服务并服从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都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种手段,进而内在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结构和物质载体,新发展格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表现形式,二者互为表里、内在一体。

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强,经济体系必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相互关系、内在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进而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二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当前,我国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供给侧有效畅通,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从而可以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进而形成需求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等体制机制,加快突破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

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二是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另一方面,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渠道和平台,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三是必须坚持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要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有制经济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当然要让它发展好。同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因此,在功能地位上,我们必须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权保护上,我们必须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我们必须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借鉴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学说的有益成分,“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从而真正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高质量发展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因此,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体现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因此,习近平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如何保障高质量发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习近平指出:“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不仅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是因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开展”。因此,“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发挥好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首先,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反对经济工作中的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防止不切实际地定目标,更不能搞选择性地执行。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其次,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重大改革。通过加强工作机制,党中央制定重大方针和重大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任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证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也有力保证了我国经济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再次,必须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另一方面,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习近平就此指出:“我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是有针对性的。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经济专业水平。”

(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习近平指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当前,“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今后尤其“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认真落实“六稳”“六保”系列政策,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稳”是主基调,要在坚持稳字当头、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维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既要反对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要反对冲动蛮干,急于求成,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也不能把攻坚战打成消耗战。要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习近平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一方面,要始终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在手上,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另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统筹协调,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为此,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既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又要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三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其中,特别要重视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四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五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

总之,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之“的”,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和如何保障实现这样的发展等基本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当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切实做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韩保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4期



    进入专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7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