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辉法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11 次 更新时间:2021-03-27 00:17

进入专题: 文化软实力   佛教   佛学  

圣辉法师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後,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全国人大代表圣辉法师提出关於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的建议。圣辉法师指出佛教教理教义中“和”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视,它是当代佛教坚持中国化的主旋律,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建设人间佛教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首次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治国方略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中国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外来宗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已经2000多年了,据媒体大约统计,全世界佛教徒约3.8亿人,中国就占了1亿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华夏文化後,与儒道一起推动着中国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

第一、佛教伦理涵养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国是最讲伦理的国家。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既是济世利人的宗旨,也是佛教伦理思想的根本,它不仅涵括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也涵括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佛教教理蕴含的伦理思想资源中,有不少地方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

佛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论,不仅点明了人的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也揭示了佛教伦理的适用性与合理性。生命是什麽?佛教阐释为“色心不二”。色(物质)心(精神)二者不可分割,二者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色心不二”既是佛教的生命观,也是佛教的存在论,认为不仅人类如此,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作为生命整体中的一部分,彼此相关相连,相互影响。因此,人、生物、环境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佛教叫“依正不二”。依,是依报,为大地、环境、整个宇宙。正,是正报,即生命主体。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是两者,但作为彼此的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共长,故是一体,所以称为“色心不二”、“依正不二”。这种对生命的辩证了知,使佛教将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作为伦理的出发点,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既是非常理性的,更是非常道德的。所以佛教这种生命观和伦理观具有的深厚的人文价值,应成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第二、佛教文化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提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於祖国、忠於人民。这是出於对现实的理性判断而作出的睿智决策。事实表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并不能消除人类的道德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利益、个人欲望、个人追求、个人至上、个人淩驾一切的失衡失序,带来的必然是社会的不安和混乱。前一时间国内一度泛起的制假、造假之风和西方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个人自由至上,带来的严重後果可见一斑。因此,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号召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於人民的人”。而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以“见性成佛”为道德最高理想,以“慈悲、智慧、圆融、平等”作为始终不变的主题,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初心使命,以不杀盗淫妄酒的五戒为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完整严密的道德体系,能够激发人们养成完善自己、利益他人,扶危济困、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怀。佛教徒践行“悲智行愿”的菩萨精神,积极开展社会慈善事业,救急於燃眉,送炭於冰雪,把道德教化延伸到社会建设的理念,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和运用佛教道德教化功能,并且融入到社会公德、人伦美德的建设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文化强国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第三、佛教文化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品质令世人瞩目。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制定了直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过往的成就和对未来的自信得益于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和平中崛起,得益於以“和”为特质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五千年历史的人文精神。而佛教的核心价值和思想精神,主要体现为和平、智慧、慈悲和中道。尤其“和”的精神为僧俗所推崇。“和”是佛教的品格特徵,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佛教始终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始终反对战争、恐怖和暴力,始终反对压迫和歧视。佛教发扬的心、口、意、戒、见、利的“六和”精神,坚持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可成为加强世界佛教徒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促进世界佛教各语系、各宗派之间切实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鲜活力。佛教教理教义中“和”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视,它是当代佛教坚持中国化的主旋律,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建设人间佛教的精神财富。

因此为凝聚中国精神,使佛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多作贡献,谨向国家提出:关於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的建议。为使建议可行,应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关於中国佛教事业安全、健康开展的工作。利用和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以及文化艺术的价值导向作用,积极正面的宣传佛教健康有益的思想,提高公民对中华文化瑰宝的认知度,防止把佛教与邪教、迷信混淆起来,正确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公民信仰自由权利。抵制宗教渗透,与商业化、低俗化对佛教的侵蚀而造成的乱象作坚决的斗争,依法处治不良自媒体和网路对佛教的抹黑,从而推进中国佛教事业安全、健康的开展。

(二)关於加强佛教人才建设,不断提高佛教自身整体素质的工作。佛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薪火相传,弘扬光大,所以人才培养是根本。而在日本、韩国都有佛教大学,中国是世界佛教的第二母国、世界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亚洲文化圈的核心,更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大国。但我国只办有规模小、师资力量有限的佛学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佛教事业向上开展的需要。所以支持帮助佛教界整合资源办佛教大学,培养出更多学修并重的高素质僧才,来引领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新境界;挖掘历史上护国爱教、为佛教中国化做出贡献的寺院和高僧大德的感人事蹟来垂范後人,激励佛教徒更好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加强佛教道风为本的自身建设,增进佛教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就佛教的人心净化、社会调适、道德教化等功能以及对哲学思维、自然科学的启迪作用、进行总结,提炼成与时俱进的精神资粮,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增强凝聚中国精神的软实力,即是中国佛教事业健康开展的当务之急,否则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

(三)关於积极开展佛教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各层次互动模式的工作。“众善奉行”、“普度众生”的思想,热衷慈善事业是佛教的光荣传统。因此,佛教一方面利用寺院省吃俭用的经济积累,救济众生;一方面接纳教内信徒对慈善的捐助,再转送到弱势群体或个人,做着爱的传递工作。而且为助力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佛教慈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所以国家应在精神鼓励、媒体宣传或税收政策等方面作出积极引导,激发各界人士的社会责任感、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征途、使命在肩,“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只要我们汇聚好每一个人的奋斗与担当,建设和提升好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迈向新时代的中国就会更加“了不起”。



    进入专题: 文化软实力   佛教   佛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56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