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悼念纳西画家王荣昌老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61 次 更新时间:2021-02-07 09:01

进入专题: 王荣昌  

杨福泉 (进入专栏)  


惊悉乡友、中央民族大学的王荣昌老师在2月6日因病去世了,很难过!

王荣昌老师几年前患了脑梗病,从北京回到丽江疗养。我2017年11月与车文龙友一起去他家看望他,王老师气色还不错,只是不能说话,握着我的手,嘴唇嗡动着,潸然泪下。

人最痛苦的,莫过于亲朋好友相见,却说不出话来!我想起我母亲在世时,也是因为中风,说不出话,她听得见我的话,而她只能对我比划一下手势。那天在王荣昌老师家里,再次体验了这种人生病痛带来的痛苦!

王荣昌老师是丽江大研古城人,是我们的学长。他在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学习绘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去美国工作了很多年。我去北京时,多次和他相聚过,有很多次也在丽江相聚。王老师性格直率,快人快语。在北京人缘很好,也认识不少外国朋友。他和不久前获得我国“共和国友谊勋章”的伊莎白·克鲁克一家人很熟,北京的乡友们常常在他们家里聚会,王老师是主要的组织者。

王荣昌老师身在北京,但有很浓郁的家乡情怀。我有次到北京去他住处,和他闲聊时,他说,因为他在丽江古城的家是紧傍着小河,从小习惯了听着小河的流水声入睡,到北京就听不到这样的流水声了,一直都很不习惯。那天他很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买到了一个机器,可以发出泉水涌流的声音,可以听着水声入眠,看他讲述时眉飞色舞的那个高兴劲,我也深受感染。回忆起我1983-1986羁旅在德国时,想念家乡,也自然地会想到丽江古城伴随我们长大的小河,当时还曾写了一首歌《故乡的小河》(石叔诚作曲):“故乡的小河,流荡着我少年时的梦,我生命的绿色,来自故乡的小河……”

因此,我太能理解王荣昌老师的这种心情了,但没想到王老师竟然想方设法弄了个可以听小河流水之声的机器,这倒是第一次听说啊,王老师深深的家乡情结,可见一斑。

如今,王老师不幸因病离开了尘世,长眠在家乡森林茂密的金虹山的祖坟里了。我因为当下不在家乡,只能遥遥祭奠,送别老友。愿他的灵魂,与故乡的青山绿水长相依,愿故乡小河的潺湲流水,长伴着他的灵魂。

王老师曾送过我一本他的著作《纳汉古文图谱解》,是民族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他的好友、201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友谊勋章”的伊莎白·克鲁克((Isabel Crook)教授为王荣昌老师的这本书写了序言,我转发在这里:

伊莎白·克鲁克((Isabel Crook)

古纳西象形文不仅是世界上仅存的几种古文体之一,而且据我了解是唯一仍在使用的图形文。对古纳西图形的研究的深入将对其他古文化研究起到推动的作用。20世纪早期通过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 Joseph F、Rock)和俄罗斯的道教信徒顾彼得( Peter Goullart)的介绍,使得纳西象形文闻名于世界学术界。继而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被东巴文化的价值所吸引。

丽江,坐落在玉龙山脚下,海拔2700米,居住着30多万纳西人。丽江地处喜马拉雅山南端,长江自青藏高原一路南下,至此急行北转,形成了人们常说的“长江第一湾”,从而成为一处独特壮观的景象。本书作者纳若(王荣昌)就成长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他与山为伴,与自然为伍,融为一体。

初见纳若是在1976年。当时,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教书,他是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老师。在被丽江地方政府推荐到北京学习绘画前,他已在丽江工作了7年,当过勘测员、卡车司机、文化工作者。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而留在母校当教师。初识不久,我就发现我们有相同的爱好。在成都出生的我,当时很着迷于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四川和云南民族地区的游记,他所描述的纳西文化瞬间激起我成为人类学家的激情。

随着交往的深入,纳若渊博的知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让我折服。我感到任何人都不会因为年龄、民族、生活经历甚至是语言的差异而与他产生任何隔阂,因为他总会本着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整体,不同民族的风俗、多元的文化使整体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着生命力。他自己也将这种信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他多次为母校深入到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民族地区,选拔招收有天分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而且,他经常带学生到各个民族地区写生、采风。在实践中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欣赏各民族的艺术风格,使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当政府推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时,丽江人民政府曾诚恳地邀请纳若回去参与主持当地文化事务。纳若认为在北京他可以为提升纳西文化的影响力做更多的事情,并说服了他们。

1984年,纳若邀请我和我丈夫大卫柯鲁克( David Crook) 一起去丽江大研镇在他家过春节。当时的大研镇还是一个只有六条小溪穿城而过的闲逸小镇,每家门前都有清水流过,每晚都用清水清洗由石条、鹅卵石铺成的四方街。一天早上?我们参加了纳若整个家族的祭祖仪式。我们抬着装满食物的大锅、一大桶水、一篮子生肉和蔬菜穿过郁郁葱葱的松林,爬上他们家的墓地。在这里他们准备了丰盛的佳肴。我们坐在墓冢上,我问纳若我坐的是谁的墓,他说:是我自己的啊。我感到他对已经在祖先的墓冢之间选定了离世之后的长眠之地很是满足

我最后一次与纳若回丽江是参加他离乡30多年为父老乡亲举办的“回国作品展”。期间与他的纳西学者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他们激烈地讨论着哲学以及纳西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就像是纳西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虔诚地护卫着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1986年,纳若出访美国期间,终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看到了他期待已久的由洛克等人从丽江收集来的纳西东巴经书3000余册。这批经书为纳若更深地研究东巴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他如饥似渴地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临摹、勾勒、复印这些经书,收集了大量的图形资料。1992年,我和柯鲁克到华盛顿看他,纳若对于研究工作的热情和他在异国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很赞赏。他被邀在华盛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修复壁画、参加一年一度的华盛顿马拉松、在华盛顿律师棒球队做荣誉队员,同时他结识了许多国家的朋友。他一直坚持创作,以画画为生,在华盛顿开设了他的工作室

纳若的作品包括油彩、水墨、陶艺和各种材料制作的壁画。他早期的题材大都以各少数民族习俗、自然景观、奔腾的河流为主,后来在受到纳西象形文的启迪后,他常以象形文做为创作元素,走上了他独特的艺术之路

这部作品是由一个真正的纳西族的儿子通过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从视觉艺术的角度阐述纳西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的真诚杰作

伊莎白

2008年8月12日

此书译者原注:①此序为择译。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王荣昌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01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