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规模较大的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现代化程度高,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当时最为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战争持续时间长达3年1个月;战争双方投入兵力多,战场兵力最多时达到300余万人;作战样式多样,既有运动战又有阵地战,还有登陆作战,空降、机降作战,细菌战和空中绞杀战;斗争方式,既有军事斗争又有谈判斗争,而谈判斗争长达两年,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总之,朝鲜战争内容极其丰富,可谓“军事百科全书”。
朝鲜战争是当时世界斗争的焦点。美、英、苏(苏联秘密出动空军到朝鲜上空作战,并给予朝中方面武器装备的援助)、中等世界大国都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直接结果: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中国人民打出了国威军威,朝鲜半岛的局势得以初步稳定,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场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倍受世人关注。战后,战争双方决策者、参与者对这场战争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中外史学工作者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
由于各参战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不同,对朝鲜战争重大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国内史学工作者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笔者现将中外史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其目的在于引起重视,使研究更加深入。
一、关于朝鲜战争起因问题
战争起因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是战争双方争论的焦点,互相指责对方发动了战争,指责对方为侵略者。战后,参战双方在各自撰写的官方史书中观点可以说是截然对立的。中外史学工作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笔者对朝鲜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看的: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要独立,人民要解放,已成为世界潮流,是当时世界局势的主要特征。朝鲜战争爆发正是这一潮流的组成部分,这一特征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朝鲜战争爆发,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两个大国、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朝鲜问题上斗争的继续。
(二)美苏两个大国以三八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人为的将朝鲜分割成两个部分即南北朝鲜。此后,南北双方围绕着国家的统一、统一于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进行激烈斗争。朝鲜战争爆发,是朝鲜国内政治斗争的继续,是国内进步势力同反动势力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在以和平方式不能解决朝鲜统一问题的情况下,那么朝鲜战争爆发就不可避免,战争的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
(三)朝鲜南北双方长期致力于军事准备,不断在三八线进行武装活动,逐渐由武装冲突发展成为全面战争。朝鲜战争的性质,开始是属于内战性质,后来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朝鲜战争才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对于战争性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朝鲜内战爆发前,李承晚集团已决策武力统一朝鲜,并公开叫嚣要北进。美国操纵联合国已正式承认南朝鲜政府。在此情况下北朝鲜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无可厚非。至于说谁先打第一枪的问题,因为是内战,谁先打谁,那是他们国内的事情,别人无权说三道四。中国官方史书回避了谁先打第一枪的问题,只是客观的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关键是要把二战后朝鲜南北双方的情况交代清楚。只要把这一问题交代清楚,结论也就会自然得出。
在战争期间,美国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其目的是为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寻找根据和理由,为他们的“国际警察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掩盖其侵略的本质。战后,西方学者不顾战争前双方的情况,不研究造成朝鲜分裂的原因,仅在谁打第一枪的问题上大作文章,其目的仍然是为美国的侵略行动粉饰和辩护。所以,探讨研究战争起因问题,不仅是个历史事实问题、学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涉及到国家利益问题。
二、关于抗美援朝的战略目标
抗美援朝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于这场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志愿军是在被迫和仓促的情况下参战的,这就使得战略目标在志愿军入朝前无法确定。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志愿军入朝参战曾有三种设想:一是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军队,解决朝鲜问题;二是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三是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空军轰炸我大城市及工业基地,海军攻击沿海地带。我们应该争取第一种可能,避免第三种可能。而这一切取决于志愿军在朝鲜的作战,能否歼灭美国军队。总之,我们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
志愿军入朝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及时地调整和改变战略目标。在总的战略目标下,根据战争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内容。志愿军入朝初期是阻止敌人的进攻,稳定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以后是要在朝鲜境内歼灭敌人,解决朝鲜问题,1951年6月以后是争取和谈结束朝鲜战争。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确定战略目标时,总是依据主客观情况,从战争最坏处入手和准备,同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战争的结局完全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设想和预计之中。
朝鲜战争最后以签订停战协定的形式结束,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停火。划定的军事分界线基本上以三八线为界,南北朝鲜所占的地方与战争爆发前相差无几。也就是说,战争打了三年多,战争又在战争爆发的地方结束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民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入朝参战,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是否实现了战略目标?
