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有:共产党人“心学”的文化基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69 次 更新时间:2022-06-11 20:36

进入专题: 心学   中国共产党  

朱康有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深刻认知和把握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弄清楚其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基础。

历史文化渊源

“修身养性”“心学”是我国传统文化治学、修身的重要内容。20世纪以来,提到“心学”,研究者多会想到是“陆王心学”,且认为宋代陆象山开其端,明代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实质上,陆王心学可以看作是狭义之心学。陆九渊讲学,强调“心即理”,主旨在“发明本心”,且喜言“心体”“心之体”,这也许就是后人视象山为宋明心学之开山的缘故吧!然而在象山一生讲学中,未曾提及“心学”一词,其弟子杨简等亦然。可以说,是王阳明对心学作了实质性的表述:“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

元代吴澄传承宋儒理学之旨,把心学揭示之功归于宋初之大儒,指出“以心为学,非独陆子为然”,“心学之妙,周子、程子发其秘,学者始有所悟”,确认周敦颐、二程之言为“万世心学之纲要”。进而,又对心学之归于尧、舜、文、武、孔、孟之正传,做了进一步阐发:“心也者,形之主宰,性之郛郭(外围之城或墙)也。此一心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之,以至于孔子,其道同……孟子之传……邵、周、张、程朱子,盖莫不然”。按吴澄所说,不只是宋明理学,所有儒学精髓即是心学,此可谓中义之心学。

若把心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层面考察,则道家、佛家亦重心学。心学这一称谓,在道家典籍中出现甚早,南北朝(北周)时期问世的《无上秘要》就曾引录《洞真太上隐书经》:“夫仙者心学,心诚则灵;仙道者内求,内密则道来”。至清代仍绵延不绝,如《古书隐楼藏书》:“天仙之学,心学也。”心学一词,也曾见于南北朝的佛学著作中。佛家思想主张“心生万法”“心生种种法生”“一切唯心造”……应该说,此为特殊的唯心的心学。因此,明代主张三教归一的林兆恩认为,心学是“三教之源”:“故孔子、老子、释迦为万世而生,以开心学之源,而天下之道亦未始不同归而致一矣”,“心一,圣人也,在道家谓之仙,在释家谓之佛……不思不勉,曰圣、曰仙、曰佛者,皆心也”。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足鼎立之学释解“心学”,此可谓广义之心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心学隶属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中“修身养性”之内圣范畴。各家思想与修养目的各异,对心学这门学问宗旨的表述也就有所不同。建立在传统人天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心学,旨在通过反求诸己的认知实践,驾驭、升华心之体、性、用的全面素质,达成自我境界的提升、自我智能的提高,并推己及人,做利国利民之事。

科学文化基石

心学之“心”,指心、神对待的心身整体(或称神、形整体)的“心”,用我们熟悉的语汇讲,就是意识内容及其本体。运用此“心”,需要对它真正的“体”和“用”有科学的认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师们从哲学上对意识本质的论述,对我们今天讲共产党人的“心学”有很强的科学指导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心学中的“心”,如《荀子·解弊》所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又如中医《内经·灵枢》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统括这一列精神活动的,似乎都是指心的“用”的层面而言,心的“体”则被认为是“气”。《内经·灵枢》中说:“神者,正气也。”朱熹亦曾明确指出:“心者,气之精爽。”这就揭示了心学修养的物质基础在“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01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提到研究“意识本质”是当代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神意(心)的体性的认知,有着丰富的内容,若能进行全面研究、整理,以形成古典心意认知实验学,对揭开意识本质的真面目,很可能起到人们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

“心学”的深入研究,离不开对精神(意识)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问题的根本性观点,为“心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南。恩格斯和列宁都明确地指出,“意识”(精神)是“人脑的产物”,“物质的最高产物”。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此文是据毛泽东于1937年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的记录稿整理而成)中的“意识论”部分,开宗明义指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之一形式,是一定物质形态的特性。”这就从整体上明确了意识的物质属性。1943年,毛泽东在刘少奇给续范亭信上的批语中指出:“思想离不开物质,精神现象是大脑的属性,讲的是脑子与脑性的关系,一种物质运动形态与别一种物质运动形态(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的关系”(参见《毛泽东年谱》),括号中直截了当的称述——“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重大意义。这种观点剔除了意识的神创论,杜绝了意识的二元论,实质上也排除了西方所谓“物理主义”的干扰,为“心学”发展及其科学研究奠定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尽管辩证唯物主义大师阐明了意识物质性的方方面面,但科学至今尚未能揭示出意识本具之科学真面目。这是当代科学局限于“物理主义”的自然科学物质观的结果。欲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建立更高层面的科学物质观:建立新的科学范式,从“意识不是具有重量和伸张性的东西......意识是运动的物质之内部状态”(毛泽东语)入手,克服研究意识的瓶颈,使之对意识的科学研究进入“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轨道。亦唯如此,方能最终破除对传统哲学“心学”所谓“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知。

