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新时代视域下如何做哲学及哲学如何回应时代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1 次 更新时间:2021-10-29 08:16

进入专题: 哲学  

赵敦华 (进入专栏)  

9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一讲顺利举行,讲座邀请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赵敦华主讲,主题是“‘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新逻辑’”。该讲座立足当下,观照现实,在对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做哲学、哲学与时代关系等问题。针对这一主题的思想背景和哲学如何回应时代问题、哲学如何扩展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对赵敦华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讲座的主题是“‘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新逻辑’”,请问您认为这一主题与时代有何关系,请您谈谈这一主题的思想背景是什么?

赵敦华:我谈这个问题的思想背景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近几年来,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哲学界,中国哲学史的理论创新不够,这样就出现了学问家辈出,思想家淡出的局面,而且在哲学史的研究当中,亦是如此。在哲学史的研究当中,往往是以史料来代替理论,其结果是,虽然史料罗列得很多,但是没有从中提炼出一些新的观点,也没有多少问题意识,这样就显得比较琐碎。还有一方面是,现在的学术争论中,有的时候争论的不是问题,而是证据。比如说,有的人讲,我说的这个问题的论据是有一些哲学史的证据;但是另外一些人讲,你讲的这个证据,有不同的解释,你的解释和我的解释不一样。按照我的看法是,他们一方是“以论代史”,而另一方是“以史代论”,虽然这些争论很热闹,但是对解决问题却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我选择这一主题,想以“新逻辑”来阐释当前关于“如何做哲学?”和“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谈到“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新逻辑”,请您谈谈什么是“旧逻辑”?与“新逻辑”的区别是什么?“新逻辑”的特征是什么?

赵敦华:这个问题很大,旧逻辑一般就是指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形式化的演绎逻辑,它主要是以符合逻辑规则,由前提蕴涵结论,它的起点就是定义。我举一个例子,一个经典的定义就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里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理性的标准呢?按照一些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奴隶是没有理性的,他只是会说话的动物。所以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当中,就把奴隶这样的非理性的动物排除在人这个概念之外了,那么按照这样的概念来进行演绎的话,当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而“新逻辑”是指代逻辑,“指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个人的名字指代了人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是贵族,是哲学家,还是奴隶,只要你有一个名,只要你有一个名称,比如你叫张三,或者你叫李四,你都是指代了人,并且是一个聪明人。而人作为一个通灵,人还可以指代人的一些普遍的特征,而且这些普遍的特征,并不局限于理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在定义上,旧逻辑和新逻辑它就不一样。其次,在推理方面,“新逻辑”也不局限于三段式的演绎,而是有限制、扩展等推论方式。“新逻辑”和“旧逻辑”的区分则是西方在12世纪下半叶做出的,它是相对于亚里士多德三段式演绎的“旧逻辑”而言的新的逻辑体系,“新逻辑”体系包含了指代、称谓、周延、限制、例解、扩展六个要素,这也是“新逻辑”的几个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网:讲座中您谈到哲学史论关系的六个方面,请问,何谓“论从史出”,何谓“以史代论”,史论的关系是什么?

赵敦华:根据12世纪下半叶以来“新逻辑”的六个要素,我借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的相关段落,对“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指代和称谓做了一些阐释。“照着讲”是忠于哲学家的原意,是对原文原著的注疏、叙述、阐明、解释和翻译,这是哲学史家做哲学的方式,它主要是“指代”过去哲学家的字句的实际意思;“接着讲”是“指代”了“我们现在认为这些字句应当具有的意思”,它是创造“哲学理论”的方式。因此,史论关系是关于如何做哲学的问题,“史论关系”也就是 “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史论之间的动力和目的关系,我将史论关系的周延划分为四类六种:一是“以论带史”(如中国哲学的“六经注我”),即以论为动力,史为目的;二是以“史”自身为目的,被称作“以史代论”(“学案”); 三是以“论”为目的,被称作 “以论代史”(如 “我注六经”式);四是“论从史出”(如中国哲学中的“六经皆史”),是以史为动力,论为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20世纪哲学面临着什么危机、如何走出危机?

赵敦华:20世纪,哲学不但有哲学理论和哲学史相分离,即以史代替理论,或者以理论代替历史,这是一个分离;另外一个分离是哲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比如历史、文学等)等相分离,并且在哲学的内部,也分成了一些二级学科,甚至是有更细致的学科方向,它们相互隔离,这样就产生了危机。

关于如何走出危机,我想到哲学的扩展,这里所谓的扩展就是要打破这些学科的壁垒和学科的界限,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目前,学科建制的壁垒日益突出,面对问题,学者对话交流的呼声甚高,您曾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关系研究”历时五年,于2018年结项,请问您认为中西马如何汇通?哪些成果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深入?

赵敦华:我的重大项目中,在结项报告里我重点谈到两点。第一,在20世纪的时候,中国哲学的现实就是“三化”,所谓“三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哲学促进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我把20世纪分成四个时期,说明了每个时期都有三化,当然它又有不同的特点。第二,说明了“三化”之间的逻辑,当然这个逻辑和我讲座当中谈到的“新逻辑”也有关系,里面有几点,其中一点就是讲“中西马”三者的时候,我们把“西”放在中间,当然从重要性上来讲,它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但是顺序是“中西马”,这是因为,西方哲学它是处在一个中介的地位,通过西方哲学这个中介或者这个桥梁,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这样,中国的传统哲学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谈到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回应时代问题,那么哲学如何回应并提出解决时代问题的方案?

赵敦华:我这里主要是做一个提示,我已经谈到了,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特质是回应时代问题,那就是它敏锐地捕捉问题,把问题哲学化,并且利用人类文明的资源,但不仅仅只是历史的资源,而且也包括其他学科的资源来解决哲学化了的问题。我只是提出这个方案,但是具体怎么做,我想会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我指出了一个哲学扩展的方向,即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所以我在讲座的时候,讲的主要是一个扩展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网:哲学想要把握时代精神或成为科学的“皇冠”就涉及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面对学科的细化,哲学的技术化问题,哲学应如何扩展?

赵敦华: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并不是要让哲学成为科学的皇冠,科学成为皇冠主要是指在17世纪、18世纪的时候,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结盟产生的一种美誉,在新的时代,哲学想成为科学的皇冠,这是不切实际的。

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哲学要深入到所研究的学科和专业当中,要理解他们的术语和概念,理解它们的知识,并且把其他学科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转化成哲学的资源,当然这里面包括很多细致的研究,它和哲学的技术化、细化以及细致的分析是不矛盾的,所以这样才不至于使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学科成为一种大而无当的、空泛的知识。哲学的扩展,还是要能够体现哲学细致、辨析、全面认证的技术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采访/整理



进入 赵敦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哲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31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