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垒: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若干基础问题刍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49 次 更新时间:2022-09-21 10:31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张垒  


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工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在“四梁八柱”上着力,在学理逻辑、实践支撑、时代内涵,以及突破性的学术贡献上下功夫。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则是把握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自主且一贯的学理逻辑。新闻传播学现有知识体系中有不少概念、理论来自西方,这些来自西方的概念理论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自身发展变化的印记。即使是那些看似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最为接近的思想和理论资源,也有基于自身演变和发展路径所带来的特殊局限。一些学者对此已经有了敏锐觉察和深刻思考。如赵月枝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大力批判,认为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批判学者,在深层次上同样存在“西方中心主义”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纪’”的偏颇,西方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心主义叠加产生了强大的学术政治影响和深刻的知识霸权烙印。[1]

与之类似,目前学界讨论颇多的新闻真实性问题以及所谓的“后真相”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和西方民主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大量新闻事实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轻松核查和确证的复杂事件,事实与意见间的边界变得极为模糊。新闻事实为迎合多数人的喜好、需求被以不同的方式表述、组合、编排,甚至重新结构化。这提醒我们,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从知识清理入手,形成真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主且一贯的学理逻辑。

在地性和全球性兼具的实践支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是有着对应性行业支撑的学科。一方面,新闻传播学中存在大量与职业实践、行业共识相关,起着规范和约束性作用的规范性知识,这使新闻传播学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性知识”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随着新闻传播实践已经不再局限于新闻职业范畴,而是融入每个人的沟通交往过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新闻传播实践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这就要求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来自中国实践,也要观照全球实践。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全球实践并非只关注西方世界,而是要把更多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国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全球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特殊性与普遍性实现了新的统一。

体现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时代内涵。当今世界,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这场新科技革命同样给传媒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源自大工业时代,围绕印刷、电子媒介所建构起来的传统核心概念、基础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人们重新加以认识甚至重新进行定义。这既给我们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了艰巨挑战,也提供了全新契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决定着这一知识体系是否能够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一种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否成功,根本上还是要看这种系统性的知识是否能够真正地解释世界,从而使人们可以借之有效地改变世界。

具备超越性和想象力的学术贡献。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漫漫征途中,一个阶段性成果就是某种学派的出现和得到认可。以新闻传播学的相邻学科社会学为例,正是由于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学派的存在,社会学的中国化才有了现实可能性,也才能够得到全球认可、获得世界声誉。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凌空蹈虚,相反,它必须建立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学术贡献上。这些学术贡献既立足于中国实践和我们自身的地方性知识,同时也能够实现全球对话、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包容性。这就需要学者们把扎实的理论储备、全面的知识积累和立足中国大地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发挥好学术想象力,通过一个个出色的学术成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思想、描摹新蓝图。


注释:

[1]赵月枝:《社会主义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路径与问题意识》,《学术前沿》2021年11月(上),第14-41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建构的实践取向研究”(21AXW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64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