中国哲学史学家张岱年先生对“气”之论述,架起了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以至意识(心)论的桥梁。他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与近代物理学所谓“场”有近似之处)为一切之根本;气是无生命、无意识,而为生命和意识的基础的客观实体。心学修养为什么强调“气”呢?因为“气”是修身养性的根据。《管子》早就指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宋代施德操认为,“其气之充于吾身也,睟然见于面,盎然发于背,沛然见于周旋动作之间。古人之大有为于世者,皆出于此。”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强调:“圣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为气所移。气听命于心,圣贤也;心听命于气,众人也。”因此,儒学家可能更多突出心念(意识)的作用及其功能,直接关注对心(神、意、志)自身的修养,有时候忽略或者不谈对“气”的修养。

了解“心”(精神、意识)的物质基础,或者说其本身的物质性,即可使心学修养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此外,马克思主义对意识能动性、主动性作出明确的强调,这亦使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改变、修正、优化自我身心有了更加辩证的理解与掌控。“自由的人”是什么?是“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通过“自我认识”、“了解自己”,发掘出自己的内在“尺度”、“本质”、“本性”,真正在自然、社会、自身三大领域成为“主人”。这一自由之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除了要认识和利用“外部自然的规律”,还要认识“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恩格斯语),这样才“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之“心学”,建立在对内外在世界规律的认知与运用上,与主观唯心论或机械粗糙的庸俗唯物论决然不同。

现实文化根脉

毛泽东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把“改造自己”同“改造世界”并提,并将之与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与实现联系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后在实践形式上形成的新突破——不仅指向客观世界对象(自然界与社会),也指向主观内在世界。“改造自己”可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心学”的初期表达。刘少奇、周恩来等党的杰出领导人关于共产党人或领袖个人的修养理论(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张闻天的《论青年的修养》等等),皆可归于此说。这就改变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作为少数人修身养性学说的心学对象,使之成为建设革命政党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出现了诸如“自觉按照、自觉遵守、自觉参加、自觉行动、自觉维护、自觉服从、自觉接受、自觉防止、自觉净化、自觉防范、自觉检查;自我批评、自我解剖、自我约束;加强自律、廉洁自律、自主行使、自身建设、反思自身”等大量带“自”的要求术语,这种以反求诸己为内容的执政党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学”丰富资源的采纳、汲取、融汇。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有关话语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段话中的“心”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一是“初心”。党的主题教育中的“初心”,又称“初发心”,即源于佛家思想文化用语。佛家修行与共产党人的目标有重大差异,但修身方法未尝不可以相互借鉴。共产党人把党的奋斗目标作为誓言,反复锤炼印证,在意识深层打下烙印,宗旨牢记,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功效。二是“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出自道家老子《道德经》),倾听人民心声,中国共产党人把“民心”“修之于身”,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源泉。三是“本心”。王阳明有一句切身体会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他认为必须把良知本心修养出色,才能为做社会事业打下“内圣”之修根底。明代另一位心学大师陈白沙同样指出,“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就是说将此“心之体”修养出来,时时明了,对付脱缰的野马(喻意心念难以驯服)口中就有了一个“衔勒”套上,懂得了前行的规则和方向。我们共产党人今天讲的“立根固本”之心,显然是以“初心”“民心”等“大道”公心为“本心”的。

如何修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其一,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不下数十次的“知行合一”理念。“心学”不是“玄学”,不能空谈心性。仅“知”还不行,不与“行”结合的“知”并非“真知”。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实干才能爆发出积蓄的内在巨大能量。其二,在做事上处理好“有我”与“无我”的关系。既需要一种“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也需要一种超脱的“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将“有我”与“无我”结合起来,就是修养共产党人“心学”于事理上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其实,“共产党人的心学”也是一种“自我革命”——不仅仅只是把“害群之马”从执政党队伍中“摘”出来,同时更是通过党性教育,变革广大党员精神状态,焕发意志恒心;革去昨日之旧我,变为今日之新我。

