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维江:区域国别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50 次 更新时间:2024-04-08 09:58

进入专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   区域国别学  

冯维江  


就国际关系和区域国别研究之间相互的关系而言,第一,国际关系学对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等交叉学科,宜采取关心支持和置身事内的态度。按照现有的学科分类,国际关系学是二级学科,原先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的基础或重要分支的学科。现在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被作为一级学科列到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门之下,我觉得这对国际关系学研究来说,存在挑战,但主要还是机遇。

第二,现阶段是国际关系学推动区域国别等学科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的一个时间窗口期。国内学术界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有长期的积累和丰硕的成果,但作为交叉学科的一级学科,还是会引起新的更大关注而且被寄托了更多的期许。一个新兴学科如果要走向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阶段。这个阶段,特别是对交叉学科来说,没有自己完整的学科范式,可能构成其来源的亲代学科,往往是运用自身已有的学科范式来分析新兴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同时也为新兴学科的分析范式打下烙印。这就好比一部三国史,按照袁阔成先生来讲,讲出的是袍带书的大气堂皇历史感;单田芳先生来讲,能讲出短打书的市井游侠互殴的诙谐感;马伯庸先生来讲,就成了最近热播《风起陇西》的古装谍战片;如果让柯南道尔或者写《大唐狄公案》的高罗佩来讲,可能悬疑刑侦色彩还会更浓。投身交叉学科的学者可能会运用自己熟悉的已有学科范式来分析新兴交叉学科的对象和问题。比如说你原来是学国政的学政治学的,或者你学的是经济学的或其他学科的,你会用你自己学科的范式去看待国际关系问题,看待区域国别研究的问题。这种分析和应用,会给新兴学科打下自己原有学科的烙印,打下他的学科范式的烙印。总之,这一阶段可能都是从自己已有学科的背景去解析新兴领域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杂取种种,去粗取精,折冲中和,合成一个。交叉学科建设最终不能搞成多学科会诊,病人来了,把烧伤科、内科、外科、皮肤科、麻醉科医生都叫来,并不是就成立了一个烧内外皮麻科。要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科范式,不能是物理式的混合,而应是化学式的化合。

第三个阶段叫做“万法归宗,收了神通”。到了这个阶段,学科方法或者是分析范式已经被广泛接受。后面的工作就是按照定形的分析框架,利用这个领域不同的数据案例来验证各个具体的理论命题,探寻现象背后具体的规律。但长期来看,慢慢会陷入一种“精巧的沉闷”当中。大家干的都是比较规范的、精细的但跟之前那两个阶段有那么多大的见解和创获有所区别。当前,不管是区域国别研究乃至一定意义上国际关系学研究,都是处于第一个阶段,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阶段,理论创获的自由度和空间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国际关系学者包括其他相关领域大有可为的时候。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作为“苏洵”的国际关系学科可以帮助作为“苏辙”的区域国别学“在开封府买房付什么样的首付”。换言之,哪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程序可以援引到区域国别学研究当中去。

一是先确定研究的视点国家或区域,类似于电影拍摄里在视点人物(Point of View,POV)的说法。这个视点国家或者视点区域的提出,所要扬弃的是传统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中的“中心主义”论。一些研究会不自觉地采取“中心主义”的立场。比如日本学者森安孝夫的《丝绸之路与唐帝国》,特意摒弃了西欧中心主义、华夏中心主义、伊斯兰中心主义。但有研究者认为,该研究从某种角度看还是陷入了粟特中心主义。摒弃中心主义,但不妨以视点国家为中心展开分析。二是从权力角度界定POV的“周边”属性,将“周边”作为研究区域国别的一个分析性的概念。比如,超级大国形成对周边的硬权力,是对周边提供了哪些公共产品,是公益产品还是公害产品为主?其形成对周边的软权力,是接受了来自周边的哪些种类、何等规模的关系专用性投资?根据软硬权力所界定的机械团结或有机团结关系,可以划分出地理周边、生理周边、心理周边等三类周边。最后可重点分析POV国家或区域周边权力错配的政治经济安全风险。

总结一下,国际关系学对于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来自本学科的分析范式或程序,作出方法上的输出性贡献。


冯维江: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是作者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与中国国际问题‘三大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发言的部分内容


    进入专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   区域国别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39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