从形式上看,好像中国出兵朝鲜未能达成战略目的。中朝军队既没有把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赶下海,统一全朝鲜;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也未能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到鸭绿江边,武力占领全朝鲜。最后战争是在谁也吃不了谁,更确切地说是在中朝军队军事、政治双重压力下,迫使敌人签字停战。
但看问题,不仅要看形式,更重要的是看内容。考虑问题,不但要考虑局部利益,更要考虑全局利益,不但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笔者认为,志愿军入朝参战实现了战略目标,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任务。正如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中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卓越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有人说,朝鲜战争双方打成了平手,谁也没有胜利。笔者认为,我们不但胜了,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因为这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弱国与强国的较量,武器装备落后的军队与技术装备先进的军队的较量,真有点叫化子与龙王比宝的味道,好比是轻量级拳击手与重量级拳击手之间的比赛,最后把对手打得不得不罢手言和,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本身就是胜利。
三、关于出兵朝鲜的决策
在美国不听中国政府的警告,大举越过三八线,进逼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时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应朝鲜劳动党、金日成的邀请,毅然作出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
当时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可谓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战争创伤还没有得到医治,各地政权有待巩固,土地改革刚刚开始,国民党残余和土匪亟待剿灭,西藏、台湾还没有解放。中国人民面临的对手又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从经济、军事力量上都没法与美国相比。要不要出兵?要不要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进行较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面临着重大战略抉择。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权衡利弊,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惜民族牺牲,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略和气魄,正确地作出了出兵决策。正如毛泽东当时所指出的,采取出兵参战的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极为有利;如果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不利。总之,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对出兵朝鲜决策问题,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难点。改革开放以后,毛泽东有关文稿逐步公开,国内史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在官方史书中亦有反映。可以说,在这一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毛泽东当时作出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通过战争的实践以及战后的影响,更加证明毛泽东的决策具有远见卓识。但是,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西方学者有一种观点,即所谓中国抗美援朝得不偿失论。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曾准备外交承认,可惜没有得到中方的及时回应;美国干涉朝鲜旨在解决朝鲜问题,对中国没有敌意;如果中国在战争期间当观众的话,完全可以和美国发展关系,抓住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几年来,国内有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抗美援朝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有无必要?认为当时美国没有准备与中国作战,并努力防止这样的战争发生;出兵援朝不是出于中国人民的本意,而是毛泽东屈服于斯大林的压力;中国参战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建设,影响了台湾的解放,使祖国统一大业造成现在这种困难局面。
有人说不抗美援朝,台湾早就解放了。这只是推测,没有把当时的形势作认真分析。只要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即决策不让台湾落入共产党之手,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同时对新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的同时,立即派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派空军进驻台湾桃园机场,并在台北建立海、空军联合指挥所。美国认为台湾极有战略价值,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正是因为美国一直插手台湾问题,这就使得台湾问题复杂化,增加了解放台湾的困难,延缓了解放台湾的时间,造成今天祖国未能统一的局面。
说到抗美援朝战争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建设,这是事实。中国人民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在战争期间,全国人民把抗美援朝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完成,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先后出动了290余万兵力参加志愿军,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战费开支62亿人民币,战斗伤亡36万余人,加上非战斗伤亡共计70余万人。这一时期向苏联的贷款,进口的武器装备,主要是用于朝鲜战场。既然中美之间的一场军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晚打不如早打。彭德怀曾说过,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确地处理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提出“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通过抗美援朝运动,大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冲天革命干劲。国内的经济建设不但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相反还加速了国内的经济恢复,促进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完成。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从战争的结果以及战后的影响来看,决策出兵朝鲜也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志愿军经过2年9个月的浴血奋战,粉碎了美国武装占领全朝鲜的企图,迫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的嚣张气焰不见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在战争中,美军付出了伤亡近40万人(美官方公布为14.2万余人)的代价,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战费开支400亿美元。此战之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美国总统杜鲁门因侵朝战争政策不得人心而告别政治舞台,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因战争的失利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这一切都是中朝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美国侵略的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安全,赢得了朝鲜半岛局势的相对稳定,(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抗美援朝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3556.html 文章来源:军事历史 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