“共产党人的心学”的修养,不只是每名党员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整体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自我的欲望把自己推向覆灭。不少盛极一时的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能够鉴于前朝覆灭的教训,注意励精图治,注重反贪反腐,以争取民心、巩固江山,而到了中期特别是后期,往往奢靡腐败之风滋长蔓延,直至病入膏肓。”这里把对“自我欲望”的克服与膨胀提到执政集团生死存亡的高度去认知——而“克念作圣”即克除不良欲望的干扰,恰恰是心学修身养性的核心内容。明末焦竑所著《玉堂丛语》曾载,“曹鼎为泰和典吏,因捕盗,获一女子,甚美,目之为动。辄以片纸书‘曹鼎不可’四字火之,已复书,火之。如是者数十次,终夕竟不及乱”,这个故事突显了和自己内心的本能欲望作抗争的努力与不易。意识领域的革新、特别是意识深层的价值观的觉醒、信仰层面的觉悟并非一蹴而就,乃是一个极其艰巨而复杂的重构过程。《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除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这些决定性的因素作出重大变革外,内在观念的相对独立性使之同样需要作出自觉的相应调整。

大众文化前景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党性教育必然随着党员的“必修课”而使“心学”的修养进入民众意识中。传统“士希贤、贤希圣”的士大夫心学,亦将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亿万民众的心学。这标志着中华心学进入了新的里程。

心学是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精髓,能为外王事业的优秀品格奠定内在根据。它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生命观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上,以“法天则地”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规律为方法论,以内求诸己、外应于世的手段(方法学)来认识完善自己,以自己本具的“廓然大公”之性指导行动,以“公义胜私欲”的准则规范驾驭自我,以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的实学实行来造福人民,以正义大爱的心态来战胜邪恶——在这一过程中,成就“仁、智、勇”三达德的优秀品质,使人昂扬心志、发奋有为、振衰起弊,对艰难时局有难以言喻的启动作用。数千年来,它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对自然与人自身的认识水平,不断完善对自然与人自身的认识与改造的能力和手段,使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放出了灿烂的光芒。尽管它未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其必然性,未能通晓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进而为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开辟出途径,然则中华文化不仅记述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史前文化及其演进,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扬人的内在主体性,提出了作为自我完善的不同程度的规范要求,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人的身心方面有大量实证的理论和方法,如果结合现代科学文明,将能为实现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自然,传统心学文化亦有局限:“内圣”修养方法与境界的模糊性、直觉性乃至神秘性仍很突出,不大合乎当今人类理性化的思维方式;而“外王”主要注重的是社会人伦关系,未能在自然、社会、人事广阔空间结构上建立起来。建立在古代农耕文明基础上、仅重个体自修自悟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文明时代人们身心的需要。只有汲取现代科学、哲学的成果,使之高度理性化,并开辟社会化的实践与验证途径,或能真正为这种心性文明开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坦途,使之为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上,心学是学做圣人、追求内圣外王的学问,对陶铸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高尚情操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但未能改变广大劳动民众的社会地位。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要人人修内圣之德,人人事外王之业,人人树立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大目标的宏伟之志,以德才兼备、身心双优之素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统心学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得到了扬弃,发展成为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现代心学。完成现代心学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倡导,将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进文化在意识领域的革故鼎新,使心学成为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对私有制予以积极扬弃,从而消除劳动的异化,进而消除精神的异化,使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为物、为生活的逼迫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成为真正人的活动,并完成社会的全面复归。人全面发展出各项人的功能,使人和物的关系成为人和人的关系,人成了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的真正统一,自然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状态不仅是传统心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完全的科学展现,而且螺旋式上升到了崭新高度。总之,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层面揭示了人类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的解放,中华当代心学则从生命学的精神层面揭示人类身心领域的解放,两者将形成互补的整体,在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在攻克了“意识本质”的心学基础上,使人类获得内在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解放,传统心学憧憬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成为真正的人间现实,这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担当的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进入专题: 心学   中国共产党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60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山东社会科学报道,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