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德:于丹是谁,因为孔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86 次 更新时间:2006-12-13 01:11

进入专题: 孔子  

章友德  

在复旦大学的南园,看到有许多卖倒版书的,从易中天到于丹都在非常显目的位置。特别是于丹这个名字,近来经常出现。我还是关心新闻的人,但对于丹是谁,还是不很清楚。只是知道是大众传媒———百家讲坛新制造的文化奇观,她讲的《论语》在最近的中国,在冬天的季节,成为最有影响的文化事件。

看到报道,在11月26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携新书《<论语>心得》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当天签售新书近1.3万册。对一个大学教授而言,3千本学术著作是十年磨一剑以后最大的期望,惶论1.3万册,更不敢想象是首印60万册。不仅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想象的学术著作的数量,更超过了之前百家讲坛的另一位主讲人易中天《品三国》的55万册印数。这让我们对中国学术的明天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又是一位教授,这一次是北京师范大学;上次是厦门大学的教授。很为我们的同人感到骄傲,特别是在一些娱乐明星成为大学教授,引起人们对教授产生认识误解的情况下,两位名校的教授给大学教授正了名,特别是两名社会科学的教授,特别是研究古典文学的教授。今后,我们不必要再去嫉妒搞自然科学的教授,也不必要都去从事法学和经济学工作,在传统的人文学科一样有金矿等待我们去开采。

越来越多看到关于易中天和于丹的报道,最近更多是于丹的报道。不看也不行,因为媒体都在都在报道这样的新闻。今天在复旦校园买书,没有想到看到有许多卖倒版书的,都在买于丹的新书。今后,我们评估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个指标,就是看一个学者的被卖倒版书的数量。余秋雨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是余秋雨,所以我才…因为易中天,,所以媒体已经很忙了。没有想到的是,还有像于丹这样教授,从不知道是谁,到不知道于丹是谁已经很难了,这是在极短的时间中所发生的。

这样的冬天的事件是很少发生在一个不著名的教授身上,这让于丹感到的是很震撼!“远远超出了百家讲坛策划之初对受众的预期,百家讲坛给我的尺度是面对十五岁左右的中学生。”于丹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国民对文化的需求。但为什么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呢?是我们忽视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当我们找到我们准确的定位以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人们为什么对于丹的讲座感兴趣,一位排队买书的新疆老人说:“老师,谢谢你把中国的孔子找回来了。”这是人们买书的原因吗?因为中国失去了孔子,而于丹将孔子找回来了。那么孔子是什么时候失去的,是9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改革开放这一宏大的事件以后。失去以后我们开始倍加珍惜。

于丹是清醒的。“我没有能力真的把孔子找回来,但中国人一直有找孔子的心。他们不是冲我来的,他们是出于对圣贤和自己心灵的尊敬,甚至就是为了中国人血脉中的根。现代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留的简单的准则和朴素的真理而来的,我只是一个载体。”这样的话,只能大学教授才能说出。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追求的是朴素和简单。这可真是真理。不管在什么社会,人们的心中总是存在对文化和生命的尊重的。那怕在今天中国以经济建设为最高目标的新时代。

在市场化的社会,所有的组织都在寻找着能让社会认同的方式和方法。百家讲坛的制片人就是这样勤劳的寻找者,特别是有了成功的先例后,他们更是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现代,讲授古代经典,这是最有创意的想法。策划是必要的,现代人需要经典的解读,但一定要用现代的视角。

视角和定位,面对现代人,我们经常忘记,我们生活的社会。当大学生都就业难的时候,我们以为中国的人都受到大学教育,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百家讲坛栏目的受众定位是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甚至更低一点。这是对我国国情的真正认识,这才是真正了解中国国情的文化人。而我们长期关在大学校园里,关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之外。我们不要去埋怨社会不认识我们,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我们认识今天的社会吗?

于丹的现象给我们以启示:一切在悄悄进行,一切都在有计划进行,7月暑假开始试讲,9月录制完成,10月黄金周隆重推出,于丹的《论语》一炮打响。她的讲授被网友称作“心灵鸡汤”。是因为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太需要“心灵鸡汤”的营养。“我没想过和任何人比,只是想要用体验的方式和大众沟通,只是想对得起这个平台和观众。”这对我们在大学里工作的人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呢?

百家讲坛创造的文化奇观,引起了关注,在这个时代,有关注就是一切,没有关注,也要创造关注,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就显得非常热闹。现代时尚,“心灵鸡汤”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流行元素。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需要这样,通俗的形式符合大众传媒和观众的关系。但我们经常忘记,忘记老人家在1942年的春天,就告诉了我们的道理。于丹们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走红的原因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十年前,余秋雨以他的文化苦旅开始了走向大众的努力。人们在用传统的标准对现代进行评价。知识分子应该安守本分,还是走出书斋走向大众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知识分子的行为和职能不是一个层面的,有些东西适合让大众去懂得和了解。学术应该以作用于社会作为一个评估标准。作为知识分子有义务把知识转化为行为。”于丹是了解知识分子的缺陷的,她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进入专题: 孔子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6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