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存:加快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8 次 更新时间:2021-06-26 08:50

进入专题: 海南海洋经济  

吴士存 (进入专栏)  

6月23日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双循环与对外开放新格局高层咨询会上的主旨演讲


我今天主要围绕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谈几点个人的意见。海南是一个海洋大省,因海而名,向海而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必然要像新加坡、香港等自贸港一样,依托海洋、用好海洋,做到因海而兴。但必须看到,海南还不是海洋强省,海洋经济的短板和问题都比较突出。


第一,海南的海洋经济体量偏小,与海洋大省地位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不相匹配。海南是海洋大省,受权管辖海域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约三分之二,但2020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仅为1536亿元,仅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0010亿元的1.9%。而同期广东、福建、浙江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1.7万亿、1.15万亿、9201亿元。


第二,海洋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支柱型产业增长乏力,产业链短,海洋产业结构亟待调整。2019年海南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6.1:14.6:69.3,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形态仍较为传统,潜力有待挖掘。作为海南海洋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海洋渔业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量呈下降趋势,智能网箱、海洋牧场等新的业态发展还比较迟缓。另一大支柱产业海洋旅游则在遭受疫情冲击的同时,受基础设施不完善、邮轮游艇旅游发展不充分、国际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仍以传统的自然观光和滨海休闲度假等业态为主。现代航运业受到航运腹地小、流量不足、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影响,自贸港政策红利充分发挥仍有待时日。海洋油气、海洋生物等其他的海洋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期,规模较小,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还没有形成。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在新加坡、马耳他、荷兰等地调研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和启示,我认为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既要“谋势”,即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抓住自贸港建设的重大机遇,以《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海洋经济倍增目标为引领,争取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又要“务实”,即结合海南地方经济特色和遵循海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和科技创新为重要途径,做大海洋经济的总量,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有力助推自贸港发展。


第一,破堵点,增流量,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与祖国大陆被琼州海峡阻隔,包括洋浦港在内的海南各主要港口与国际主航道有一定距离,远离主货源地和主消费地,本地货源量和消费能力又远远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货物量。可以说,由于琼州海峡的阻隔,极大限制了海南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极大限制了海南航运腹地的形成与发展,制约海南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琼州海峡承担着海南90%以上生活物资、100%过海汽车、25%进出岛旅客的运输。2020年琼州海峡进出岛旅客1177万人次,进出岛车辆347万辆次。目前,琼州海峡南北和东西航线十分繁忙,2020年南北向船舶航行7万多个航次、东西向船舶航行5万多艘次,给整个航道的通行来了极大的交通压力。特别是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琼州海峡的客货运输量将继续大幅增长。据自然增长预测,2025年旅客吞吐量为1900万人次、车辆500万辆。考虑到自贸港政策的带动,旅客吞吐量有可能达到3000万人次左右。目前正在建设的新海港客运综合枢纽等项目,未来可能难以满足自贸港建设所带来的的物流量与人流量快速增长需求。


因此,我建议尽快启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研究论证,从而有效破解长期制约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咽喉瓶颈”,扩大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腹地、增加“流量”,更可以加快粤西地区、广西东部和海南的融合发展,使“琼州海峡经济带”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根据2020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大城市,加上广西东部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四大城市,再加上海南,人口总计4020万,2020年GDP总量19405亿元。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将促进形成“琼州海峡经济带—雷州半岛—北部湾城市群”新经济增长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两大国家战略的无缝对接和华南地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第二,在临港经济发展上做文章。借鉴新加坡等地成功经验,以洋浦港为核心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并通过拓展油气产业链,实现琼州海峡两岸产业联动发展。鹿特丹港码头岸线总长约44公里,每年约有3万多艘航海船只和11万艘内陆船只抵港,2017年港口及临港产业总产值约占荷兰国内生产总值的12%。新加坡裕廊岛也是打造临港经济的成功典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通过精准定位、合理规划,采用产业链招商方式,开展集中投资、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形成了化学簇群、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裕廊岛形成了石化产业集群。目前,裕廊工业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面积约占新加坡十二分之一,但是其创造的GDP约为730亿美元,占新加坡GDP总量的20%以上,石化工业产值占新加坡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目前,裕廊工业区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


海南可以借鉴新加坡经验,依托洋浦港打造世界级的临港经济园区和产业链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目前洋浦港千万吨炼油等大型石化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正在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油气储备能力超千万方,成为我国目前第二大的商业石油储备基地,拥有一定的石化产业基础。此外,以湛江和茂名为核心的粤西地区正在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带,目前茂湛一体化基地炼油年产能3500万吨,乙烯年产能预计将达到300万吨。


因此,我建议以洋浦现有石化炼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紧抓海南“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政策目标带来的机遇,用好用足自贸港加工增值的原产地规则等优惠政策,打造以洋浦港为依托的上下游化工产业体系,提升洋浦港吸引货物集聚和中转的内生动力,做大洋浦经济流量,构建集提供运输、储存以及技术、设备维修、后勤、贸易、金融于一体的临港产业体系。同时,应加强琼州海峡经济带两岸石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对接,推动琼州海峡两岸石化产业链互补,形成石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和联动发展,以此为抓手推动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


第三,以航运业的大发展带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航运枢纽和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已明确海南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航运业发展脉络,即“建设更加自由便利的运输来往格局,实施高度便利开放的运输政策,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议依托自由贸易港建设,完善航运制度和产业政策,有效聚集各类航运要素,这是海南航运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做大以“中国洋浦港”为船籍港的国际船舶注册登记制度,为国际船舶提供“一站式”登记服务,大力吸引中资非五星红旗的船舶回归。二是加快洋浦港与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速度,为出口企业、航运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操作流程,以“政策实施+流程简化”双轮驱动,引导内陆出口货源向洋浦港集聚。同时,用好内外贸同船运输船舶保税油供应政策,使市场主体充分享受自由贸易港航运产业的政策红利。三是依托海南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契机,加快港口管理机构改革,整合海南省港口资源,规划统筹海南航运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以洋浦港为集装箱枢纽港、海口港为全国主要港口的双核驱动发展战略,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国通向太平洋、印度洋航线的航运枢纽与中心。


邮轮经济方面,其经济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培育新动能、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等方面均具正面效应,对发展海洋经济意义重大。自由贸易港发展邮轮产业,重心在于优化邮轮母港及提升相应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不断拓展邮轮相关产业链,营造邮轮产业经济优质营商软环境。一是统筹推进邮轮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配套产业等规划建设,构建以三亚国际邮轮母港为核心的邮轮发展格局,打造环南海邮轮旅游经济圈,为邮轮旅游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建议将离岛免税政策延伸、叠加到邮轮旅游领域,允许从事离岛客运运输服务的船舶建立免税消费渠道,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提供新动能。



进入 吴士存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海南海洋经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15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